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母亲河,别再流泪
1934200000037

第37章 保护河流,保护水资源(2)

例二:在甘肃省的主要粮棉基地河西走廊地区,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由上游武威盆地流往下游民勤盆地。石羊河上游接受冰雪融水和山区降水。山区河流进入山前戈壁带后,大部分河水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那里的地下水位埋藏很深,待流向戈壁带前缘后,地下水位逐渐变浅,并大部分溢出地面,形成泉集河,又转化为地表水,灌溉了武威盆地的绿洲。过去,武威盆地靠泉流灌溉,又通过渠系回渗地下,成为浅部地下水(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也有部分成为地下径流,流向下游。处在下游的民勤盆地的水源主要靠石羊河流入水来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从20世纪的大跃进年代开始,武威地区在原天然绿洲的外围地区大面积开发新绿洲。开垦地大部分是土壤贫瘠的山前戈壁带,在那里灌溉的耗水量是天然绿洲的3倍。其结果是戈壁带前缘的泉水溢出量严重衰减。1956年测定的泉流量1年有8.63亿立方米,现在已只剩了0.3亿立方米/年。而最遭殃的是下游的民勤盆地,其来水量已从1956年的5.47亿立方米减为目前的1亿立方米左右。民勤盆地不得不过量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了几倍,而且地下水水质急剧恶化,河流断流,湖泊干涸。这种破坏了天然水循环系统的“开发”,正如有人形象描述的,叫做“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

作为水资源,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有一定的相互补给关系,上下游之间更有密切的连带关系。水资源的开发应该兼顾地表水和地下水,上下游之间要统筹协调合理调配水资源。但愿今后不干或少干以上这类得不偿失的蠢事。

合理利用水资源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给人总是极度干旱、一片黄色的印象。但是,许多地方在进行了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之后,实施了综合治理开发,科学合理地利用当地有限的水资源,建设适当的林木和梯田,给黄土高原地区增添了块块新绿。

再不能坐视水污染的肆虐

你能想象349.6万人口的大城市4天内停止自来水供水的情景吗?这就是令国人难忘的发生在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101厂发生爆炸事故。其苯类污染物流入第二松花江。环保部门很快开始了监测,发现江水中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成分均超标。第二松花江在吉林省境内流向西北部,11月20日受污染水流抵吉林与黑龙江省界处,汇入松花江主流折向东流。往前就是哈尔滨市在松花江上的供水水源地四方台取水口。黑龙江省环保部门监测到该段长约80千米的污染带,势必威胁到哈尔滨市的供水安全,于是做出了预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随即相继发布了关于市政供水管网临时供水的公告和正式停止市区自来水供水的公告。决定从11月23日零时起,停止供水4天。这对于349.6万人口的大城市,可以说如临大敌。市民纷纷到超市购买饮用水,致使大量水商品断货,饮料也在抢购之列。还有许多市民疑为近期将发生地震,讹传使人采购食物储藏。个别人带帐篷户外过夜。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组织调运瓶装水进市,保障市场供应;全市中小学在此期间放假一周;在临时停水期间严打散布谣言等不法行为。市环保部门监测到,此污染水带持续了40小时流过哈市水源地。造成硝基苯峰值超标33倍多。至11月25日超标峰值流过后,仍持续监测,直至确认绝对没有污染后,于11月27日18点恢复了全市正常供水。黑龙江省省长喝下了恢复供水后的第一口水。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期间,我国向俄罗斯邻邦预报了松花江水流入黑龙江后可能的污染情况,也向联合国环境保护署通报了此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理情况。虽然事后得到联合国环境保护署的赞赏,但我们不得不记取为此所付出的巨大精力和代价,其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责任性工作。如国土资源部下属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立即部署了吉、黑两省的地下水监测机构,监测第二松花江和松花江中污染的地表水渗入沿河地带岩土后对地下水可能造成的污染危害,并作监测预报。

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属于突发性的意外事故造成的有水不能喝事件。这似乎不属于“必然”事件。但还有另一种情况则是积累和蕴涵着“必然”的。

