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母亲河,别再流泪
1934200000025

第25章 干旱与荒漠化石河流的克星(5)

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目前全世界沙漠化面积约为3.84×l06km2,其中亚洲32.6%,非洲27.9%,澳大利亚16.5%,北美和中美洲11.6%,南美洲6%,欧洲2.6%。全世界有100个国家的8.5亿人口正在受到沙漠化的影响。目前沙漠化正在以每年500~700hm2的速度扩展,每年因沙漠化而绝收的耕地近21×106hm2,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66亿美元。预计本世纪末世界干旱地区将丧失1/3的耕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在描述沙漠化的危害程度时说:“……土地沙漠化所引起的破坏性后果不亚于几次核打击。虽然不是闪电式的但对人类及保证人类生存的生命系统的破坏程度却毫不逊色”。为了对付沙漠化这一全球性环境退化问题,联合国于1977年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召开联合国沙漠化大会,并制定了包括28条建议的防治沙漠化行动计划,号召世界各国共同行动起来制止土地沙漠化的发展。然而至今,收效甚微。

(一)荒漠化防治的重点

荒漠化的研究和防治重点放在预防及制止其蔓延方面,特别要着重于两种生态系统相毗连的“边界”地区的研究,即生态环境脆弱带的研究。在这种地区自然条件本身就具有脆弱性,但也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可作为农牧业的利用,再加上人口的压力和过度经济的活动,土地支持人口生活的能力愈来愈弱,生态系统易于失调,荒漠化的发展最为迅速,如农牧交错地带和干湿交替带等,调整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资源的适度利用,采取防治措施,逆转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就发展经济的意义来说,这种地区远比干旱的广大面积的沙质荒漠更为重要,应成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重点。

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由前所述,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历史上千年前曾经是商旅云集、繁华昌盛的楼兰绿洲,早已变成了流沙掩埋下的寂寞废墟;数百年前还是一望无际,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呼伦贝尔肥美的草原,今天却出现大量流沙等退化草场;曾是森林广布的黄土高原,今天早已成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沟壑丘陵。更近的,20世纪50年代仍然水草丰美,令人向往的居延海,至90年代已经干枯为干湖盐滩;曾被人们引为骄傲、昔日驰名中外的民勤绿洲,如今已成为引以为戒的退化绿洲。这些自然环境的退化,仅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存在的荒漠化少量例证。

(二)荒漠化防治的因素

尽管目前荒漠化仍在蔓延,治理速度赶不上其发展速度,但为了有效防治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人类曾世世代代和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了荒漠化肆虐的势头。尤其是近5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荒漠化认识水平的提高,已经开始调整人类行为准则,开展有序人类活动,即依据自然规律调控人类生产活动,开展荒漠化的综合防治体系。但是在人类自身的活动方面还存在着下列有碍荒漠化防治的因素:

①人口迅速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无疑是造成荒漠化发展蔓延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些国家人口过快增长变成了防治沙漠化的障碍。因为随着人口的增长,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过度放牧和砍伐过程将进一步加剧。日前,大部分国家的沙漠化防治工作还停留在沙漠化的现状调查,评价和研究工作上,采取的具体行动都是小规模的。

②传统落后的(农、牧、林)生产方式加强了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

③社会经济的落后以及群众的贫困,一方面促进了掠夺行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环境的恢复和重建无能为力。

④环境意识不强,不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许多国家都未把防止沙漠化的计划纳入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之中。由于“不知道”、“没想到”、“想不到”,人们的许多行为违反了客观规律,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促进了荒漠化的发展。

⑤经营不善、管理水平低下,生产长期停留在粗放、低水平的重复,无力逆转荒漠化过程和制止荒漠化发展。

⑥在“短期利益驱动”下,只求近利,违反资源环境的良性演替规律,“三滥”(滥垦、滥牧、滥樵)和“多乱”(乱建窑、乱建厂、乱开矿、乱捕、乱捞、乱砍、乱挖)导致地表植被破环,风蚀加强,水土流失严重,加速环境破坏和土地退化。

⑦政策失误导致荒漠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开荒,一部分不易开垦的土地垦殖为农田,后被撂荒,引发沙漠化的加剧;20世纪70年代在“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口号下造成几次牧区大开荒,导致苴原牧区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放牧政策失控,超载放牧和不合理开垦,又导致了荒漠化从整体上发展的格局。

⑧法制不完善。执法不严,法规不完善,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受到削弱。加强法制已经成为荒漠化防治的重大问题。

⑨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了荒漠化防治速度与建设规模。应把对保护、改造、建设环境和防治荒漠化成效与各级领导政绩挂钩,成为使用、任免和奖励干部的重要指标。

⑩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水平低。经过40年防止沙漠化的实践,我国已积累了一整套有效的实用技术,典型地区应用非常成功,但在广度及各单项技术组装应用上,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以至于荒漠化土地只在局部地区得到治理,而总体上仍在不断扩展。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引进、成果推广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逐步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促进劳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有些发展中国家还缺乏防治沙漠化的专业人才和技术。

资金投入不足。防治荒漠化需要资金投入,而资金不足是普遍的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为了有效地制止土地沙漠化过程,需要连续在20年内每年投资45亿美元,这只占全世界每年军事开支9000亿美元的0.5%。环境规划署曾期待各国政府积极捐款以便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但是,截止1983年底收到的捐款不到500C万美元,差距甚大。由于用于防治沙漠化的投资不能立即收到经济效益,有些国家领导人便宁可把资金投向房屋、道路等建设上,而不投向沙漠化防治项目。联合国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向一些非洲国家资助几十亿美元用于整治退化的土地和牧场,但始终未达到预期效果。我国荒漠化地区恰恰是最贫穷的地区,资金问题便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投资机制,发挥国家的、集体的、个人的作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投入机制便十分必要。

