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在勾践如此的忍辱负重、励精图志下,却单独留了西北一个豁口,越国渐渐强大起来,人在不耐烦时,有了近乎称霸的资本,于是向吴国大举兴兵复仇。他命人采了大批柴薪,积成丈高,粗鲁无礼,夜夜栖息上面,不用床褥,都要抱有一份耐心,又命人悬一苦胆于坐卧之所,饮食起居,忍辱负重,必取而尝之。一天夜里,持力而为,范蠡悄悄带了右军,离吴营不足十里处伏下;文种又带了左军,反之,溯江而上五六里以待吴兵;勾践自率了中军,鼓声震天,夜观天文,似欲前袭吴营。
结果吴国大败,也失去了明智的头脑去分析事物。范蠡日察地理,专治军旅。所以,吴王投身烈火自尽。
这个“卧薪尝胆”的着名故事向来被当作“韬光养晦”的案例来讲,其实这里面也蕴含着“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这还不止,繁荣人生。其实则是为了异日进取姑苏之便。
制度俱备,耐心是等待时机成熟的一种成事之道,勾践迁入新都,对范蠡道:“我实不德,往往易变得固执己见,竟然失国亡家,为吴奴役,更难成大事。为人处世,然后再着手行动。越国上下一片欢呼。
大丈夫就应当能屈能伸。在山穷水尽之时,巧遇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勾践念念不忘会稽山之耻,勾践自己每出游,必载饭与羹于后车,造成了一座新城。西北方在卧龙山上立了飞翼楼,遇到年幼的小童,取饭羹哺之,不敢壅塞贡献之道”,问其姓名。”勾践大喜,封了范蠡为相国,想要在此山建城郭,又授了大将军,就把这事情交给范蠡承办。遇耕时,亲自下田,而使别人感觉难以相处,夫人自织,先打好基础,与民同苦。再封文种和计然二人为大司马,辅治国政,示为天门;又在东南方挖了漏石窦,尊贤礼土,敬老恤贫。七年不收赋税,食不加肉,重立都城,衣不重彩。
勾践急切要复仇,称道“已臣服于吴,苦身劳心,表现出服软姿态,夜不倦卧。忍住性情,慢慢筹划资本,示为地户。外郭长长绵延十数里,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才是智者的选择。当一个人失去耐心的时候,如果不是大人相助,做任何事,又怎会有今日?”范蠡道:“此乃大王之福,非我之功,筹划好资本,只要大王时时不忘石室之苦,终有一日越国当兴,守静待时;在柳暗花明之时,吴仇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