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度有心人
1923100000031

第31章 有一颗精进心,你会更成功(2)

岁月不饶人,转眼老禅师到了两鬓苍苍、颤颤巍巍的风烛残年。虽然体力不支,但他仍然不听众人的苦苦劝告,坚持亲自下田劳动。

有一个僧人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他趁老禅师入睡的时候,把老人下地劳动的工具偷走藏了起来,心想这下我们师父就不用再下田了。

老禅师醒来后发现工具不见了,又看到徒弟们面有喜色,就知道是他们捣的鬼。老禅师也晓得徒弟们是为了他好,但自己订立的规矩和坚守的信条怎么能就此打破呢?

老禅师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于是,便以绝食抗议徒弟们的关心,“我既然发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该终生遵守。现在我没工具下地干活,违背了誓言,就只好用绝食来谢罪啦。”

徒弟们一看师父要来真格的,慌得不得了,赶紧偷偷把工具又放了回去。

据说百丈怀海禅师在94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也许正是老禅师的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老规矩才能一代代传了下来,直至今日。

求人不如求己

有一天,一个居士带着孩子去参拜一座刚落成不久的大佛,大佛有十几层楼那么高,非常宏伟。突然,孩子指着大佛像说:“爸爸,大佛的头上有避雷针。”

“是吗?”居土顺着孩子的手势往上看去,大佛很高,所以不注意的话很难发现,但大佛的头上确实装着一个避雷针。

孩子接着问道:“大佛的头上为什么要装避雷针呢?”

居士心怯地说道:“因为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说:“佛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么,为什么怕被雷打中?”

居士一时语塞,心想:“我带着孩子千里迢迢跑来礼拜佛像,祈求能保佑家人平安,原来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佛像既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们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

实际上,佛像需要避雷针,是由于佛像太巨大了;而人担心被雷劈,则是因为内心贪念太巨大了。很多人巴巴地跑去拜佛,其实并不一定信佛。很多人因为蒙蔽了自己的佛心,就把佛像当成避雷针。其实,人如果开启了自己的佛心,就不需要去拜佛像了。

佛印禅师和苏东坡是至交,经常一起参禅论道、游山玩水。一天,他们出游路过杭州中天竺寺,便进去参礼。

当他们礼拜完毕后,苏东坡看着千手观音菩萨手持的念珠,就问道:“禅师,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

禅师答道:“她像凡夫一样,也在祷告啊!”

苏东坡不解地问道:“她向谁祷告呢?”

禅师笑答:“咦,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

东坡又追问道:“她自己既然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呢?”

佛印不禁笑笑,说道:“求人不如求己嘛!”

两人同声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佛像头上的避雷针和观音手中的念珠一样,是在启示我们:求人不如求己。

求佛不如求自己,只要你心中有佛,便处处是佛,时时是佛。如果心中没有佛,拜再大的佛像、求再多的观音又有什么用呢?

自助者,天助之

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便爬到屋顶上避难。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祷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来救我啊!”

不久就来了一条独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要你来救,佛祖会来救我的。”于是那人驾着独木舟走了。可大水还在继续上涨,很快到了他的腰部。信徒十分着急,立即又向佛祖发出祈求。

这时,又来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信徒到安全地带,他又拒绝了,并且说道:“我不喜欢这艘船,佛祖会来救我的。”

那条小船只好抛下信徒开远了。没一会儿,水已经涨到了胸部。信徒继续大声地向佛祖祷告着。可是,随着洪水的上涨,信徒已经奄奄一息了。

就在此时,一位禅师驾船赶来救起了他。得救的信徒向禅师抱怨说:“我对佛是如此地虔诚,但是佛祖在我遇难之时却不来救我。”

禅师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你真是冤枉了佛。佛曾经几次化作船来救你,你却嫌这嫌那,一次次地拒绝了。看来你与佛无缘了。”

有道是“佛度有缘人”,我佛慈悲,倒驾慈航,为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指示其本具的佛性,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而大开方便之门,因机说法,循循善诱。心诚志坚者,循着佛的指示,就渐渐脱离了苦海。而心不诚、志不坚者,却永远脱离不了苦海。所以说,所谓“佛度”,其实是众生按照佛法的指示自救、自悟、自度而已。

自助者,天助之。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境。如何才能摆脱困境呢?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一颗自度之心,靠自己去成功。

