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1936100000020

第20章 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2)

孩子自己放的东西找不到,本来已经很尴尬,这时如果父母再长篇大论地数落他,难免会惹得他恼羞成怒,明知自己错了也不会承认。小雅妈妈的做法就十分明智,简简单单一句话,孩子反而会记在心里。

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明白玩具的位置。

妈妈教6岁的小樱给玩具归类。妈妈问:“小熊睡在那里?”小樱回答:“睡在靠椅上。”一边说着,一边将玩具熊放在了椅子上。

妈妈又问:“布娃娃睡在哪里?”小樱回答:“睡在筐子里。”接着,小樱把布娃娃放进了玩具筐。就这样,妈妈以做游戏的形式教会了小樱如何将玩具放在恰当的位置。

不仅是年龄小的孩子需要学习如何归类,年龄大的孩子也一样。不过父母的沟通方式要有所调整。如果是1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问他:“你看,这个新买的变形金刚放在哪里比较好?”让他选择一个位置,以后每次拿出来用完都让他放回固定的位置。

不要忘记表扬和强化。

10岁的小林去洗澡,脱下来的脏衣服就扔在了床上。妈妈将脏衣服收进了脏衣篮,对浴室里的小林说:“下次脱下脏衣服记得扔到脏衣篮里。”可是在之后的几天中,小林还是没有这样做,但是妈妈却没有批评他,而是将脏衣篮移到了他的床边。

有一天,小林脱下衣服,刚好脏衣篮就在手边,就顺手扔了进去。这时,妈妈说:“小林真懂事,明白妈妈整理衣服很累,知道自己放进去了。”小林有些不好意思,以后再也没有将脏衣服到处乱扔了。

表扬和强化需要抓住时机,要在好行为发生后及时表扬。有些好行为是孩子听了父母的话做出来的,有些则是孩子不经意做出的。对于孩子偶然的好行为,父母更是要及时表扬。而且就像故事中的妈妈,可以给孩子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不经意中做出好行为,这样一旦表扬了孩子,孩子出于自尊的需要,会把这种行为继续下去,这样就养成了稳定的习惯了。

沟通箴言

让孩子学会“动物归原”,仅是讲道理,或者用规矩去约束他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要在沟通中去引导孩子,沟通不但要把握时机,也要注意变通。如果沟通暂时僵住了,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去接受自己的观点。可以等待时机,下次再进行沟通教育。

“妈妈(爸爸)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

引导并培养孩子的孝心,这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却一直被忽视。父母更关心孩子的成绩、特长,认为这才是孩子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背景下,这种观点似乎无可厚非。

但是,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当生活遭遇困境和低谷,如果没有一些精神因素作支撑,走上绝路简直是一种必然。一些苦尽甘来的人在叙述往事时,经常谈到朋友的关心,自己对父母、妻儿的责任让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其实父母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也会发现,支撑着自己挺过困难的,并不仅仅是能力。

所以,能力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成才之路要想走通,爱与责任比能力更重要。

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缺乏精神动力的情况也相当普遍。现在的孩子由于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应付老师和父母的要求,所以根本谈不上自觉自愿。而父母和老师,也为了孩子的学习伤透了脑筋。督促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考试、评优秀生、批评和表扬……几乎所有的方法都用了个遍,可是一旦停止督促,孩子又恢复原样了。很多父母都感觉到孩子的惰性--“不拿鞭子抽就不跑!”“前面不拴个胡萝卜,就不知道往前赶!”

如果孩子有了精神动力,那么他就会知道为什么而学,不用父母苦心孤诣地研究怎么让孩子成才,孩子自己就会向那个方向努力。而且这种精神动力也能支撑着孩子去克服在成才之路上遇到的困难。而想要孩子有精神上的动力,想要孩子明白爱与责任,最简单、最有效、最彻底的办法就是培养他的孝心。

但是在孝心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11岁的小萌要写一篇作文,题目叫做《给父母洗脚》。语文课老师要求班上的学生回家后给父母洗一次脚,然后把感想写成作文。小萌向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看着小萌迷茫的样子,问道:“是不是觉得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很形式化?”小萌点点头,说道:“现在好多学校都在强调给父母洗脚,感觉好像在跟风啊!”

妈妈说道:“别的父母到了适当的年龄都会生小孩,我也生下了你,是不是也在跟风呢?”

