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还是家里的人好处!”这是我隔壁一位青年朋友从他们的厂子回来,和我见面时经常发出的第一声感叹。他这一句充满“难言隐痛”的叹息,代表了一部分青年现在的感受。为什么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会发生这种尴尬的,以至痛苦的局面呢?这就涉及到了在现代化社会里,人们相互接触频繁时,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你想躲避人群是躲避不了的,而你又不善于与人和谐地相处,那么,种种烦恼、苦闷便会接踵而来。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按其现实性说来,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离开人群而独立生存的。苏联《消息报》1981年4月28日曾发表一篇题为《鲁滨逊·克鲁索的真人是谁?》的文章。文章指出,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飘流记》中的主人公原型,是一个名叫塞尔柯克的海员,他脾气不好,在一次航海中因为同船长发生争吵,从此滞留荒岛,孤独地生活了四年,当1712年这个漂泊儿回家后,脾气更怪了,四年孤独生活的习惯,使他看到别人时怕得要命。老是想方设法找个僻静无人的地方躲起来,过隐士生活。结果在九年后(1721年),死于他自己挖的地洞里。
或者是文学典型鲁滨逊的原型塞尔柯克,或者是人们所熟悉的印度“狼孩”,他们由于长期脱离人类社会集体生活,以致变得失去了人性,生存不下去。这些事实雄辩有力地告诉我们:任何人也休想离开人群,逃脱开人际交往关系;有的青年由于种种原因想孑然一身、离群独居的想法是十分不现实的。
人们都是在集体中生活着和发展着的,而且社会分工越加细致,相互依赖的要求也就越加强烈。从广义上讲,人类应该是“相依为命”和协调适应的,人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和别人彼此交往中生活着,既受别人的影响,也影响着别人。正因如此,每个人就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和大家一起设计筹划、讨论研究、协商合作、共同学习与共同工作。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是每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交往,提供信息,增进了解,诉说各人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鼓舞情绪,产生一种合群的亲密感,发生相互依赖的依恋之情,从中吸取力量,增强团结。而且在有组织的集体当中,经过互相启发、反馈,才能够更好地增加才干和发挥智慧。
心理健康的目标,在于形成和促进完美的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社会所能接受的做人态度,对自己、对他人和对整个社会的适应态度。人们都爱说青年人的“本性”(也就是“年龄特征”)是喜欢热闹、渴望友谊。因此,如果有哪一位青年人不愿意与人相处,或者不善于与人相处,那倒很有可能是心理不够健康的征兆,人们往往把这些青年人看做是“怪人”。青年人更需要在和别人,尤其是和同龄人的相互往来、相互认知中交流情感、促进友谊。比如说,现在强调青年男女们要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来促进实现美满的婚恋,从而达到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这些都说明,对于青年人说来,乐于和人交往并善于和人交往,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一项基本需要。
那么,怎样和人交往?
古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说无论是想在战争中取胜,或者是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都应该重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所谓“人和”也就是要善于和别人交往。
要做到“人和”,根据古人的经验,就是四个字两句话:忍让、克制。在和别人交往时,应当努力做到宽容大度、容人之过,以“宰相肚内能撑船”自勉。遭到别人的非议或者触犯自己的尊严或利益时,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团结为重,泰然处之。《明史·夏原吉传》中记载,有人问户部尚书(“户部”是唐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后来,历代相沿不改,直至清末才废除)夏原吉:“量可学乎?”他回答说:“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意思是说,开始时要克制自己不发怒,不怒形于色;进而克制自己不怀恨积怨于心中,打心里不发火;这样下去,时间一长,就可以忘却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共处了。
从夏原吉这位相当于现代部长级的古代“高干”身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发呢?当你遭到别人误解甚或诽谤的时候,如果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那就要容人之过,而在生活中的小是小非方面,就要善于妥协,该忍则忍,该让则让。
西方一些应用社会心理学研究专家认为,如果你能具备下列一些思想修养条件,那你必将会善于同别人交往。
1.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谈话。即或有不同的意见,或者使你感到恼火,也要克制自己忍耐地听到底;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有分寸、有礼貌地反驳。
2.眼睛注视对方的表情,仔细观察辨认说话人的一切“无声语言”的表现,诸如叹气、停顿、沉默等等。你对这些“无声语言”要及时地、适宜地给予应答性的反馈表情。
3.如果发生争吵,先冷静五分钟,然后经过友好地辩论,迅速了结,不存积怨。
4.对别人要多加体贴、尊重和帮助,要有和别人团结协作的愿望。
5.保持善意的幽默气氛,面带微笑,切忌挖苦讥讽或贬低别人。
除开这五条以外,还可以列举出一些其他类似的条件。但从这五条中,你就可以“举一反三”式地联想起其他一些条件来。因为这些条件几乎都是属于与人相处时,个人在思想修养与心理保健方面的必备要求。它们的原则都不外乎是:要与人和睦相处,要多加尊重别人、体贴别人等等。因此,你可以依据这些必备要求、基本原则,参照你本人的和所要交往的对方的性格特点、人格特质,拟定出其他一些善于同人交往的条件要求或方法技术。
上面讲的与人交往时,应具备的一些所谓的思想修养条件,或者说与人交往的方法技术,其实也就是“思想交流”。在人际关系中,思想交流十分重要。思想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复杂、最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信息的沟通,它靠各种信息的传递来实现。所以说,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也就是把各自的感受、体验,用不同的方式、途径来加以表露,从而使对方感知到并且进而做出反馈的过程。可是,人际关系中的思想交流是双向性的、反射性的;交流的双方既要向对方表露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是在感受对方感受的表露的相互交叉过程。因此,在人际关系的思想交流中,我们要防止出现由于矛盾冲突、以至发生口角争端而导致的关系破裂,或者是关系僵化的不平常状态。这就涉及到社会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还存在着“心理相容”的问题。
