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即席讲话
191700000030

第30章

第六篇 领导者如何说好难说的话

第二十二章.领导者及时说服别人的策略

循循善诱

所谓“循循”,就是指有步骤地、耐心地诱导对方思考;所谓“诱”,就是启发开导;所谓“善”,即是指要“诱”得得当、巧妙,使对方心悦诚服。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以后,杨虎城部队中的一部分军官强烈要求杀掉蒋介石,周恩来同志为了实现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政治主张,达到“迫蒋抗日”的目的,到这些军官中做说服工作。周恩来同志对他们说:“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可是杀了他还怎么办呢?局势会怎么样呢?日本人会怎么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样?各位想过吗?这次捉了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捉住克伦斯基,不同于滑铁卢擒拿了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拿破仑军事失败的悲剧。现在呢?虽然捉住了蒋介石,可并没有消灭他的实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加上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以迫蒋抗日是可能的。我们要爱国,就要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的私仇。”

周恩来同志的这段话采用了“循循善诱”的方法。他先用一句话稳往了军官的心,控制了场面;接着连续用了六个问句,激发引导军官们深思,最后才提出了“迫蒋抗日”的目的和主张。三个层次,一层紧扣一层,一层深似一层,以理诱之,以情导之,终于使这些“一片杀声”的军官心悦诚服。

借此说彼

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一相似点,借甲事物来说明乙事物,不仅通俗易解,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太宗为了扩大兵源,想把不在征调之列的中年男子都招入军中。宰相魏征知道后对他说:“把水淘干了,不是得不到鱼,但明年恐怕就不会有鱼了;把森林烧光了,不是猎不到野兽,但明年就无兽可猎了。如果中年男子都召入军中,生产怎么办?赋税哪里征?兵员不在多,

关键在于是否训练有素,指挥有方,何必求多呢?”太宗无言以对,只好收回了成命。

在这段话中,魏征借用两件与主要事件相类似的事例作比,既形象又深刻地阐明了不能把中年男子都调入军中的道理,极有说服力。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有一次他和一个批评家相遇,批评家是个秃子。秃子一见面除批评苏以外,还对苏进行谩骂,可是苏一声不吭。批评家余怒未消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嘛?”气势咄咄逼人。苏淡淡地说:“没有,没有,我只是羡慕你。”批评家奇怪地问:“你羡慕我什么?”苏回答:“我羡慕你的头发,它真聪明,那么早就离开你的脑袋了。”

面对眼前那个无理谩骂、气势咄咄逼人的家伙,苏格拉底避开了和他的正面冲突。另辟蹊径,抓住他秃头的特点给予尖刻嘲讽,实现反击。一方面把其头发拟人化,以自动离开,表示对人的厌恶。既然你自己的头发都厌恶你,何况别人呢?另一方面故意把头发说成“聪明”,可见你人的愚蠢。语言诙谐,却入木三分。

侧击暗示

侧击暗示的说服方法就是通过曲折隐晦的语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见暗示给对方。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既可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又可避免难堪的场面,所以常被用来作说服的有效手段。

19世纪有一位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一天,一个作曲家带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来请教他,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那位作曲家问他:“屋里太热了?”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罗西尼巧妙地用“那么多熟人”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既含蓄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既不伤情面又达到了目的。

著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有一次拍摄一部巨片。这部巨片的女主角是个大明星、大美人。可她对自己的形象太“精益求精”,不停地唠叨摄影机角度的问题。她一再对希区柯克说,务必从她“最好的一面”来拍摄,一定得考虑到她的恳求。

“抱歉,我做不到!”希区柯克大声说。

“为什么?”

“因为我没法拍你最好的一面,你正把它压在椅子上。”

对这样一位自我感觉颇为良好的大明星,希区柯克既不便得罪她,又不想满足她那毫无道理的要求。因此曲解她要拍“最好一面”的愿望,指出她最好的一面是臀部,尖锐地讽刺了这位自赏自得的女演员。虽不免阴损,却是一针见血。

以褒代贬

以褒代贬的说服技巧就是运用修辞中正话反说的方法,把要批评的话,从相反的角度,用表扬的形式表达出来。

某校一年级新生军训,一位学生因训练不认真,三次打靶三次剃了“光头”,使全班的团体总分成为全年级倒数第一。打靶回来的路上,班主任一捶这位学生的肩膀,笑着说:“嗨,三次你都‘吃烧饼’,靶子以外的地方都打中了,也真不容易啊!”老师不乏幽默的“赞扬”引得了同学们的笑声,连这位学生也忍不住笑了。但笑过后,抓了半天后脑勺,觉得很不好

