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年轻人要懂得的106条人生经验
1934100000030

第30章 做人低调一点,遇事虚心对待(1)

永远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目标,更不要让自己的锋芒在别人的眼前晃动。人生好比一场战斗,要学会隐藏自己,只有学会防守,才能在运筹帷幄中等待进攻的时机,而低调做人正是隐藏自己的一把保护伞。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学会低调做人,深藏不露,决不可做那只自我炫耀的孔雀,要懂得把喜怒哀乐深藏于心。

1.低调做人是根本,过度张扬遭人妒

许多年轻人都喜欢但丁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能够这样做是何等的洒脱?但是许多人误把任性和张扬当做洒脱,他们不知道这种所谓的洒脱会在无形中招来很多麻烦,其实做人是一种艺术,能够把个性融入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中,是一门高境界的低调处世的艺术,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艺术,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游刃有余。

当今社会,许多图书、杂志、电视等媒体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的确,许多名人都表现出非同寻常的个性,像爱因斯坦,生活极其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粗暴至极;画家凡高,缺少理性、充满艺术妄想。这些人因为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突出的成绩,所以媒体开始宣扬他们的怪异行为,误导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认为:怪异行为是天才的标志,成功的秘诀。事实上,这绝对是荒谬的观点。

大科学家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肩上的缘故”,相信其它名人也有同样的心态,所以他们的个性并不是表现在高人一等的傲气和张扬,而是体现在低调做人的艺术风格上,这样才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现在的年轻人所表现的个性内容和这些名人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年轻气盛的人希望别人崇拜自己,所以表现欲非常强烈,这其中还夹杂了许多情绪,比如,他们不喜欢束缚在条条框框中,渴望淋漓尽致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些与那些“天才”或大人物所表现的个性张扬是不同的两种做人姿态。

其次,年轻气盛的人都希望完全释放自己的情感,所以表现得极其任性、意气用事,甚至还会放纵自己的缺点和陋习,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与那些名人更是有太大的区别。

由此可见,我们在释放自己情感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低调做人的优势,更不要把张扬个性当成纵容自己虚荣心的借口。时刻谨记,我们来到这个社会上,首先是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创造性才华和能力之中,以低调的姿态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然后再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样才会被社会所接受,反之,如果个性仅表现为一种脾气,而没有丝毫的兼容性,那么,必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宋代大诗人苏轼可谓才华横溢,但却命运多舛,究其原因何在呢,其实就是因为他的恃才傲物,不懂得低调做人,引起了很多的人妒贤嫉能。

北宋神宗在位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而有许多官吏不同意使用新法,这样就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党派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派。旧党派的代表人物是司马光,新党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主张变法的宰相王安石。苏轼同这“两党”的代表人物都很要好,所以就个人感情而言毫无偏爱之心。但是他认为王安石要革新旧的立法理念固然好,但是在改革措施、举荐人才方面,都非常欠妥,所以,他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这样一来,司马光自然高兴,以为苏轼是他的一党,所以对苏轼大加称赞。

在王安石紧锣密鼓地筹办新法的同时,司马光也在紧急搜罗帮手,阻止王安石推行新法。正在这紧要关头,司马光想到苏轼,便来到苏轼的住所,毫不客气地对苏轼说:“王安石敢自行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在是胆大妄为,我们应该想对策阻止他的这种行为!”可没想到,苏轼竟然用蔑视的口吻说:“你那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理念早就过时了,王安石至少知道从大局来看事情,为国为民着想,虽然有祸国殃民的可能,但是也比你的理论更值得赞扬。”此话一出,毫无疑问,司马光勃然大怒,拂袖而去还不忘骂苏轼:“好个介甫之党!”

苏轼不但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张扬个性,还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于是,在短短的两个月间,他给神宗皇帝上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两道奏章,全面批评了王安石的新法,朝野上下无不震惊。王安石的新党派人士更是恨得咬牙切齿。

王安石当然不会无动于衷,派谢景温把苏轼请来,设宴款待苏轼,席间,王安石愤怒地斥责苏轼道:“你同司马光站在一边,竭力反对新法,用心何在?”苏轼听了这样的斥责,忍不住火气道:“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安石说:“仁宗在时,你主张革新立法,打破传统理念,而且其意非常坚决,如今到我王安石推行新法,你却又伙同司马光排斥我,还敢说没有任何目的?”苏轼更怒:“既然话你已经挑明,那我就告诉你,我既反对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泥古不化,又反对你不审时度势,冒然推行新法的草率行为!”说罢拂袖而去。