小萌恍然大悟:“妈妈我明白了,虽然形式都一样,但是对每个人都有特别的意义。”

于是,小萌很认真地给妈妈洗了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提到孝敬父母,大家就想到了给父母洗脚。似乎除了这种行为,就没有别的方式能孝敬父母了。孝道的内涵十分丰富,学校在安排孝心教育时却只是千篇一律地要求孩子给父母洗脚,难免会让孩子对这种教育方式产生误解。这时,父母就要承担起引导的责任了。小萌的妈妈做得就非常好。

其实孝心与任何一种形式都没有必然的关系,它源于孩子对父母的爱和敬重。孩子个性不同,表达孝心的方式也各有其特点。除了洗脚外,给父母端茶倒水,在父母生病时照顾父母,帮父母分担家务都是表达孝心的方式,也应得到重视。

孝心是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如果将孝心的培养等同于洗脚等具体的形式,而忽略了其中的爱与尊敬,那么,任何没有恭敬心的“孝敬”形式都难免沦为虚有其表的走过场。

而且,对父母的爱与敬重必须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由于恐惧父母的权威而服从。父母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你必须听我的,因为我是你妈!”“我是你爸爸,你顶嘴就是不孝!”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出孩子的孝心,还会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一种身份特权,从而诱发他的反抗心理。

其实在古代的传统中,真正的长者和上位者,都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如果只是凭借身份发出命令,那么就成了倚老卖老。父母认为有权利管教孩子,但是不要忘记伴随着这种权利的,是一种必须承担起的义务和责任--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作表率,要当得起“父母”的这个称呼。敬重不能强迫,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孝心,首先须从自身做起。自己做到位了,孩子自然会生起爱与敬重的情感。

那么,父母在生活中要怎样引导孩子呢?

父母对家中的老人说话要和颜悦色。

爸爸妈妈面对自己的父母时,要做到和颜悦色。这对培养孩子的孝心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老人的家庭,父母可以给老人夹菜,用照顾孩子那种温和的语气说:“妈(爸),多吃点……”

7岁的小珠一次吃饭时,正想把自己最喜欢吃的素什锦吃完,妈妈说道:“给奶奶留点。奶奶去医院看病了,回来吃些正好调理调理肠胃。”小珠点点头,放下了筷子。妈妈夸小珠:“小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一次妈妈带小珠在外面吃饭,有一盘凉拌鲜果做得很好吃,小珠对妈妈说:

“妈妈,这个好吃,我们带些回去给爸爸吃。”

父母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老人的饮食起居,细心照料老人。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目睹父母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怀,自己也会有样学样,孝敬爸爸妈妈。

给孩子慈爱而非宠爱,让他学会关心父母。

爱孩子和宠孩子是不一样的。爱是平等的关怀,而宠则是把孩子摆在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切都是以他为中心的,很容易成为小皇帝、小公主,会变得很自私,不知道考虑别人的感受。

父母的慈爱和孩子的孝敬其实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父母要关心孩子,也要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比如,有时父母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时很累了,但是却不想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或者觉得大人应该承担这些,不需要孩子知道。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很累,你能为妈妈(爸爸)做点什么吗?”让孩子也学会关心父母。

给孩子帮父母做事的机会。

让孩子学会为父母服务。可以是倒水、盛饭,也可以是拿碗筷,或者是倒垃圾……生活中的小事比比皆是,父母只要不是舍不得让孩子动手,随时都有机会和孩子做这样的互动。

7岁的小元刚回到家,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她对小元说:“垃圾桶满了,帮妈妈把垃圾倒掉好吗?”小元拎着垃圾桶就要拿去倒掉。这时,奶奶看到了,就把垃圾桶抢了过来。妈妈一看,心想:“不行,不能让老人动手啊!”只好从奶奶手中接过垃圾桶自己去倒了。

父母舍得让孩子动手,可是家里的老人舍不得。因此,如果要培养孩子的孝心,不但父母要给孩子制造帮父母做事的机会,还要先和家里的老人沟通好,以免老人不配合。

除了父母主动要求孩子帮忙外,孩子有时还会主动作出给爸爸妈妈端茶倒水一类的举动。这个时候父母最好接受孩子的关怀,抱抱孩子,或称赞他懂事;如果阻止孩子,或对孩子麻木、冷漠,孩子就会失去热情,以后也不会再做类似的事情了。

不要忽略孩子的问候。

家庭中,维系家庭成员间关系的,还是感情。如果孩子对父母感情很深,那么他不需要去专门地明白孝道,出于一种情感上的本能,他就会关爱父母。如果家庭中冷漠而缺乏情感,就算孩子知道要孝敬父母,却也不知从何做起。其实,每日的问候就是维系感情的一个途径。

