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培育青少年洞察通达的哲理故事
1926700000015

第15章

点燃一根火柴老教授和他的两个学生准备进溶洞考察。溶洞在当地人们的眼里是一个"魔洞",曾经有胆大的人进去过,但都一去不复返。

随身携带的计时器显示着,他们在漆黑的溶洞里走过了14个小时,这时一个有半个足球场大小的水晶岩洞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兴奋地奔了过去,尽情欣赏、抚摸着那迷人水晶。待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之后,其中那个负责画路标的学生忽然惊叫道:"刚才我忘记刻箭头了!"他们再仔细看时,四周竟有上百个大小各异的洞口。那些洞口就像迷宫一样,洞洞相连,他们转了很久,始终没能找到退路。

老教授在洞口前默默地搜寻着,突然他惊喜地喊道:"在这儿有一个标志!"他们决定顺着标志的方向走。老教授走在前面,每一次都是他先发现标志的。

终于,他们的眼睛被强烈的太阻光刺疼了,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走出了"魔洞"。那两个学生竟像孩子似的,掩面哭泣起来,他们对老教授说:"如果没有那位前人......"而老教授缓缓地从衣兜里掏出一块被磨去半截的石灰石递到他俩面前,意味深长地说:"在没有退路可言的时候,我们唯有相信自己......"

赢得尊敬有一天,一只鸵鸟和一只麻雀相遇,它们于是聊起天来。

"我们鸵鸟算是鸟类的巨人了,我是世上最强大的鸟。"鸵鸟自豪地说。

麻雀打量了鸵鸟一眼,不紧不慢地说:"你只管为你身体的高大强壮自豪好了,可是与你相比起来,小小的我更算得上是一只鸟。"

"难道我长得高大不好么?难道我不是鸟吗?"鸵鸟斥问道。

"你会飞吗?你虽然高大无比,虽然也叫做'鸟',但是你却不能飞,这难道不是一个悲剧么?"麻雀反问鸵鸟,然后飞走了。

鸵鸟低下头,开始思考麻雀的话。

求人不如求己佛印禅师有一天与苏东坡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座小庙。

苏东坡走进庙里,庙里供着观世音菩萨,菩萨手中握着一串念珠,好像正聚精会神地念着佛号。

苏东坡心生疑问,对佛印禅师说:"我们常常在拜观世音菩萨,口中不停地念着观世音菩萨。可是观世音菩萨好像也在念佛啊,她到底在念着谁的名号呢?"

佛印禅师笑着说:"她也念自己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啊。"

苏东坡不以为然地说:"自己念自己的名号,又有什么用呢?"

佛印禅师道:"求人不如求己啊。"

你也在井里吗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看得起自己。

有一天有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

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

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为人之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乐水,在于水的品格。老子认为人生若水,"上善若水"。

人生若水,指的是人当洁身自好,其品行像一泓清水一样清澈透明,其生存意志当像山涧溪流淙淙而下,欢快奔流,直至江河大海,永不停息。

"上善若水",是指人生达到的一种境界。老子认为当一个人处世若水之谦卑,存心若水之亲善,言谈若水之真诚,为政若水之条理,办事若水之圆通,行动若水之自然,交往如水之清淡,人品若水之纯洁时,便进入了"水"之境界,这就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真、至美的境界。

水,阴柔无比,无形却无不形,随圆而圆,随方而方,甘心停留于最低洼和最脏处,那样安于卑下不与万物争,天下之物莫柔于水,但任何攻坚克强的东西都不能胜过它,因为世上没有别的东西可替换它,也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与它相比。即使平静无澜的水流下也潜伏着强大的力量。大江大河从远处眺望,表面上平波如镜,但是你只要一接近就会感到江水的宏大气势,处处暗藏漩涡,隐伏着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并不需要处处占上风,出风头,也不需要处处与人相争,只要像水那样,具有柔软,谦虚和蕴藏力量的素质,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战胜对手,此乃为以柔克刚之理。

水总是向着低处流,百川归海。大海之水,浩瀚无比,它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就在于它心胸开阔,甘为下者的缘故。有道是"空穴来风"、"有容乃大"。琴瑟和鸣,箫笛同奏,之所以能发出悠扬婉转、美妙动听的声音,就在于它们有"空"有"容"。如果人能够从水中受启迪,向水看齐,那么,一定会虚其心,去其强,甘为人下,为而不争,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由境界。

水又为"通达之渠"。人们也将彼此间看法的交换,称之为"沟通",从文辞上就能看出与"水"有相当的关系。水,避高趋下,营造形势,包围并吞,无所不及,无孔不入。中国的"沟通"哲理,从文字上已看出巨大的端倪。中国式的沟通,并非如同西方谈判的绝对方式,谈得成就决议,谈不成就破裂走人。而是经过模糊的过程,达到明确的结果。先是必须避开对方的坚持,再将他的坚持化成对我们意见的助力,化成与我们看法的融合,最后,共同达成我们的目的。中国人的沟通,似"水"融入各种物体般地柔和,在包容后,却无一不化为水的一族。水的形体虽变化万千,可为固体、液体、气体,但其本质却永远是水。所以,中国沟通哲理的智慧,就是若水之圆通。