不久便有人上书诬告苏轼,说他利用官船贩运私盐,虽然官方调查并无此事,但早已厌恶朝廷争斗的苏轼,并没有为自己争辩,任由新党排除异己,被贬杭州任杭州通判。

苏轼虽被贬,但是他仍然为国为民着想,在杭州、徐州辗转期间,兴水利、救水灾,为百姓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事。几年后,苏轼又从徐州迁到湖州。此时朝廷的新党派内部钩心斗角,相互倾轧。最终王安石被贬庶民,李定、舒宣等人独霸了朝权,苏轼看到朝廷发生的这些事,气愤不已,于是在给朝廷上谢表时加了这样的词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份谢表正给小人一个弹劾他的“时机”,李定、舒宣等人唯恐闻名于天下的苏轼东山再起,于是,决定借此机会弹劾他,结果弹劾成功,苏轼被神宗勒令拿问。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此后,苏轼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由于功绩显着,连升几次官,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制法、侍读等职。但又因为其直言不讳,意见与朝臣不符,被贬琼州别驾。在琼州,苏轼以他坚忍超脱的态度不仅活了下来,还为海南岛的百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荒凉的海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才华卓著的人总是不能被人们遗忘,苏轼终于在宋徽宗赵佶即位后,为调和新旧两党的关系被诏还朝。

苏轼这一生的波折,追根究底是因为他的张扬个性,如果他说话委婉些、处世低调些,就不会同时激怒王安石和司马光,成为成为众矢之的。

由此可见,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不要尽显张扬,低调的处理事情,才能在派系纷争中左右逢源。

2.善于隐藏,静观其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善于韬光养晦之术,这是保身求发展的大智慧。因为你的所做所为有很多人在盯着,为了打消别人对你的注意力,不妨用此策略,做一个让人看不破、猜不透的人。

《韩非子·二柄》中说:如果君主将自己的真实性情、所好所恶肆无忌惮地表现在众臣子面前,臣子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投机的机会,在君主面前表现出好的一面,如果君主不将喜怒溢于言表,臣子们就会显出本色。这样,君主就不会受到欺骗。

春秋时期,郑庄公粉碎弟弟共叔段密谋造反时使用的就是“隐藏”这一策略。

郑武公于公元前743年将王位传给郑庄公。庄公之母对武公的这一决定表示反对。因为,庄公出生时难产,其母武姜为此受到惊吓,从此就讨厌他,认为他是不祥之人。

庄公继位以后,其母屡次诋毁庄公,并为小儿子共叔段要了很多地盘,但姜氏并未满足,又逼迫庄公把京城划分给共叔段。

共叔段得到京城后,在那里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其母的帮助下准备里应外合,谋权篡位。

庄公明知母亲不喜欢自己,也知道共叔段与母亲密谋造反的事。但他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心里有数。他明白想要破除弟弟的阴谋,必须欲擒故纵。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只有这样才能等待良机一举歼灭。

随着共叔段势力的不断扩大,郑国大夫祭仲向庄公进谏说:共叔段暗地里招兵买马、扩大势力,迟早要给郑国带来灾难。庄公却说:“这是国母的意思。”祭仲建议庄公立刻铲除共叔段防患于未然。可他却说:“你就等着吧。”在庄公的纵容下共叔段更加大胆,很短的时间内就又占领了京城附近的两座小城。

郑大夫公子吕劝庄公说:“一山难容二虎,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有两个国君,假如你要把国王的位子拱手相让于共叔段,那么作为臣子的我们就去为他当大臣;如果不想交权予他,就必须赶快铲除他,以免老百姓有二心。”庄公表面上假装很生气,实际上却将公子吕的劝告完全记在了心里,对他说:“这事你不要管。”

郑庄公对当时的局势很清楚,他知道过早动手,肯定会遭到别人议论,认为他杀害亲弟弟实在不仁不义,更何况其母也站在共叔段那边,牵连到母亲即被扣上不孝的帽子,因而他故意放纵共叔段让其阴谋公开于天下,直到共叔段和姜氏密谋里应外合时,才下令讨伐。共叔段被迫过上了逃亡的日子。

其实,庄公对于共叔段招兵买马、扩大城池的行为并非视而不见,而是故意姑息,将自己置身于复杂时局之外,静观共叔段的一切举动,等待时机成熟后,举兵歼灭一举夺冠。

复杂的社会中存在着许多假象,人也同样如此。遇到某些问题有些人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实际上他们心中早已经预测到事情的发展方向。因为,在复杂的时局变幻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对“迂腐”人的防备,正因如此,才给那些“迂腐”人创造了观察、分析事情发展趋势的机会。所以才说:“迂腐”的人才能静观风云变换。

3.沉默有时可以明哲保身

保持沉默,是明哲保身的一种手段。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般有能力的人大都会遭到他人的嫉妒与暗算。

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们可能不择手段排挤你,如果这时你沉不住气与对方发生争执,就上了对方的当,所以你不妨与对方耍个心眼,用保持沉默对付他,任凭他争论功夫再高也无济于事。