(三)我国防治荒漠化战略

我国荒漠化发生发展的特点和国情,决定了防治荒漠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理,科学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发展的方针;从整个社会功能体系出发,实行统筹兼顾,综合冶理,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既能促进环境优化又能有利于社会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战略步骤:首先,应特别重视目前正在进行农牧业生产,已出现轻度荒漠化或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以及大江大河源头、重要战略要地的保护与防治,根据其生态条件和资源特点,合理利用土地,防止新的荒漠化;其次采取措施对中度荒漠化土地整治,逐渐恢复其生产力;第三是控制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土地的进一步扩展。

搞好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高利用率:从长远计,国家应考虑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解决荒漠化地区缺水之需。当前首先要合理分配地表水资源,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次要实行全面节约用水,既要建立节水型工业,更要建立节水型农业,最终建立具有全民意识的节水型社会。以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之需。

调整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水平:根据社会自然及经济情况。合理安排生产比例,克服小农经济意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改变那种全民搞饭吃,大家都养羊的单一结构,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及其他农村副业,发展商品生产手扩大商品流通,改变过去那种自给性、封闭性的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要彻底改变荒漠化地区的耕作制度,扭转广种薄收、轮荒滥垦、粗作粗放方式,走精耕细作、少种高产的集约经营道路,实现高投入、高本技含量、高产出。

分类指导,搞好植被建设:第一,治理黄河中上游黄土丘陵地区的水蚀荒漠化。实行乔灌草结合,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薪炭林,保持水土,解决农民用材问题,适当发展经济林,增加农民收入。第二,治理沙地及由风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在沙地和荒漠边缘营造防风固沙林、种植沙地灌木及草木植物,或采取工程措施,遏制土地沙化的扩展。第三,以恢复和扩大山地森林植被为核心,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立多林种、多功能、高效益的防护林体系。

保护天然植被,维护生态平衡:首先,要严禁滥伐、滥砍、滥挖、滥垦,对荒漠地区林木,按国家有关规定,划定生态公益林,严格制止掠夺式开发经营,实施最严厉的保护措施,对生态脆弱地区被开垦的林地草地,必须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第二,合理利用草场,建立草原保护体系,切实保护、积极改良和合理利用现有草场,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加强草原建设,提高草场产草量;加强管理,建立合理的利用制度,实行轮牧制度,禁止超载滥牧;对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以及绿洲边缘建立禁垦区,无水资源保障的禁止开垦沙荒地。第三,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荒漠化地区农村能源短缺。要减少植被破坏、防止荒漠化的产生与蔓延,就必须有效地解决农村能源。当前只有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立足当地资源基础,开发新能源(比如发展沼气池等),通过节制能源消耗,大力发展薪炭林,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荒漠化资源,发展区域经济:荒漠化地区缺的是水,阳光、风能和矿产较为丰富,要根据这个特点作好保持水分平衡的产业文章,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业及荒漠景观旅游业,合理开发矿产业,适度发展种植、养殖业,限制以开采野生植物为对象的药业,既发挥区内的自然资源优势,又避免破坏环境,使人民脱贫致富。国家应将防治荒漠化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投资力度。防治荒漠化,必须出重拳、下狠心,这样一个关系人民生命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事业,国家应当将其列为重点工程,重点投资。

(四)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法制”为第一要旨:亟需制定一部针对性强、操作性强、有力度的防治荒漠化方面的专门法律,以扭转荒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现在虽然有些法律也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但却是些零星的规定,有许多荒漠化的关键问题未能涉及,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比较差。执法主体分散,不可能解决且实践证明也不能解决荒漠化加速扩展的问题,故此,就这一问题专门立法,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执法队伍,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打击一切破坏行为,减少荒漠化发展的人为诱因。

“机制”十分重要:防治荒漠化必须有有效的政策引导机制,以动员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财政投入固然重要,但单纯依靠财政拨款或其它无偿投资必然经常面临“资金匮乏,力度不够”的困难,必然长时间停留在“小面积试验”的水平上,必然助长“等靠要”的思想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简单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已经过时,如何通过先进的、科学的、符合荒漠化地区特点的政策机制,充分调动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相关企业的主动参与,调动各种财力、物力投入环境治理,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将荒山荒坡的使用权有偿转让,授权人在保证相应的环境措施基础上,按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收益归个人所有。还有各种形式的承包制,盈亏责任制,目标管理,有关法人或个人联合治理、收益分成等。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应该有相应的或较高的经济产出,只有在投入产出比高、有利可图或利润丰厚时,各种管理方法才可顺利推出,才能真正把环境治理变成广大劳动者的自觉行动。这就需要国家在税费上优惠,投入上倾斜。

“工程”管理亟待加强:“防沙治沙工程”实施已9年,经验很多,但问题也不少,一是投资撒芝麻面,没有重点;二是任务有安排,没有检查;三是资金投入(尽管量小)到位率低;四是植被建设有标准,但缺乏适宜品种选择和种苗的培育;五是技术成果有“本本”,但应用较少,凭经验,跟着感觉走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目前,要搞好“九五”工程检查验收,总结经验和教训;要提前做好“十五”规划,突出重点,各个击破;在落实上,抓好三件事:把任务、技术手段、种苗落实到山头地块,把资金落实到位,做好年终检查验收;要实施改革,落实责任制,工程应实施县级政府长官负责制,逐步实行投资(或部分投资)以奖代拨,逐步实行项目报帐制。

“科技”宜当先导: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目前,防治荒漠化的科技工作应当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结合生产需要解决关键问题,如监测体系、技术支撑、保障环境、治理模式以及荒漠资源利用的逆向拉动战略等等,二是要将业已成熟的适用技术尽快实践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