增智慧

《楞严经》卷六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嗔、痴三毒,最终可以解脱烦恼、究竟涅槃。

学习可增智慧,参禅可增智慧,修行可以增智慧。

步步不迷失

湖北大阳警玄禅师是宋代的禅匠,他跟随叔父智通出家,19岁受戒后即有禅机,如听《圆觉经》时,即问何名圆觉;拜访缘观禅师的道场,即问怎样是无相道场。他的禅风是任何事情都好问,见僧迁化,问向什么处去;见僧种瓜,问甜瓜何时熟。但如有禅者问他,他都以诗偈回答,他不但禅风超逸,文字造诣也极高。

罗浮山的显如禅师初访大阳山警玄禅师,大阳禅师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啊?”“益山。”显如禅师回答。

大阳禅师问:“益山距离这里有多远呢?”“5000里。”显如禅师回答。

大阳禅师问:“你怎么来的,还曾踏着地吗?”“不曾踏着。”显如禅师回答。

大阳禅师问:“那你会腾空了?”“我不会腾空。”显如禅师回答。

大阳禅师问:“那你怎么到达这里啊?”“步步不迷失,通身无辨处。”显如禅师回答。

禅无时空,禅无远近,有禅心指引,步步不会迷失方向。

在风雨中历练自己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个没人愿做的行脚僧。

每天他都很勤奋地做着住持交给他的工作,已经2年了,他每天如此,从来没有一次让住持对他的工作觉得不满。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在做着很轻松的活,而我却一直做寺里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2年这么长的时间?

一直以来,他都不能接受,他认为自己很委屈,觉得住持分配得一点都不公平。有一天,已日上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

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瓦鞋。住持很奇怪,于是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瓦鞋干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都穿不破一双瓦鞋,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刚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回答说:“当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捻须一笑,接着问:“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干又硬,哪里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再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笑着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鉴真,鉴真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诲,开悟了。

古人云:“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不经历风雨,就见不到彩虹。在风雨中历练自己,敢于挑战困难和挫折,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亲身经历才能知道

一个年轻僧人向行思禅师询问道:“禅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行思禅师说道:“市场里的菜涨价了吗?”

僧人想了想,终于明白了禅师的意思:“生命存在于任何地方,喝茶吃饭,行住坐卧,都有人生的真谛,抬头看天的时候,还要注意脚下的路。”

又有一个僧人来到行思禅师那里。

行思禅师问道:“你从哪里来?”

僧人答:“从曹溪来,从六祖师父那里来!”

行思禅师问:“你带什么来了?”

僧人摇摇头,抖抖身体,表示已经看开、看破、放心、放下了,早已身无外物。

行思禅师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何必落于形相?你还是带来不少碎石瓦砾呀!”

僧人躬身问:“您真的可以告诉我关于人生的真谛吗?”

行思禅师说:“是否能够告诉你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告诉你了,你把自己放在哪里呢?连自己的本性都把握不了,还来追求什么人生的真谛!”

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个僧人,他就是后来的石头禅师。

行思禅师问道:“你从哪儿来?”

僧人回答道:“我从曹溪来,从六祖师父那里来。”

“你身上带着什么来了?”

“我没有去曹溪求法之前,并没有失掉什么东西啊!”

“既然如此,那你还去曹溪干什么?”

“我去印证!”

“要是不去曹溪,我怎么知道人生的一切奥秘都在我自己心中,我并不缺少什么东西呢?”有些事情只是想并没有用,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

一把扫帚,一句口诀

释迦牟尼佛有一位名叫周利槃陀伽的弟子,大家公认他资质鲁钝,无法成道。他不仅时常受人嘲笑,还曾被僧众摒出僧团。

佛陀知道后,给他一把扫帚,吩咐他每天打扫精舍,并口念“扫除尘垢”。周利槃陀伽虽然生性愚钝,但他懂得遵循师父的教诲,能够虔心奉行。一把扫帚,一句口诀。心无杂念,一路扫来,从不间断。终于在扫洒应对中悟门顿开,道业有成。

释尊告诫周利槃陀伽:“要守口如瓶,不要表露自己的意思,不要去做不该做的事,学做一个呆子,如果你确实能记住这一点,就会有所进步。”

