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青少年小炎,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在班上,总是喜欢和老师、同学顶牛,常常与别人对着干。说话时喜欢抬杠,总是说出与别人相反的观点,别人说这,他偏要说那,老师要他做那,他偏要做这,以此来表示自己有能耐。
老师表扬某位同学的成绩好,他偏偏说那位学生有这问题、那问题。某位同学评上了三好学生,他偏偏对那位同学产生怀疑和否定。但如果那位同学受到批评和处分,他反而为其鸣不平。大声叫好喝彩。对学校进行的思想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他总是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
在家里,小炎也不服父母的管,虽然他知道爸爸妈妈对他好,爱他,可他总说:“爸、妈,我都这么大了,遇事我有自己的主见,你们不要干涉我行不行?”小炎总是认为爸爸妈妈仍然把他当作小孩来看,而他却希望摆脱爸爸妈妈的监护,要求把自己当成人年。
小炎所表现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对别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的一种心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某某人不听话,叫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往西,他偏往东。青少年时期,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会使青少年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观上来说,青少年时期是由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由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逐渐觉醒和增强,他们希望摆脱大人的监管。但是,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经济上还不能独立,因此,他们处于矛盾的心理之中。他们感到甚至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独立性。因而就用“对着干”的方法,来确定自己的独立性。客观上讲,教育的不适应,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对青少年的身心会带来危害,比如说会导致其孤僻、冷漠、多疑的性格,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事业和生活。
逆反行为有这样一些特点:
(1)逆反行为发生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教育者可以是老师、父母,也可以是其他管理人员;被教育者主要是指处在被教育地位的青少年。
(2)教育内容多为正确、健康、善意的。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是正确的,是青少年应该接受的;教育者的主观愿望是善意的、良好的,是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着想的。
(3)逆反行为往往是由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
(4)逆反行为的程度轻重不一。由于逆反行为所表现的逆反心理的轻重不同,表现形式也会不同:轻度逆反行为表现为不满意的言语;中度逆反行为表现为不服从;严重的逆反行为则表现为反抗,即发生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对立的行为。
青少年逆反行为的表现复杂多样,大体可以分为8类:
(1)超限逆反行为,即由于教育的时间过长,超过了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而产生的逆反行为。
(2)饱和逆反行为,即由于过多地重复某些教育内容而引起的逆反行为。
(3)禁果逆反行为,即青少年对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感到好奇,从而想违反禁令去尝试的行为。这类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由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等社会心理的感染引起的。
(4)信任逆反行为,即青少年由于对教育者缺乏信任而对其教育内容产生的逆反心理。
(5)自主逆反心理,即由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不当而使青少年感到自主性受到威胁时产生的逆反行为。
(6)评定逆反行为,即教育者对某一事物的过度评价在青少年中引起的逆反行为。
(7)情境逆反行为,即在不适宜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行为时产生的逆反行为。情境是指个人意识到的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小环境。
(8)归因逆反行为,即由于对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产生怀疑而发发的逆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