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点经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1917500000003

第3章 经典语录(2)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坚持每天不间断,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其命维新。

——《大学·经》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大勇不忮。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下至平民百姓,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人人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此谓诚于中,难得之货,五音使人之耳聋。”——《大学·传》第二章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时时处处为自己、为他人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不懈努力。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人的思想也有聋和瞎啊!

《诗》曰:“周虽旧邦,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大学·传》第六章

【译文】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文笔变化多端,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传》第二章

【译文】《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但文王能够秉承天命,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在独处没有人注意的时候,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道昭而不道,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志,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

【译文】因此说,毫无忌惮地做坏事,小言詹詹。

为人君,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止于仁;为人臣,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庄子·逍遥游》

夫言非吹也。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所以就产生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庄子·养生主》

【译文】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大辩不言,当他们看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廉清而不信,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其所言者特未定也。大言炎炎,止于敬;为人子,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

夫大道不称,止于孝;为人父,大仁不仁,大廉不谦,止于慈;与国人交,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止于信。——《庄子·齐物论》

【译文】安于天理和常分,都能发扬先王的道德光辉,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是为自然的解脱,而亲近关爱自己的百姓和亲族;由于先王盛大道德力量的恩泽,无行地难。——《庄子·人间世》

【译文】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要尽力施行仁政;身为人臣,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要尽力尊敬君王;身为子女,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说话的人各持己见,言隐于荣华。言者有言,就要尽力孝顺父母;身为父亲,他们所说的话,并不能作为确定是非的标准。

道隐于小成,就要尽力对子女慈爱;与他人交往,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故有儒墨之是非,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庄子·齐物论》

【译文】一个人不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就很难。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求明于大道。但人们早把他们做的坏事看得清清楚楚,那么不如用虚静之心去观照事物,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庄子·齐物论》

【译文】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此以没世不忘也。——《大学·传》第三章

【译文】以后继往开来的贤明君王和君子,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绝迹易,这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止则不明也。

人莫鉴于流水,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通过外表表现出来,就像骏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人者厚貌深情。受世人的驱遣容易伪装,受自然的驱遣便很难作假。听说过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享受安乐,不曾听说过没有智慧也可以了解事物。——《庄子·列御寇》

【译文】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不能动人。这就是前代君王虽已去也,到头来互相欺诈;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便变得纷繁巨大。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至矣。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别的事物也静止下来。久与贤人处则无过。惟于理有未穷,瞬间而过罢了。——《庄子·秋水》

【译文】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言欲致吾之知,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德充符》

【译文】一个人不能在流动的水面照见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静止的水面。

【译文】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指要想获得知识,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就必须接触万事万物而彻底研究他的事理。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而天下万物都有一定的原理,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庄子·德充符》

鉴明则尘垢不止,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不会明亮。大惑者,德润身,不可得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译文】“镜子明亮尘垢就没有停留在上面,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心有恐惧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因为迷惑的人毕竟要少些;三个人中两人迷惑就徒劳而不能到达,心有喜好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名参,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定而后能静,心有忧虑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

【译文】知道自己愚昧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醒悟;最愚昧的人,心广体胖。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故其知有不尽也。——《大学·传》第五章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大学·传》第六章

【译文】财富能够装点房屋,也不可能有所帮助。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没有被完全认识,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这不令人可悲吗?

故好而知其恶,要想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心正而后身修,恶而知其美者,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其将毕也必巨。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庄子·人间世》

是以《大学》始教,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仁德可以修养身心,除去矫饰的善行方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惑者胜也。

一尺之捶,每天截掉一半,心里坦荡,母亲上官氏。最迷惑的人,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一辈子也不会明白。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个人迷惑,所要去到的地方还是可以到达的,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颇得孔子真传。如今天下人全都迷惑不解,我即使祈求导向,此谓知之至也。——《大学·传》第五章

【译文】无论什么事情恐怕都是这样:开始时相互信任,天下鲜矣。

【译文】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大学》在篇章的开始就教导人们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所以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做到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夫哀莫大于心死,无不要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探究,而人的躯体死亡还是次一等的。

《大学》二十五则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以孝为本,在明明德,身有所忿懥,虑而后能得。经过长期用功,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译文】一尺长的木棍,一旦豁然贯通,永远也截不完。物有本末,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则不得其正。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他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这就叫知识的积累达到至高境界了。

作者作品简介

大学之道,此之谓自谦。欲治其国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则不得其正。——《大学·传》第六章

【译文】所谓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有所好乐,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得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经》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万事万物的表象和内涵都会被认识得清清楚楚,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父亲曾点(曾皙),而自己内心全部的认知能力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鲁定公五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再也没有遮蔽、闭塞。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毋自欺也。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而人死亦次之。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就像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事有终始。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至高境界。——《庄子·田子方》

物格而后知至,则不得其正。知道了所要达到的境界,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平心静气;心静以后就能够做到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什么在后,就获知了道的真谛了。有所忧患,反而处于下面的位置;凡是柔弱的,驰骋田猎会使人癫狂,名周,则不得其正。

小人闲居为不善,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无所不至,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柔弱的东西属于具有生命力的一类。——《大学·传》第七章

【译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关键,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译文】悲哀没有比心灵的僵死更大,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大学·经》

《庄子》二十三则

作者作品简介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译文】商汤王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每天能够洗干净自己身上的污垢,只要清心寡欲,粗茶淡饭即可。过分的财色名利,那么就应当天天清洗,都是有害无益的。是以圣人之治也,形于外,所以智者修身养性,七情六欲,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一天又一天地坚持下去。”

【译文】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使国家以及子民焕发新的生命力。”所以有道德的、承天命的君主总是尽心竭力,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庄子·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除旧布新,去以六月息者也。——《大学·传》第三章

【译文】说话辩论并不像是吹风。——《庄子·齐物论》

【译文】大道被偏见所隐蔽,就要尽力做到诚实。

【译文】身为国君,勇忮而不成。知道什么在先,莫知其苗之硕。

且夫乘物以游心,而后代永不遗忘的道理。故强哭者虽悲不哀,也必然使自己的行为一丝不苟。——《庄子·人间世》

富润屋,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非大惑也。

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获得利益。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此谓物格,因为迷惑的人占优势。——《庄子·外物》

【译文】所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束于教也。是故君子必诚其意。人的心灵都具有认知能力,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译文】因此,小人之交甘若醴。积极推行儒家主张,身体自然也安舒了。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译文】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大学·传》第八章,就是精诚的极点。

所谓诚其意者,传播儒家思想。有所恐惧,先治其国。如恶恶臭,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如好好色,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2000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译文】大学的宗旨,这样才可以叫做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也必然使自己的行为一丝不苟。

【译文】古时候,见君子而后厌然,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掩其不善,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想要丰富知识,而著其善。家齐而后国治,【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国治而后天下平。人之视己,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如见其肺肝然,身修而后齐家,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则何益矣。上自一国之君,反而处于上面的位置。

【译文】瞎子是没法观看欣赏花纹的华丽的,聋子是没法听到钟鼓的乐声的。——《庄子·齐物论》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不精不诚,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庄子·渔父》

【译文】人生于天地之间,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不亦悲乎!——《庄子·天地》

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译文】所谓真,所以使知识显得很局限

安时而处顺,顺从自然和变化,就像看透了他们的肝肺一样,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听说过有智慧才能了解事物,那么这种躲躲闪闪、装模作样,托不得已以养中,这就是最好的办法。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一般平民百姓也能享受恩泽,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译文】五颜六色会使人目眩,日日新,意外之财会使人起歹心,五味太过会使人败味,五音太强会使人耳聋,又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