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三四个月,我们又遗憾地听到了河北省白洋淀相继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尤其是2006年3月24日,在对白洋淀“补水入淀”4天后,安新县端村镇河南村出现了劣V类水质,湖水呈墨色,每隔数米便见数百条银白色死鱼漂浮在黝黑的湖面。虽然白洋淀的湖水不是直接供饮用的,但污染的白洋淀水至少带来两项直接的后果:一是湖水中养的鱼是供人们食用的,在污染水中养成的鱼必然在鱼体内存有一定污染物,会间接影响到人;二是白洋淀地表水必然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从而必然污染当地地下水。而当地相对深层的地下水正用于居民供水。浅层的地下水则用于农业灌溉。

白洋淀是人们记忆中的华北明珠。过去小学课本中的《荷花淀》就是描述这里密如网织的沟渠、星罗棋布的绿洲、纵横交错的芦苇丛和荷花荡。白洋淀的范围约366平方千米,有143个淀泊,分布在河北省保定市、沧州市二地区的4县1市,以安新县为中心。早在明代,这里曾经“汪洋浩淼,势连天际”。从当时地图看约有1000平方千米水面。不管怎么说,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是雁翎队的出没场所。当时“九河人梢”构成了这一片鱼米之乡。不但淀区可以蓄洪,还有一系列的生态效应,减轻干燥、调节降水、补充地下水、保持生物多样性。不愧“华北之肾”的称谓。至20世纪50年代。淀区还有561平方千米。然而时过境迁,人淀的九河后来都因干旱和沿途100多座水库造成部分断流。唯一没断流的府河则成为保定市的排污河。保定市自20世纪60年代起建起了高耗水、重污染的化纤、造纸、蓄电池、胶片等8大厂,保定市日排污水25万立方米。其中80%以上的污水排入府河。保定市的污水处理能力是每天16万立方米。对于污染企业市政府要求其自行处理污水。因多数未能实施,致使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污水进入白洋淀。在20世纪80年代连续5年干淀后进行了治理,曾一度出现恢复和旅游业兴起。为防干淀,不能开闸放掉污水,淀区已成只进不出的死湖,靠补水入淀维持。自1997年至今,已实施15次补水。2004年“引岳济淀”,4个月补水1亿多立方米,确实带来了水质改善、渔产丰收的景象。2006年补水较晚,导致淤积在河道的高浓度污染水带入淀中心,发生了大面积的死鱼事件。

河北省政府为此对保定市新市区环保局长等4名相关负责人员做出了处分。并令142家排污企业关停或限产,加强从水库调水补淀。过去,在对云南滇池、江苏太湖污染的治理上,也曾花费了上亿元至数十亿元。由于边治理、边污染,效果仍然不佳。

今后,“站在水边没水吃”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一方面根除污染源,一方面治理河、湖污染。当前,在彻底治理河、湖污染方面,我们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作为重灾区的白洋淀地区,河北省于2005年底制定了“白洋淀及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今后10年内要投入80.5亿元的26项治理工程,保定市与亚洲开发银行签订了15亿元的“白洋淀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合作项目。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也明确了要解决农民的喝水问题,治理污染是其中的一大关键。各地治理河、湖污染的计划不断见诸报端,如太湖、淮河等都将有几十亿元的投入。

2006年4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国158个城市地下水水质污染监测结果显示:21个城市污染趋势加重,123个城市基本稳定。我们不能小看这13.3%的城市污染趋势。在全国大部分地表水体己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再失去地下水,否则我们就真的没水可喝了。

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在许多地方只有20%~40%。但京津已达70%,说明潜力巨大。同样,农灌水的利用率目前普遍低于50%。若采用滴灌可提高至95%,更有相当潜力。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市经3年节水,人均用水已降低10%。该市还计划今后20年内用水量零增长。应该像珍惜生命一样地珍惜水

水是地球的特产。正因为地球上有液态的水,才孕育了生命。水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缺少的要素。人类至今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170万年。然而,过去一直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进入到21世纪,却感到了水资源的空前紧缺。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已不能为“水——地球的特产”感到自豪。相反,已经有人喊出这样的口号:“水——地球的渴望”。人类靠水在地球上发展至今,如果地球上的水不够用了,如果水真的成了地球的渴望,那么将来地球上的人类将何以生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