意思。如果班主任这样对他说:“三次打靶,三次鸭蛋,全班都受了你的连累。你也太不认

真了。”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使这个学生从此背上思想包袱。

鼓动激励

鼓动激励的前提是信任。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你信任他,任用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正是调动他积极性的最好手段。”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领导向下属布置任务,一方要求另一方做了什么事情,要想对方事情办得出色,就应该用信任的态度、商量的口气对他们说:“×××,你脑子灵活,技术又好,考虑再三,觉得只有你来做这件事最合适。这件事很急,我相信你有办法尽快把这件事做好的。”听了这样的话,对方即使有困难,也会乐意地接受下来千方百计去完成的。如果这样说:“这事是你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很急,你得在明天把它办好。”这种命令式的语言激不起对方工作的热情,也调动不了工作的积极性。

高昂的士气是提高工作效率、促人上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高昂的士气来自于人的自尊。人的自尊心一旦丧失,工作的热情也随之消失。因此,一个领导者应当不断努力提高自己公众的自尊性,而鼓动激励的说服技巧有助于提高人的自尊和工作的热情。

心理接触

所谓心理接触,是运用心理学中的“情感共鸣”的原则归纳出来的一种说服方法。这种说服法一般分四个阶段:①导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初步阶段;②转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中级阶段;③正题阶段,即心理接触的高级阶段;④结束阶段。这类说服方法常用于和不熟悉的对象或有对立情绪的对象的谈话中。

有一位老师接了一个“差”班,开学的第一天,他亲切地对同学们说:“有人说我们是处理品、垃圾班,这是没有道理的。就拿体育锻炼来说,我们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而且可以争当先进班……”一席话使同学们从低落的情绪中振奋起来了,从自卑的心理中树立起了信心。何以会产生如此效果?原因不仅仅是这位老师的话充满信任和鼓动,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

在见面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置于这个被人瞧不起的集体之中,他左一个“我们”,右一个“

我们”,使这些内心充满自卑感的学生感受到了温暖和亲情。心理上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共鸣,才使这位老师具有那么大的鼓动力。

融情动心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冰冷的态度、公事公办的言辞,都可能会引起对方逆反心理。

一位厂长沉着脸对一个迟到了一分钟的助理工程师厉声说:“迟到啦!——扣奖金!”把她说哭了。另一位厂长对一个因理发迟到的青年职工笑嘻嘻地说:“小伙子,这次改了发型,挺大方。但是今天迟到啦,快去车间多加把劲,把任务赶出来。”另一位厂长对一个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师傅慢声轻语地安慰说:“别着急!看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准是家里有什么事耽误了时间吧?”三位厂长抓出勤、抓纪律,目的一致,做得也都有道理,但效果却不同,原因就在于说服的语言形式有差异。

第一位厂长板着脸训人,语言简单,少人情味,效果是消极的;第二位厂长的语言则显得简单,原则性不够;而第三位厂长的话则充满了人情味和对下级的关怀,让人很受感动,效果自然大不一样。

以才服人

赤壁之战前夕,经历了一番激烈辩论,吴主孙权终于坚定了联合刘备共抗曹兵的决心,当即任命都督周瑜为三军统帅,令他与鲁肃、程普“即日选军前进。”周瑜当即赶赴行营,“升中军帐高坐”,聚集文官武将听令。可是,程普却未到。原来程普是东吴资历颇深的老将,又年长于周瑜,见周瑜年轻,如今爵位却在其上,心上不乐。因而托病不出,只教他的长子程咨前来代班。

周瑜见程普未到,心中已经明白,他是自恃年长,羞于站班听令,便也未加计较,只装作不知,照行公务。周瑜当即传令众将说:“王法无亲,诸君当各尽职守。现今曹操弄权,甚于董卓,囚天子于许昌,屯暴兵于境上。吾今奉命讨之,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并不绚纵。”一番话,言简意赅,从行军大政到赏罚纪律,说得井井有条。接着,又调兵遣将,谁为先锋,谁领战船,六部官军谁为先以至何时起行,何处下寨等等,皆调拨得停停当当。

程普之子程咨回到家中,向父亲如实交待,盛赞:“周瑜调兵,动止有法。”程普闻言大惊说:“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遂马上亲到行营去见周瑜,当面谢罪。

周瑜也谦逊恭敬地拜谢程普能如此对待自己。程普自此对周瑜益加敬重,二人互尊互敬,成为好友。后来程普还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意思是说,自己与周瑜交往谈话,就像痛饮美酒一样,不知不觉便陶醉其中了。可见他对周瑜感服之深。

面对资深的老将程普,年轻的周瑜应采取何种方式才能达到调派的目的?周瑜爵位在上,但他却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而是凭借着自己的言谈举止显露出令人折服的真才实学,征服了程普,这不能不说是讲话风度与魅力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