当你不愿与人交谈,你可以选择保持沉默;你不想被卷入争辩中,你也可以选择保持沉默;你不愿将精力浪费在无聊的解释中时,你同样可以保持沉默。

阿旺是某机关一名职员,工作能力十分出众,但他从不因此而炫耀,平日只是默默工作,不多言不少语,与同事闲谈时也总是面带微笑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

机关里来了一个嫉妒心非常强的职员名叫阿才,只要他发现有比他能力强的员工,他就主动向对方发起攻击,因此,机关里的老员工不是辞职就是请调。

最后,老员工中只剩下阿旺一个人,阿才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终于将矛头指向了阿旺。

一天,阿才无意中抓到了阿旺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劈头盖脸地向阿旺发起了一阵猛攻,不料,阿旺不但没有被阿才激怒,反而向他送去一抹微笑,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偶尔蹦出一个字:“啊?”

阿才见此状况,灰溜溜地离开了阿旺的办公桌,心里一肚子气,却不好发泄。

半年后,阿才也向机关领导递上了辞职报告。其实,阿旺并非是听力不好,而是故意装出来的,他深知职场生存之道———置身于竞争之外,而要想不参与斗争保持沉默是最好的方法。

阿旺与阿才是职场中两个典型的代表人物,或许有人认为阿旺太过于阴险狡诈,用保持沉默的手段欺骗同事。

但是,那也是自保的一条原则,倘若阿旺没有用保持沉默的态度对待阿才的挑衅,而是与阿才针锋相对,一同陷入争斗的旋涡中,阿旺恐怕早已被阿才赶出了机关。

阿才代表了那些嫉妒心强,为了保全自己不择手段排挤他人的那种人,虽然他很成功地挤走了机关中许多老同志,但是阿旺却没有让他的阴谋得逞,反而让他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有争斗,你要做好面对外来袭击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加害于对方,但为自己披上一身“防弹衣”还是有必要的,而保持沉默就可以起防弹衣的作用,让任何争论望而却步。

每个人都清楚一个道理:与痴癫人争斗,那是自讨苦吃,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到头来只能将气咽到自己的肚子里去。

生活中,很多人都既不聋也不哑,每每听到不顺耳的话,就要以同样甚至更强的力度回敬对方。殊不知,这样的蠢行正好中了对方的计,如果你采取装聋作哑的态度以沉默的方式对待他人的挑衅,对方自然觉得没趣。

如果再与你僵持下去,自己只能落得个无理取闹的名声。挑衅者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依然装聋作哑,并且不时地表现出一副不解的表情,发出一些疑问的声音,如“啊?”那么对方更觉得没有面子,只能仓皇逃离。

“沉默一次”容易“沉默多次”难,需要有一颗宽大的心,对他人的辱骂、挑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因此,可以不战而胜,还可以防止祸水近身,堪称明哲保身的妙招。

4.耐心接受考验才能取得成功

耐心更多表现在一个人的心里,是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是十年寒窗的勤奋,是坦然面对失败或成功,是胜不骄、败不馁的心境。而考验,也许是飞来横祸,国破家亡,也许是鲜花掌声,万人崇拜,也许是茫茫黑夜,不见光明,也许是明枪暗箭,冤屈误解。

平和心情,耐心地接受考验,更容易成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耐心寻找机会,终于成就霸业,吴王夫差迷失于一时的成功,四处炫耀武力,导致国破人亡。低调做人,耐心处世,才是成功的保障。

能耐心接受考验的人知道如何等待,有耐心等待的人往往会获得最后的成功,得到命运给予的最丰厚的奖赏。为人行事低调不仓促,不受情绪波动的困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坚持耐心做事,积极寻找机会。

西晋时期的石苞就是这样,他面对误解,低调坦然,耐心接受考验,终于使晋武帝自省,解除了自己的危机。

石苞为人沉稳,战功赫赫,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深得皇帝司马炎的信任。石苞平时努力、认真地做事,尽职尽责,在百姓心目中很有威望。

那个时候,天下还未统一,长江以南还是由吴国统治,吴国时常出兵进攻晋朝。晋武帝司马炎便派他带兵镇守边防,抵抗吴国的进攻。

石苞出身贫寒,为人正直,因此,朝中有一部分人暗中嫉恨他。有一位官员叫王琛,当时在淮北一带做监军,他听到一首歌谣说:“皇宫的大马变成驴,被大石压着不能出。”他认为这“马”当然是说的是皇帝司马炎,而这“石头”当然就是说的是石苞了。于是,他就悄悄跟司马炎密报石苞背叛晋朝,意图谋反。

就在王琛诬告石苞前不久,迷信风水的司马炎也听一个法师预测说:“东南方将有大将造反。”石苞刚好就在东南方位,因此在看到王琛对石苞的诬告以后,司马炎就开始怀疑石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