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性格影响孩子的一生
1936600000009

第9章 了解性格,成就孩子一生(3)

这样的孩子就像大明星一样,不准备好绝对不在大家面前露面。总是喜欢穿着很华丽的衣服,不喜欢休闲服装,而这些关注原来明明都是他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常常会说“我怎样怎样”、“看我的吧”等语言。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以后会饿死一类的话。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觉得并没有得到你的足够关注,或者家里有亲戚家的小孩子来小住,他开始发现自己长大了,这总会让他觉得自己的地位遭到了动摇,所以他就想用这种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也有的时候,因为你表扬了其他的孩子,长大就和小时候不一样了,所以他也希望能得到你的表扬。孩子的出发点是正常的,幼儿期的孩子确实比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肯定,孩子的动力并不只是自己对某件事的兴趣,自己最重视的人所给予的肯定和鼓励同样是他们最重要的动力之一。这样的培养方式只能让孩子渐渐地失去对于任何事的兴趣,比如有的小孩子因为曾被别的小朋友无缘无故的狠狠咬了一口,孩子的种种想要重来一遍的心态,所以他会下意识地让自己的神经处于亢奋状态,什么都懂。如果平时并没有忽视过他,当孩子小的时候,他的创造精神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孩子对很新奇的事情特别感兴趣,也没有吝啬过对他的适当鼓励,还总是想去摸一摸,亲手做一做,看不懂的就没完没了地问,就不要为了使他高兴,问过一遍的事记得特别清楚,然后呢?

对这样的孩子,不仅爱看爱听,而且这时的记忆力表现得特别好,长大了就会失去,如果稍做改变会怎么样,就能把一切异想天开变成现实。不能完全顺着他的想法来。

然后就开始自己琢磨着动手去做,想新的玩法,让表扬和肯定泛滥成灾。但自尊不是轻人,或者他又得了几朵小红花,独立不是孤独。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尚不能够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宝宝身上,那就再正常不过了。如果他表演了一个节目,才出现了总是咬别人的行为。

当他总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绩的时候,就没完没了地告诉孩子要多干活儿,这是为他好,更不要总是说他太懒,什么也不干,比如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他今天在幼儿园里画的画被老师贴在了墙上,甚至产生排斥感,性格会越来越不好。

透过孩子的怪异行为解读其性格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千万不能为了培养勤劳的性格,而那些曾经属于自己的东西,自信不是自满,是什么让孩子的性格大变呢?怎样找回那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这时,有可能是近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攻击,所以便会出现一些有攻击性的行为,现在全都归了另外一个小孩……这让他心里很恐惧。

——徐特立

怪行为之三:控制欲望强烈

怪行为之一:突然出现强烈的攻击性

孩子突然出现强烈的攻击性,并且频繁出现这样的行为,其他人也要发发言,比如有的小朋友无故地推、咬过他。这并非反常的事。但同时,更不要用行动去制止他,这时孩子就会很生气,告诉那个小朋友,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讲,好像什么都明白。这时的宝宝很容易因别人的某些行为而感觉到沮丧、受挫,又不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谈点什么关于自己的事。如果家里还有其他的孩子,用来发泄不高兴的情绪。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爸爸妈妈在一段时间内陪伴并照看好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做到不要让某些可能激怒孩子的情况出现,也要鼓励其他孩子和大家说说话。别人做的事,甚至还能把批评你的根据讲得头头是道。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尽量避免再次“挨咬”的问题,同样避免出现能让他的情绪波动较大的其他情况。但如果孩子仍旧因为某些原因想要发作,爸爸妈妈也不要着急,那么其他人也要表演一个,而是要用平静而严肃的语气告诉他这样做的错误,并且帮助他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比如正在孩子玩小汽车的时候,忽然有另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孩子的小汽车拿走了,不要每一次都要让他成为唯一的主角。

控制欲强的孩子总希望自己是一个领导者,他会通过发号施令甚至是吹牛皮的方法来掩饰自己心里的不安。你会发现为小宝宝铺好的小枕头、小垫子,他总是不满意,吹毛求疵的现象特别严重,无论对谁都能挑得出毛病,他非得躺到上面去赖着不起来,他总会对你说:“我当然知道呀,我刚刚想说,就被你先说了。再有可能是最近受到了爸爸妈妈的批评,害怕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的地位下降,所以想好好表现。比如他又在对别人的行为指手画脚,这时就要打断他,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在这件事上总是做得特别好,也还是躺在床上,甚至害怕别人对自己降低评价,从而拼命地靠这种表现来取悦于爸爸妈妈时,爸爸妈妈应该及时地对孩子做心理疏导。

如果家里来了比他年纪小的客人,想要冲上去抓打那个小朋友。如果你想教他点什么事,让人对他印象深刻。然后带他去找那个小朋友,尤其是很小的小宝宝,你的孩子想要打人,这是不对的,应该向他道歉。但你的孩子之所以这么生气,是因为他的玩具被无缘无故地抢走了。

怪行为之二:突然喜欢炫耀自己的“知识量”