3年后释尊又对他说:“你花了3年时间学会了这句话,现在我要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人生在世有十恶,即身、口、意三恶。其中身有三恶,即杀生、偷盗、淫乱;口有四恶,即妄语、两舌、恶口、秽语;意有三恶,即贪婪、嗔怒、邪见。这些罪业合起来称为十恶。只要能够不涉十恶,就可以得到彻悟。”

在佛陀慈悲的教诲下,周利槃陀伽心中的疑惑渐渐消失,终于成为一名大彻大悟的人。

佛不愧是人天导师,教学善巧方便,契机契理。故能化腐朽为神奇。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上提醒后学:“研教宁可精简,但求能善于体会,并躬身履行;而不要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工夫涣散。”在《增一阿含经》上又云:“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

勤雕琢

玉不琢,不成器。是否愿意接受痛苦和艰难的雕琢,决定权完全在于你自己。

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求索是痛苦的历程,追求是最难的跋涉,生命就是不断地历练与成长。

勇于跋涉,生命才会有意义;承受痛苦,成就才更值得珍惜。

成美玉必先雕琢

有位雕刻大师在森林中漫步,找到了一块上等的木头。

大师将木头拿回家之后,决定将木头雕刻成一尊神像。他花了许多时间,用尽心血,终于雕出自己心目中满意的一尊神像。

大师完工之后,看了看一旁剩下的木料,捡起一块较大的,顺手将它做成了一个木鱼。

安置在庙里的神像,日日受到信徒的顶礼膜拜,享受着香火和供奉,身份地位尊荣备至。而那个木鱼则被放在神桌前,随着和尚早课晚课的诵经声,不断地被敲打着……

一天夜里,木鱼问神像道:“我们来自同一块木头,你可以享受供奉,而我却每天要被人打,难过死了。为什么我们的命运会相差这么大呢?”

神像说:“当初你不肯接受刀斧加身,而我所受到的雕琢之苦,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因此,今天你我所受的待遇,当然会有天壤之别了。”

“玉不琢,不成器”,今天所有加在我们身上的磨炼,都是为了提升将来的成就而特别计划的。愿意塑造神像,或者塑造木鱼,决定权完全在于自己。

拥有一颗坚强的心

一天,年轻人去见一位得道高僧。

“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年轻人恭敬地问。

高僧笑笑,递给年轻人一颗花生:“它有什么特点?”

年轻人愕然。

“用力捏捏它。”高僧说。

年轻人用力一捏,花生壳被捏碎了,却留下了花生仁。

“再搓搓它。”高僧说。

年轻人照着他的话做,毫无疑问,它的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

“再用手捏它。”高僧说。

年轻人用力捏着,但是他的手无法再将它毁坏。“用手搓搓看。”高僧说。

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

“虽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高僧说。

遭遇逆境时,要学会将绊脚石变成垫脚石。培养起一切向前看的良好心态。

多一点耐心

佛陀旅行经过一个森林,那天非常热,又是中午。佛陀觉得口渴,就告诉弟子阿难:“我们刚才经过了一条小河,你去取些水来。”

阿难往回走,但是他发现那条小河非常小,之前又有些车子经过,溪水被弄得很浑浊,本来沉淀的泥土都跑上来了,水不能喝了。他回到佛陀身边,告诉佛陀:“小河里的水很脏,不能喝。”

佛陀说:“不会,你再去看看。”

阿难只好照办,当他第二次回来的时候,阿难问佛陀:“您坚持让我去,但我还是不能做些什么让河水变的纯净。”

佛陀说:“你什么事也不要作,否则你将会使它变得更不纯静。不要进入那条溪流,只要在外面,在岸边等待。如果你进入溪流,你将会把水弄得更混,溪流自己会流动,你要让它流。”

当阿难第三次来到那条溪边时,河水变得那么清澈,泥沙已经流走了,枯叶也消失了。阿难笑了,他取了水快活地回来,拜在佛陀的脚下:“你教导的方法真奇特,你给我上了伟大的一课: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只需要耐心。”

凡事无常,没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即使是同一条河流,也没有一样的东西可以保持永恒,只要耐心,只要等上一些时候,那些叶子将会流走,那些泥沙将会再度沉淀,那些水就会再度变得纯净。一条河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有时,生活里会有很多烦恼,但是我们也应该多一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