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性格影响孩子的一生
1936600000018

第18章 勇敢自信,孩子开创未来的优良性格(1)

成功属于强者,弱者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们这里所指的“强”并不是野蛮粗暴,而是内心坚强,勇敢自信。

勇敢自信的孩子,即使遇到坎坷和困难,也能坦然面对,从容不迫。

孩子可以不完美

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宋濂

我们所有的完美标准都来自于个人的愿望,用这些标准来要求孩子,就是把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这种欲望变成孩子的压力,会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这时什么快乐,什么自信,统统都和他们无关。他们不快乐,我们自然也不会快乐。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成年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这需要我们成年人不断地引导并帮助他们改正。但在这个过程中,受环境因素、成年人自身认识及孩子自身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将一切做得尽善尽美。即使再伟大的人也有缺点,所以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是个完美的孩子,也不要强求孩子做到尽善尽美。

可是我们很多父母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这里也不好,那里也不好,所以每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提醒孩子的缺点。结果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在父母眼里简直一无是处,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父母的要求。那些标准太难做到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从一千个人的身上发现一千个优点,回到家里想让自己的孩子把这一千个优点全部都具备,这简直太可怕了。

有一位母亲的经历,可以说是和完美进行了一番PK的真实体验。

这是一位具有完美情结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她特别憧憬孩子的出生,她想得很美——一个非常漂亮也非常优秀的小宝宝,不像别的宝宝那么瘦小多皱,一定要是粉粉的一个小肉团,大眼睛、双眼皮,脸上还要有小酒窝……真的很美呀。后来孩子出生了,像别的宝宝一样,刚出生时瘦小多皱,像个小老头,眼睛小,单眼皮,脸上没有酒窝。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相貌长开了一点,仍旧没有大眼睛双眼皮和两个酒窝的迹象。

有点失望,终于面对现实。于是开始希望孩子又乖又听话,吃东西一定不会到处乱扔,玩耍的时候一定不会弄脏衣服,一定不会爱哭鼻子,一定见人就笑,不会躲着不敢看别人……可过了两年,孩子不用大人总抱了,可以自己吃东西,可以自己玩儿,这时候,问题出来了。吃东西乱扔的问题用了好长时间才改正,可玩起来就弄脏衣服的问题却解决不了,有时候一天要换好几次。还有,孩子很爱哭鼻子,总想黏着妈妈,见到不认识的人,立刻把头埋在妈妈怀里,无论如何也不抬头。

又很失望,终于再一次面对现实,想办法帮孩子改变,可有的改成功了,有的却没什么效果。于是开始希望孩子以后学习特别好,特别用功,特别扎实,无论学什么都特别优秀,所以孩子刚刚三四岁,就开始送进各种学习班,学算术,学写字,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终于上学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又让她目瞪口呆,竟然不能集中注意力。这可真叫她太失望了,从三四岁就开始熟悉课堂,真的上了小学,竟然连注意力都不能集中,真是欲哭无泪。

于是,她面对着一个长得不漂亮的、总会调皮的、不喜欢上学的孩子愁眉不展。她思来想去,为什么自己一直想要一个完美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却越来越不完美呢?还好有人告诉她,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强求完美绝对不会有好结果,莫不如让我们那不完美的孩子自由地成长吧。

后来,她放弃了让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开始把精力用于“补课”,把这几年来为了追求完美而耽误的功课一点一点补给孩子。比如每天坚持带孩子做些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定时给孩子做安静训练,还有和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时间去自由地玩耍,假期常带她到大自然里雀跃些日子……她发现不再有任何完美约束的家教过程特别轻松,孩子的脸上也每天都是快乐的情绪,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于是这位母亲再也不做白日梦了,哪有完美的孩子,孩子如果都完美了,还哪有什么成长的必要?

我们要为这位母亲松一口气了。是啊,我们一生都在不断地犯错、改错、避免再次犯错,循环往复,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我们不能把目光永远放在错误上,这样整个人生哪还有快乐可言?对待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总是用所谓的完美来要求他们,在我们的眼睛里只看得到完美,那么孩子在我们面前只会有这样那样没完没了的不足,不足之外的优点完全被我们视而不见。就像孩子说的,他们在我们眼睛里简直一无是处。他们会多么痛苦啊。

其实我们所有的完美标准都来自于个人的愿望,用这些标准来要求孩子,就是把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这种欲望变成孩子的压力,会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来。

这时什么快乐,什么自信,统统都和他们无关。他们不快乐,我们自然也不会快乐。

如何发现美

其实有些时候,换个角度去看待孩子的短处也没什么不好。如果孩子个个都是大眼睛、双眼皮、两个酒窝、见人就笑,说话全部是文明用语,既能做手工,又能弹乐器,字写得一级棒,画画得无人敌,在学校里所有学科都100分,课堂上老师问一句下面几十个人同步发出声音做正确回答……好了,不必列举了,你没发现这样的所谓完美孩子,绝对不是千千万万个父亲母亲教育出来的有血有肉的孩子,简直就是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机器人吗?