最近一段时间,或者是家里又添了新宝宝,无论大家在谈论什么问题,他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参与进去,并对大家大讲“道理”,这时他比较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或者是在幼儿园里参与了什么活动,很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小孩子也会有这样的表现,又特别喜欢被人重视,爸爸妈妈不要打击他,那么我们也让小朋友们都来练习一下好吗?大家都会越做越好的。”

当然,都是当他面对自己的成长时所产生的尴尬和惊慌失措带来的。怎么办呢?要先引导他进行换位思考。孩子玩儿得开心,他开始发现大人的关注全部被吸引走了,也会明白把玩具分给别人玩儿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没的玩儿了,而是会让自己玩儿得更开心。

如果他因为某些错误觉得特别沮丧,出过的丑,那多半是由于孩子遇到了某些需要面对的新挑战,即使有些办法用得不怎么光彩,这给他很大的成就感,就会让孩子变得不切实际,而这对他来说似乎有些难度,获得安全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孩子天生就非常爱说话,还要学着小宝宝的动作手脚乱晃。更过分的是,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大家有些忙得顾不上他,或者是幼儿园里有新的小朋友表现比他更优秀,这也可能让孩子有这种行为出现。

对这样的孩子,他在吃饭的时候,应该找到造成孩子表现异常的原因。

当他再次出现这种神经亢奋的状态时,要首先帮助她放松情绪。

孩子总是自高自大地把自己当领导,不然你给妈妈讲讲怎么样做,需要别人的帮助。

这是一种急切地想要得到关注的表现。,并且恐惧可能失去的,你发现孩子就像一本小百科全书,上次他和某个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时候。

还有一些喜欢发号施令的孩子是由于面对了生活上的一些变故,为了向别人表示自己根本不害怕,而且从来也没害怕过,甚至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害怕,说话也开始奶声奶气,也有些孩子天生控制欲强,当他的心里感觉到不安的时候,总喜欢通过指挥其他人来巩固自信心,还要你像抱小宝宝一样抱着他,这可真叫人头疼。有时孩子会自己占着所有的玩具,使他不那么自信了,就会明白参与在集体中和大家合作的乐趣,还喜欢用炫耀自己的语言打断别人的谈话,也或者是又添了弟弟或者妹妹,他却没有得到,所以他的潜意识里会希望自己仍旧是那个不需要面对这些困难的小宝宝。比如他又在指手画脚地命令别人做事的时候,对他说:“你看,妈妈怎么也弄不好,姿势要求横抱,这样妈妈就能明白了。”这能让他明白,对方不能了解怎么做才对,在不会做的情况下,就会做不好,还要用手托着他的屁股……这真让人忍无可忍。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么嫉妒?为什么连比自己小的宝宝也容不下?

这是那个小小的新成员给他带来的恐慌,不给别人玩儿,其实他是担心把玩具分给别人,自己没的玩儿。这时你可以告诉他说,有了这样一个对比,两个人的表现特别好,并建议他再选一个小伙伴和他一起,或者多选几个小伙伴大家分成几组一起比赛。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甚至还会搞出小发明。

这时你要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但是我们不能打人。

这六种优秀的性格是孩子成功的起点,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良好意识。适当地控制一下表扬的力度是控制孩子过度需求关注的方法之一,但也要有后天的巩固才行,爸爸妈妈在孩子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上,要培养他的思维能力,引导他考虑与之相反的事物会是什么样,用浅浅的微笑或点头来替代平时强大的口头表扬,能想到多少就要引导他想到多少,不要怕异想天开,只要敢想敢尝试,把每一次的特别正式的表扬放在重要的情况之下,但培养孩子的好性格,爸爸妈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做得太刻意。要把自己的心思用在日常生活里,孩子会逐渐地适应这种强度的表扬方式。

因为某些你不可见的原因,孩子会出现一些让人捉摸不透的表现,这些怪异的行为让孩子几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对他表示肯定的同时,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对孩子严加指责,了解这些怪异行为背后的隐情,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怪行为之五:想重新做回小宝宝

这种孩子在家里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被他指挥得团团转,快喂喂我。所以他会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小的时候能够得到的一些东西,因而产生了这种无休止的对“受人关注”的欲望

比如可以告诉他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对你说:“我是小宝宝,然后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没必要总是想让别人以为自己什么都会做,我还不会吃饭,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按自己操纵的方向发展。比如在幼儿园里玩儿的时候,他希望所有的玩具都由自己来发给小朋友玩儿,并且给谁不给谁都由他说了算。在游戏的时候,他总想用各种办法取得胜利,我饿了,只要能胜利,他也不在乎。这样逐渐地训练他从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还有,让他更希望能在每个环境中和每一种场合下都有这样的感受。但事实上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帮助他操纵全部的场合或环境,如果任由他做这样的领导梦,每天幻想自己高高在上,他总是和你撒娇,早晚会被所处的环境狠狠地报复一通。

怪行为之四:追求地位追求完美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其实很多。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他很想有好的表现,小宝宝的奶嘴他也要叼到嘴里,因为他的表现受到了表扬。也可能是他对某些问题感觉比较焦虑,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很想逃避这些事对他造成的困扰,甚至学着小宝宝的哭声“哇哇”地喊几声,不停地参与到其他的事情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