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有一位王子,长得十分英俊,但却是一个驼子,这个缺陷使他非常的自卑。

有一天,国王请了全国最好的雕刻家,刻了一座王子的雕像。

雕刻家刻出的雕像没有驼背,背是直挺挺的。国王将此雕像竖立于王子的宫前。

当王子在宫门前看到这座雕像时,他心中产生一种震撼。

几个月之后,百姓们说:"王子的驼背不像以往那么严重了。"当王子听到这些话时,他内心受到了鼓舞。

有一天,奇迹出现了,当王子站立时,背是直挺挺的,与雕像一样。

相信自己"你为什么整天都趴在窝里不出来呢?"快乐的小松鼠站在刺猬的洞口呼唤它矜持的邻居。

"因为我害怕看到别人。"里面传来小刺猬细微的声音。

"那有什么好怕的,它们都很友好,而且都希望和你成为朋友。"松鼠劝慰说。

"我知道,但是我长得很难看......而且全身长满了刺......你们会不喜欢我的?"刺猬不好意思地犹豫着说。

"那不正好吗?你的刺可以保护我们,再说朋友之间还是需要有点距离的,这是你的优点啊!"小松鼠兴奋地叫道。

"可我没有你那么能说会道,我能和别人聊点什么呢?"刺猬探出头,羞得满面通红。

"你的口才也很好啊,看你为自己找起借口来多能说。"松鼠开玩笑地说。"随便说什么都行,我们俱乐部的朋友都是随便聊的,在那里你还可以享受蜂蜜,说不定大家还会推选你去保卫部任职呢。"

小刺猬终于走出了那一步。

跑在任何人后面理查·派迪是运动史上赢得奖金最多的赛车选手。当他第一次赛完车回来向他母亲报告赛车的结果时的情景对他的成功影响很大。

"妈!"他冲进家门口叫道,"有35辆车参加比赛,我跑第二。"

"你输了?"他母亲回答道。

"但,妈",他抗议道,"您不认为我第一次就跑个第二是很好的事吗?特别是这么多辆车参加比赛。"

"理查",她严厉道,"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接下来20年中,理查·派迪称霸赛车界。他的许多项纪录到今天还保持着,没被打破。他从未忘记他母亲的话语"理查,你用不着跑在任何人后面"。

除掉失败的意念世界着名的走钢丝人卡尔·华伦达曾说:"在钢丝上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他都只是等待。"他就是以这种信心来走钢丝,每一次都非常成功。

1978年,这位成功的走钢丝人在波多黎各表演时,从75尺高的钢丝上掉下来死了。这令人不可思议。后来,走钢丝人的华伦达太太说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3个月,华伦达开始怀疑自己"这次可能掉下去"。他时常问太太:"万一掉下去怎么办?"他花了很多精神在避免掉下来上,而不是在走钢丝上。

从自卑中走出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一个百万富翁家庭,从小养成了游手好闲、挥金如土、盛气凌人的恶习。但是,在他21岁的时候,却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在一次宴会上,他对一位年轻美貌的巴黎女郎一见钟情。他仗着自己长相英俊,有钱有势,便走上前去调情。没料到这位女郎却冷冰冰地骂道:

"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花花公子挡住视线。"这让格林尼亚羞愧难当。

他满含屈辱地离开了家庭,只身一人来到里昂。在那里,他隐姓埋名,发奋求学,整天呆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在菲利普·巴尔教授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长期努力下,他发明了"格式试剂",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191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做人的底线做人,需要讲究原则。原则是为人处世的一个最底线,没有这条线,就好像长跑运动员起跑的时候没有起跑线,该结束时又不知在什么地方结束一样,前进没有了目标,后退也乱了分寸。人的轻举妄为、胡作非为、无效劳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至自讨苦吃的种种行为,无不是在丧失原则,乱了分寸,没有守住自己人生的最底线而发生的结果。做人,应该守住自己人生的底线。

底线是做人的标尺、原则,是判断一个人能"为"什么和不能"为"什么的准则。也许,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种连常识都违背了的坏事与蠢事。虽然我们不能告诉你什么能"为",却可以通过告诉你什么不能"为",你可以知道什么能"为"。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为"的东西实在太多,如不投机取巧,不感情用事,不忽冷忽热,不乱发脾气,不标榜自己,等等。有些是我们现在不可"为",但不是说以后不可"为"。但是,有些却是我们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去"为"的。如果你非要去"为"不可,别人就会冷漠你、疏远你,把你抛进人际关系的孤寂冰缝中,谁也不理你,试问你还能做得成"人"吗?

也许,我们无法为你设计规定出谁谁应该去"为"什么、做什么的蓝图,因为每个人的条件、处境、志趣、价值选择有很大不同。我们也不可能建议人人都成为炸碉堡的烈士,就像不能建议人人都去成为比尔·盖茨。我们无法建议人人都去搞发明创造,就像无法建议人人都去当一辈子老黄牛。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建议他们不要去做什么,不要去做蠢事坏事,不要去做愚而诈的事,不要去做逞一己之私愤而置后果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事等等。

以下是一些做人需守住底线的最起码的要求,只是一点建议,或许对你判断什么能"为"有所帮助、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