不妨换一种心态。孩子不漂亮,这是天生的,如果是很丑,大不了将来不去做演员嘛。再说,演员也不全是漂亮的。孩子手工做得不好,可他特别喜欢拍球,扬长避短,多做做体育运动也是好的。孩子的字写得不是很好,慢慢练嘛,大不了将来咱用电脑。孩子怕黑,大不了天黑了以后咱们不出去……这种心态确实很阿Q,其实有些孩子的缺点是完全可以逐渐调整过来的,但你应该有这种阿精神,有了这种阿Q精神,你就不会用完美标准去强求孩子,那么当你和孩子成功地克服了一个缺点的时候,你们就会体会到巨大的快乐。如果没有这种阿Q精神,你的头脑里全部都是完美标准,克服了一个缺点,你也看不到,只会看到若干个其他的没有克服的缺点,没有喜悦的努力是孩子不愿意去做的。

有自尊才会有自信

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毛姆

孩子的自尊心是从何而来的呢?简单地说,孩子的自尊心来自于父母饱含慈爱的精心照料和耐心教育,在爱的氛围里体会到自己的被尊重,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是孩子的自尊心产生的前提。在这一个小节,我们来探讨一下培养孩子自尊心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证实孩子的生存价值

一个有自尊的孩子,首先应该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他的降生对于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有些父母,偶尔会口无遮拦地说:

“我真不该生你。”也有的父母会说:“我为什么要摊上这样一个孩子?”还有的父母甚至会说:“我本来就不想生你……”说这些话的父母大多是有口无心的,但孩子却非常重视。尤其是爱说这种话的父母绝对不会只说一次,每当遇到不满孩子的情况总会说同样的话。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很严重的思想负担,他会觉得,自己原本是不应该存在的,自己的存在是父母不情愿的,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结论是什么呢?结论是你根本不需要他,这样他的生存价值就直接被否定了。所以这种话一定不能说,再生气也不能说,开玩笑也不能说。无论如何都要经常告诉孩子,你曾经多么盼望他的到来,他的到来对你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当他出现了你不需要他的感觉时,一定要特别地向他强调这一点。

为自己表达气愤的语言负责

孩子做错了事,有些父母会气得火冒三丈,在气头上难免口无遮拦,于是各种责怪的语言便脱口而出,而这些语言很多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比如父母常说“你这个笨蛋”、“我上辈子做什么坏事才生了你”、“跟你说了八百遍还是不懂,你是不是个傻子”、“你这个坏孩子”等等。我们必须提醒父母们的是,当你感觉到生气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对自己的语言负责。类似于前面的这些语言,它对孩子的自尊心所造成的伤害,这个责任你根本承担不起,所以请避免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建议父母们,如果无法克制自己的脾气,不妨暂时离开一会儿,等到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对孩子谈。如果是你可以克制的问题,那么就要换一种语言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孩子推倒了别的小朋友,你千万别对他说:

“你怎么这么讨厌!”而是要对他说:“你把小朋友推倒了,妈妈觉得特别生气,这样做会把小朋友摔伤的,你想想你摔伤的时候有多疼,妈妈有多伤心。现在小朋友被你摔倒了,他的妈妈也会伤心的。

”这些话明确地告诉他,他做了什么错事,这件错事会造成什么后果,还有你对这件事的态度。这种表达方式对孩子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也是你可以负得起的责任。

把批评变成希望

再调皮的孩子也不愿意认为父母不能接受自己。当他犯了错的时候,心里其实是非常内疚的,当你因为他的错误和他对视的时候,看到他那怯生生的眼神,你应该感觉得到,那就是他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否则他不可能是这种表情。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明白你希望他怎样,或者说你想要他怎么样。是想让他改正错误,还是只想看到他低头认罪然后遭受折磨。如果你想看到后者,尽可以大骂他甚至是打他一通,然后逼着他做几十个下蹲。但我想没有一个父母会有这样变态的心理,我们的初衷都是想让孩子改正错误。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用明确的语言对他表明你的态度之外,还可以采用一种相反的方法,比如表扬和希望。

