书城励志伟大的励志书
1904400000015

第15章 修养是财富(2)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缺乏自信往往使我们做出自己所痛恨的无礼举动,让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过于羞怯会对我们实现举止的得体造成妨碍,所以必须要努力加以克服。

伊萨克·牛顿爵士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羞怯的人,就羞怯这一点来说,在他的时代恐怕也无人能及。他有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不是当时而是经过多年以后才向世人公布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害怕引起人们对他太多的关注。例如,他提出了月球运行的理论,却不支持人们用他的名字来给这一理论命名,担心这样做会引起更多人对他的注意。

说来奇怪,很多杰出人物在外面非常勇敢,即使面对敌军的炮火也无所畏惧,但是,他们一到了客厅里就变得羞怯起来,不敢在社交场合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感觉到社交礼仪正在束缚他们,把他们的嘴巴和舌头都加上了锁。约瑟夫·艾迪生是英国著名作家,他对文字的驾驭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每次与人交谈的时候,都会变得局促不安。莎士比亚也是一个十分害羞的人,他四十几岁时离开伦敦返回家乡,他写的许多剧作竟然都不敢拿出来发表,以至于别人都以为他只是一个二三流的剧作家。

一个人之所以羞怯,往往是因为他对自己关注和考虑得太多,这本身就不符合良好的教养对人的要求。并且,他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从前我很害羞,”西德尼·史密斯为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经历,“但在不久前,我突然发现两个相当重要的事实。首先,并没有多少人会全神贯注地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其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伪装自己其实是白费心思而已,最终将会得到什么样评价,还是取决于一个人自身真正的价值。有了这两个重大发现,我终于从羞怯中解脱出来了。”

良好的品格是富有修养的最高境界

有人视文明的行为举止为一种矫揉造作的东西,他们只崇尚平易朴素、不加修饰的美,追求方方正正、粗犷豪放的风格。那种用四方石头砌成,风格朴实无华、毫无修饰的建筑是他们最欣赏的类型。然而,圣彼得大教堂里优雅的拱顶、精美的廊柱以及刻满了五彩花纹的大理石,并不会有损它的结实与坚固。

我们的举止,跟我们的性格一样,都在被周围的人所审视。当我们与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要面对人们的各种评价,有时,我们自己也会留心盘算着,我们在别人眼中的价值究竟是多少。其实每个人都会在心里问:“这个人以后会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呢?他发展得怎么样?”

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常常会被别人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突发奇想,如果所有的人都可以知晓、明白别人对他的评价,那该多好啊!实际上,我们内心那个真实的自我,是不可能长时间地隐藏起来不为人知的。虽然平日都是另一个自我在接受着大家的品评,然而决定我们价值判断的却是它背后那个真实的自我。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灵魂的本来面目就会透过我们的眼神、举止泄露出来。

说到底,文明的举止仅仅是一个绅士的外表,它既不是性格的一部分也不能真正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礼貌也是外在的,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就如同树皮不能代替它内在的本质一样。有的时候,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外表看出它的内在,然而这种判断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效。虽然懂礼节是有教养的体现,然而很多时候,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待人真诚才是最高的礼节和修养。

伟大的事业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巴黎有一家美术馆,里面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雕塑,它是由一个贫穷的艺术家创作的。那位艺术家每天都要到一间小阁楼上去工作。正当这个作品的模型快要完成的时候,气温突然降到了零度以下。假如黏土模型缝隙中的水冻成冰的话,那么,整个雕塑的线条就会扭曲变形。于是,艺术家把自己的睡衣脱下来,盖在他的作品上。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时,艺术家已经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的艺术构思却保留了下来,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最终有了这件完美的大理石雕塑。

美国政治家亨利·克莱曾经说:“遇到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别人会有什么反应,但我每次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根本不会去注意身外的世界。在那一刻,无论时间、环境,还是周围的人,我都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

一位著名的金融家说过:“一个银行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聘请一个做梦都想把银行经营好的人来当总裁。”原本一个枯燥无味、缺少乐趣的职业,一旦投入热情,就会拥有全新的感觉。

坠入爱河的青年人,感觉往往会变得比较敏锐,他们能在爱人身上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优点和长处。同样的道理,一个热忱的青年人,感觉也会很敏锐,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美丽。所以,即使面对着乏味的工作或是艰难的挑战,也不管是迫害还是贫穷,都能够默默地承受了。