什么叫做“心理相容”?它是指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最协调的结合;它保证个人对工作的满意以及对事业的完成。那么,为什么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理上互不相容的现象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有下面两个原因:
1.双方的观点和信念不一致时,彼此间的关系就会趋向紧张;分歧越大,紧张的程度也就相应地增大;观点分歧若是严重到毫无弥补的可能性,不能求大同而存小异地加以协商解决的时候,双方关系就会破裂,甚至会互相歧视、仇恨。
2.有些性格特点是造成彼此间在心理上互不相容的根源。比如,有些人爱吵嘴抬杠,有些人难以相处,有些人孤僻得很,有些人纠缠不休,有些人高傲自大,等等。有这样一些性格特点的人,是很难和别人心理相容的。
除上述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看到有些自发组合起来的小团伙,由于缺乏高尚的理想和愿望,只是由于一时的“臭味相投”,而彼此聚拢在一起。他们一旦厮混的时间长了,熟悉到互感乏味烦腻时,最终就会破裂分手,原因就是一开始交往接触的时候,就缺乏坚实的交往基础。这说明“志同道合”也是心理互容的一个重要条件。若是志不同、道不合,就必然地会出现心理上互不相容。
如果彼此之间心理不能相容,那就得从双方查找原因,想方设法地去纠正、弥补。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不宜生硬地非得保持相互交往不可。因为在心理不相容的情况下,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价值评估的需要,得不到承认、满足与实现,那么,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情绪恶劣或身心疾病的出现。所以,由此可以得出如下两条原则:①最好心理相容,而不要心理分离;②非得心理分离不可的时候,也不必过分勉强,还是得暂时地、或者永久地心理分离。有人也许会认为这后一条原则多少有些悲观论的味道,但从心理保健角度看,这也是必要的。
当然,从心理健康学上来看,最好的办法也是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极力地避免彼此心理不相容现象的产生。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和避免人们在交往中产生彼此心理不相容的消极后果呢?除开上面讲到的一些条件要求和方法技术外,我还可以再提供如下一些参考意见。
心理失常的人,往往和别人失去了和谐的关系,他们在行为上经常表现为退缩、回避,有的甚至对别人表现出怀疑、敌视、畏惧和憎恨等等不正常的态度或情绪。这类人就更有必要多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养成主动积极地和别人建立良好的正常人际关系习惯。心理治疗专家建议,这些人可以采用“团体治疗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心理失常患者的内心焦虑和冲突,改进人际关系,从而能和别人和睦相处。这主要是因为在集体生活里,可以增加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在别人对他的反应中,犹如“照镜子”一般,启发了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这样,就会防止自以为是、孤僻多疑和敌视抗拒的心理与行为。
“团体治疗法”比较简单易行,通常是把同类心理失常的患者聚集在一起,让他们自由交谈,互相来往。开始阶段,也许他们彼此戒备或敌视,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互相接触、互相交谈,自由自在地、无所顾忌地诉说自己内心的苦痛和经历,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同情、互相激励,从而减轻孤独、寂寞、恐惧、忧郁等等心理负担,增进了对自己的了解以及信心和勇气。
有离群独居倾向的青年人,应当和同龄伙伴多接触。因为同龄的人由于年龄特征相同,因而在思想感情上彼此容易接近,能够谈得来、能谈心里话。而这些心里话,有时甚至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肯说。这样,离群独居的青年人,就不会把他(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默默地沉湎于独自的遐想中,他们就可以不再陷入自我编织的想象网套里,用幻想来代替现实了。因此可以说,对于克服和改正那些落落寡合、性情孤僻、有意地逃避社会等等心理失常和行为失常的青年人,多和年纪相近的“同龄”伙伴相接触,是一个很见效的培养和别人和谐相处态度与习惯的途径。
我主张青年人应该多交朋友,多和朋友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因为这样做好处多:①可以调整和丰富生活内容,缓和或消除紧张心理,避免孤独感;②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增进见闻,扩大和充实生活的知识经验;③可以增强关于交际、礼节以至服饰、风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应付自如,从而使心理保持正常状态。
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很重视友情,他曾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明我们黑夜的唯一光亮。”罗曼·罗兰这句话固然说得绝对了些,指引人们前进的当然不仅仅是友爱或者智慧。不过,他强调友情对于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意义;友情对于预防和避免“黑夜”般的不健康心理所发生的重要作用,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青年人在交往中,当然也得注意有所选择,不可乱交往,不可乱交友。西方有句谚语:“只要对我谈你的朋友,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中国也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方的谚语讲了一个人所交的朋友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人们就能判断出他的为人;中国的老话说明了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你也就会变成和他一样的人。这就是说:伙伴是会相互影响的,所以你在交友时就得加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