孩子把屋子里弄得乱七八糟,你很想爆发,但你必须忍住,很努力地看看这间可怜的屋子,努力地去找一点还算能看得过去的地方,比如你发现玩具都七零八落地扔在地板上,但书桌上还好,没有被破坏。这时你就可以对他说:“今天的书桌收拾得很好,现在我希望地上也能像书桌上一样好,我觉得我的孩子能把书桌收拾得这么漂亮整齐,一定也能把地板整理好。”他正在害怕你爆发,可你却没有生气,不仅表扬了他,还对他提出了希望、表达了信任,孩子当然会雀跃着来做这件事,并且会非常努力认真,一定会按照你要求的标准去做到最好。

允许孩子自己做事

现在的孩子想自己做点事真的是特别难,因为大人太认真了,根本不让孩子自己做事,好像孩子什么事都做不了,非得长到二十几岁才能自己做事一样。

孩子想帮妈妈拎东西,不行,你还太小,拎不动,会累得不长个子的,还是妈妈拎吧。孩子想自己把小自行车搬上楼,不行,你还太小,弄不动,还是爸爸搬吧……大人好像很热衷于越俎代庖,孩子积极做事不被允许,就连自己解决自己的困难都不行,大人们也要来抢。孩子的书不小心撕坏了,想自己粘好,妈妈抢过来说,你弄不好,妈妈来弄。孩子的书被同学拿走了不还,孩子希望得到爸爸的建议,建议他应该怎样做,可这时爸爸特英雄地说:“你别管了,爸爸给你拿回来。”第二天,放学时爸爸亲自铁塔一样把那个同学堵住,凶着一张脸要求同学把书还回来……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孩子一点自己做事的机会都没有,从来也不能自己解决任何问题,他会怎么看自己?等到孩子无论什么事都说“我做不好”的时候,那些习惯于大包大揽的父母会想到这是自己伟大的爱造成的不伟大的后果吗?因为你的每一次越俎代庖,都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概念,那就是“你不行”。孩子需要在刺激和挑战中发现自己的能力,没有接受刺激和挑战的孩子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所以父母要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去发现并证实自己,只有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才能去对他们稍作引导。取而代之,是绝对要杜绝的行为。

尊重孩子的物品

父母常常认为自己有权处理孩子的所有东西,孩子的玩具扔在墙角,好多天都没动过,父母便认为他玩儿够了,于是把那件玩具收起来,不拿出来了。可是谁说他就一定玩儿够了呢?孩子的故事书,三岁时候看的,五岁的时候,妈妈收拾孩子的屋子,把所有不足五岁时看过的书全部收走,送给孩子小姨家两岁的妹妹了,可是谁说孩子就不看了呢?谁说孩子就一定会愿意把书送人呢——其实对于这些事,父母特别理直气壮,我认为你不再用这些了,你就是不再用了,我还不了解你吗?什么事都听小孩子的还了得,孩子的东西,怎么处理大人说了算!

还好,父母还知道这些东西是孩子的,那么如果这些东西是其他人的呢?比如爸爸的东西,妈妈在做新安排时需不需要征求爸爸的意见?当然需要,因为要确定爸爸是不是还需要,是不是可以当做废品卖,或者送给其他人。为什么就不给孩子这个待遇呢?

我们希望父母们明白一点,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应该拥有的权利一项也不比别人少,他要有最起码的被尊重的权利,他对自己的东西也应该有最起码的支配权。如果这些东西是你买来给孩子的,就让它完全由孩子说了算。

帮助孩子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孩子总有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这常常让他们觉得抬不起头来,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比如孩子有点胖,经常被小朋友嘲笑,他也觉得自己很丢人,甚至决定不吃饭。这时你就要和他谈,告诉他身体状态是暂时的,他经常跑跑跳跳地玩儿,慢慢地就会瘦下来,但现在他没必要为这件事伤心,因为孩子之间比较的根本不是谁胖谁瘦,而是谁的头脑中懂得更多的道理,谁更有礼貌,谁更认真做事。你还可以告诉他,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叫秀兰·邓波儿的小朋友,她就长得胖乎乎的,但所有人都喜欢她,因为她爱唱歌、爱跳舞,还特别努力、特别善良、特别自信,她的电影演得特别棒,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她,谁都不认为她的胖是个缺点。你相信你的孩子也是个很优秀的孩子,鼓励他没有必要为此沮丧。如果孩子对你说他觉得自己很笨,因为他总是不能画好一条鱼,你就要告诉他,你并不认为他笨,比如上次他自己修好了汽车玩具,那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他画的这条鱼确实不太漂亮,但比他昨天画的已经好了很多了,你相信他再练上几天,一定会画得特别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