狄更斯曾经说过,每次他构思小说情节时,几乎都会寝食难安,他的整个心思都被小说所占据,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他把故事都写下来才算完。为了描写一个场景,他曾经一个月闭门不出,等再出现在户外时,他看起来形容憔悴,简直就像是一个病重的人一样。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就是如此让狄更斯自己魂牵梦萦、茶饭不思的。

用内心的热忱激发你的潜质

有个12岁的小男孩,他已经能够很熟练地弹奏钢琴。有一次,他问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先生,我想自己写曲子,应该怎么开始呢?”莫扎特回答道:“孩子,你应该再等一段时间。”“可是,您开始作曲时,年纪不是比我还小吗?”小男孩心有不甘地继续问道。莫扎特回答说:“没错,但我从来没问过这样的问题。等你达到了那个境界,自然就能写出来了。”

英国政治家格莱斯顿认为,将一个孩子内心的热忱激发出来是这个世上最具有意义的事。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成功的潜质——不单指反应迅速、聪明伶俐的孩子;那些相对木讷,甚至看起来有点笨拙的孩子同样具有这样的潜质。一旦他们内心的热忱被激发出来,那么,仅依靠这种热忱,也能使他们身上原有的“愚笨”逐渐消失。

盖斯特原本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歌坛新人,然而,她第一次登台表演,就让人感到前途无可限量,她那充满热忱的演唱,让台下的观众听得如醉如痴。结果不到一个星期,盖斯特就成了观众喜爱的明星,开始了独立的发展。她强烈地渴望能够提高自己的演唱技艺,因此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上面。

热忱能激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

拿破仑只需要两周的准备时间,就可以发动一场战役,而换成别人则需要一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正是因为他拥有无与伦比的热忱。战败的奥地利人在目瞪口呆的同时,也不得不称赞这些跨越了阿尔卑斯山的劲敌:“他们不是人,是会飞的动物。”拿破仑在第一次远征意大利的行动中,只花了15天时间就打了6场胜仗,缴获了21面军旗和55门大炮,俘虏1.5万人,最后占领了皮德蒙特。在拿破仑获得这场辉煌的胜利之后,敌军中的一位奥地利将领愤愤地评论说:“这位年轻的指挥官对战争艺术简直一窍不通,用兵完全不合乎兵法,他什么都能做得出来。”但拿破仑的士兵也就是以这样一种完全不知道失败为何物的热忱跟着他们的长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著名将军博伊德有一句名言:“我们发现,在很多重要的战役中,成败的关键在于:一方是全身心地投入而另一方却心不在焉。”

伦敦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建筑师。在伦敦,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刻有他名字的纪念碑,上面写着:“本教堂和这座城市的建造者——克利斯托夫·雷恩长眠于此。他于九十多岁时告别人世,他漫长的一生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公众利益在活着。”被纪念的这位建筑天才,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教育,但他却为这个城市建造了55座教堂和35座大厅。有一次,为了修复伦敦的圣彼得大教堂,他专程跑到法国观摩巴黎的建筑。站在卢浮宫前,他感慨道:“如果能够设计出这样宏伟的建筑,即使粉身碎骨,我也心甘情愿。”

他所设计的肯辛顿宫、汉普顿宫、皇家交易所、德鲁里兰剧院和大纪念碑等建筑物,都展现出举世无双的才华。他还把格林威治宫改造成海员的休憩场所,并在牛津设计建造了很多教堂和学院。在伦敦大火之后,他又为伦敦提出了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而圣彼得大教堂是他最重要的一件作品,他把35年的心血都倾注在这项工作上。

克利斯托夫·雷恩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晚年身体依然非常健康。但实际上,他年幼时相当体弱多病,一直让父母放心不下。正是由于他那无与伦比的热忱,才从并不强壮的身体里,迸发出那样不可思议的力量。

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贺拉斯·格里利说过,唯有那些具有极高心智并对自己的工作怀有真正热忱的工作者,才有可能创造出人类最优秀的成果。

调动每一个细胞,去完成内心渴望的工作

在美国人的天性和日常生活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对自己的理想与使命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信念,一种近乎狂热的执著。他们有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即这样一种信念: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忱投入进去——正在更多的民族中传播开来。这种品质在从前只是少数伟大人物才拥有的禀赋,而如今已经成为众多优秀民族的民族特性了。