8岁的小宜回到家中,看到爸爸正在看电视,他说:“爸爸,我回来了。”爸爸头也没抬地答应了一声:“嗯,进屋写作业去吧。”

一瞬间,小宜脸上写满了失落。这时妈妈刚好从厨房里出来,看到小宜愣在客厅,说道:“来,吃水果吧。”晚上,妈妈对爸爸说了小宜当时的表情,爸爸也有些后悔自己的粗心。

不仅是问候,有时孩子会拿着糖果或是点心,献宝一样地对父母说:“爸爸(妈妈),吃糖。”这时最好不要拒绝孩子,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高高兴兴地把糖吃下去,然后对孩子说:“真好吃!谢谢我的乖儿子(女儿)。”

换种方式告诉孩子孝敬父母。

当然,让父母自己对孩子说:“我抚养你长大是多么辛苦,你要尊敬我!”

显然不太现实。所以,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妈妈可以对孩子说:“爸爸为了这个家,在外面工作很辛苦,你要好好孝敬爸爸。”而爸爸则说:“妈妈生你时就十分辛苦,现在又要操持家务、辅导你做功课,你一定要孝敬她。”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启发孩子去孝敬父母,而且也让孩子看到了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一举两得。

让孩子多陪老人聊聊天。

孝道不仅是对父母的,对爷爷奶奶的爱也是一种孝道。孝道也不仅是端茶倒水、捏捏肩、捶捶背这些对老人身体的关怀。陪老人聊天也是尽孝道的一种形式。老人的吃喝一般都有人照料,但往往容易感到寂寞。这时,如果孩子能多抽些时间陪老人聊天,无疑能给老人带来很多愉快和欢欣。妈妈可以对孩子说:

“妈妈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看,奶奶一个人待着多没意思啊,去陪奶奶聊聊天,给奶奶说些学校的事情吧。”

沟通箴言

孩子的孝心不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和长辈间的一种情感互动。引导孩子孝敬父母,重在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情感交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也让父母明白孩子面临的压力。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说话才能说到孩子的心底;也只有让孩子理解了父母,他才会真正对父母感恩。在双方的理解下,孝心的培养会变得简单许多。

“我家孩子不做‘豌豆公主’哦!”

善于运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孩子的不当想法和行为

孩子多少都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小毛病,有的孩子娇气,有的孩子挑食,有的孩子不讲卫生……如果直接批评孩子,难免会招致他的反感,孩子不高兴不说,有时还会故意给父母捣乱,比如,故意把手弄得脏脏的向父母示威,故意把青菜挑出去,闹小脾气……而用暗示的方式提醒孩子就会好很多,因为没有明确要求孩子必须怎样做,孩子就算想对抗都会找不到目标。巧妙地暗示像是轻轻地“点”了一下孩子,同时也避免了他的尴尬。

7岁的乐乐和妈妈一起去逛书店,乐乐爱玩,一会儿拿起这本书,一会儿拿起那本,妈妈跟在他后面将书籍归位,被搞得焦头烂额。

在看到前面的一个人拿起书后又放回书架上时,妈妈忽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妈妈走到了乐乐的前面,在他即将够到一本书时,妈妈拿起了那本书,然后装作看了几眼,非常小心地放回了原位。乐乐愣了一下,再拿书的时候就没有四处乱丢了。

同样是动作示范,但是暗示和明示的效果有很大差别。父母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当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不对,应该……”然后为他作出明确示范时,他可能当时会照做,但是过两天又恢复常态了。归根结底,是因为在“明示”的方式下,“这样做不对”是父母告诉孩子的;而在“暗示”的方式下,“这样做不对”却是孩子自己体悟到的。相差一个孩子自己观察感悟的过程,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10岁的娜娜嫌屋子里热,要妈妈给她的屋子装空调,妈妈不同意,并告诉娜娜要学会吃苦。可是娜娜觉得很委屈,躲进屋里不理妈妈了。后来妈妈拿出了童话书,翻到豌豆公主的那一页,将书放在孩子的书包旁边。

娜娜早上起床时看到了翻开的童话书,看到豌豆公主的故事,娜娜脸红了。

晚上,她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不用给我安空调了,我不是豌豆公主。”

娜娜的妈妈很聪明,用一个巧妙的暗示扭转了娜娜的心理。妈妈长篇大论地和孩子谈吃苦不管用,一个简单的暗示却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