热忱,就是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调动起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去完成他内心渴望完成的工作。正是出于这种热忱,维克多·雨果在创作《巴黎圣母院》期间,把自己的外衣全部锁在衣柜里,直到作品完成以后才把它们拿出来。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书的创作中去。

著名演员加里克的话,也是对这种热忱的绝妙注解。曾经有一位事业不如意的牧师问他,你是借助什么力量牢牢抓住听众的?加里克回答道:

“虽然你对自己所宣讲的永恒真理坚信不疑,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你并不怎么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而我则不同,虽然我很清楚我说的话里面有很多不真实的、虚构的东西,但当我说出它们的时候却好像我从灵魂深处都相信着它们一样。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不同。”在所有天才的作品中,都会隐藏着一种神秘、和谐的气息,它让后世的读者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能够被顺利带入作者在最初创作这些作品时所处的情境。而这些全都依赖于作者的创作热忱。

用生命的热忱点燃他人心中的烛光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弗兰西斯·帕克曼,在哈佛读书时就立志,要把在北美的英国和法国人的历史写出来。后来,他以一种罕见的奉献精神和执著信念,把自己一生的时光、财产以及他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奉献给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他曾经深入达科他的印第安人部落去收集各种资料,为此他的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以至于在他今后的50年人生中,每次阅读的时间都必须控制在5分钟以内,因为,如果看书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他的眼睛就没法支持下去。即便如此,他仍旧很认真地完成了在青年时代确立的人生目标,最后,他呈现给世人的是这一领域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历史作品。

用真正的热忱和生命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他人心中潜藏的烛光。

真正的热忱拥有让人无法抵御的魅力

年轻人最让人无法抵御的魅力,就是满腔的热忱。在年轻人眼里,未来只有光明,没有黑暗,即便遭遇到危难,最后也可以化险为夷。他不在意社会上还有“失败”二字,他坚信一点: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劳作,都是为了等待他的出现,等待他成为传播真善美的使者。

在亨德尔年少时,他的家人因为不想让他去学音乐,所以禁止他接触任何乐器,甚至不准他去学校。但是,所有这些阻止的行为除了换来徒劳还有什么用呢?每当午夜时分,韩德尔就会偷偷地跑到阁楼上,在这处隐秘的地方有一架坏掉的钢琴,他就在那里坚持练习。

大画家魏斯特早年也是在一间阁楼上开始了他的绘画练习。为了能拥有一支画笔,他就偷偷地把家里的小猫骗出来,拔了一些猫身上的毛来制作画笔。

巴赫在年轻的时候,为了抄录他需要的书籍,向别人借一根蜡烛,但被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于是,巴赫就着月光抄下了那些书稿,尽管后来它们也被人拿走了,但是巴赫丝毫没有气馁和放弃。

“人们总是对年轻人的热忱置之一笑,”英国作家、历史学家查尔斯·金斯利说,“可当他们暗自回顾当年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热忱时,禁不住一声叹息,或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热忱离他们而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自己。”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伟大的天才人物其生命都比较短暂,很多人都没有活过四十岁。而在现代,一个满怀热忱的青年,他所拥有的机会比起以前的年轻人要多得多——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时代。他们的热忱就像是一顶戴在他们头上的王冠,一切庸碌之辈,都会他们面前俯首称臣。

热忱能让人永葆年轻

一个年轻人固然应该用热忱来使自己发奋,可当人步入了老年,难道不是更应该如此吗?当格莱斯顿八十多岁的时候,他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跟一个25岁的、有着同样理想的青年相比,胜过10倍,甚至100倍。年长者的光荣同样来源于他们的热忱,人们向年长者表示尊重的原因,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在他们虚弱的身体下那颗依旧火热的心。

荷马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同样是一位老人,隐居者彼得的热忱感染了英国骑士团,鼓舞他们战胜了伊斯兰的军队。

威尼斯总督当多罗,他95岁时,还亲自领兵上战场杀敌并取得了胜利,在他96岁时还被推举为威尼斯国王,虽然最后他予以了拒绝。威灵顿在他80岁时,仍然亲自规划并视察军事要塞。培根是英国哲学家,洪堡是德国学者,他们两人热心向学,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蒙田晚年时,虽然身患痛风之症,但他依旧保持着敏捷的思维,对生活充满激情。

尽管我们终会老去,但只要我们还有热忱,那么,即使满头白发,我们仍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灵,就像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洋流温暖了北欧的酷寒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