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选择了这10个人
199100000010

第10章 高明的手腕

第2章第3节 高明的手腕

说苏秦不能不说张仪,谈合纵也得谈连横。张仪,苏秦的师弟,同样有出色的口才,经世治国的韬略。但和苏秦相比,还是差了一截。

苏秦与张仪一开始的关系就是同学,纯粹简单,按入师门的先后顺序,张仪要称苏秦为师兄。当苏秦在六国混得像模像样时,这种关系还没多大变化,无非是一个当了大官,一个还在摸索。但当张仪投奔了秦国之后,这种关系就变得不一般了。秦与六国敌对,苏秦张仪各侍其主,代表不同的政治立场,两人即使再好,见面也尴尬,况且是苏秦冷落了投奔自己的张仪才使得他愤恨之下投奔秦国。然而,事情的内幕出人预料,张仪的一举一动都在苏秦的掌握之中,他为秦国效力正是苏秦计划的一部分,当初也是他故意冷落师弟,将张仪气到了秦国,为的是让张仪拖住秦国,好让六国赢得休息的时间。同时,张仪的连横策略刺激了秦国的野心,使得六国的假想敌时时存在,有对手,联盟才不会轻易解散。苏秦和张仪两人究竟关系是什么说不清楚,或者说,张仪稀里糊涂地做了苏秦伸到秦国的手脚。但张仪知道真相后,还是佩服苏秦高明的手段。

师兄的手掌心

苏秦在六国联盟呼风唤雨的时候,张仪还过得迷茫。有一天他跑到楚相国家去做客,刚好相国家丟了贵重的白璧,相国的手下见张仪贼头贼脑地四处张望,便怀疑是他干的,把他捆起来打了个半死。张仪被打坏了,他迷迷糊糊听见自己的老婆在旁边放声大哭,便忍痛问老婆自己的舌头打坏沒有,当他老婆告诉他舌头尚完好无缺时,他高兴地安慰老婆说:“好,只要舌头还在,那就不怕了,我定会有出头之日的。”

师兄苏秦发迹了,张仪打算靠他提拔,将来定能成大事。

苏秦听说张仪来了非常高兴,他的计划里正缺少一个人,而这个理想的人选正是张仪。苏秦认为由自己牵头联合起来的联盟不够稳固,各国都打自己的小算盘,没有真心合力办事。强大的秦是他们联合的动力,要是秦国不那么嚣张了,六国之间肯定要发生内讧。只有保持危机常在,合纵术才有用武之地,否则自己一手导演的好戏只会半路拆台,他的六国相印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小饰品。

苏秦计上心头。他摆了一张苦瓜脸,冷淡地接待了张仪,态度极差,没诚意。到了吃饭的时候,苏秦在殿堂上大宴宾客,却安排张仪单独在一个角落里吃。苏秦的宴席上美味佳肴,还有歌舞助兴,而张仪的桌上冷冷清清,几道小菜唱着独角戏。张仪没有放弃,好不容易吃完饭,他向苏秦说明来意,苏秦不耐烦地一口回绝了他,要他等等。

张仪见苏秦不顾过去的交情,如此对待自己,心里难受极了,恨透了苏秦,决心和苏秦对着干。他发誓要为秦国出谋划策破掉苏秦的合纵战略。事实上,张仪也只有跑到秦国去另谋发展,因为其他六国都在苏秦的掌握之中。苏秦此举更重要的是激起张仪的愤恨,张仪才有动力。然而此时的张仪囊中羞涩,去秦国连路费都没有。这时,刚好就有个富人想资助张仪。他先是安慰张仪,百般鼓励,再抨击苏秦,最后拿出银两并亲自陪同他前往秦地。这还是苏秦的安排。

张仪见到秦王后,他引经据典,一语点出当时列国之间利害冲突的要害所在,批评了秦国的内政外交,最后掏出了破除六国合纵战略的连横策略。张仪的出现给秦王带来了希望,其实秦王也有连横的意思,但苦于没有能干的知音。如今张仪的一席话把他解救出来,不久秦王拜张仪为相。

实际上,苏秦正需要像张仪这样的人到秦国去,但是他为什么不告诉张仪合作唱对台戏?因为他知道张仪如果不受这样大的刺激,就发不起狠来,如果说明了,反而搞不好,必须要激发他的怨恨,硬是要立志做破坏的计划,两人才有戏唱。所以后来张仪连横的计划成功了,苏秦派去挑拨张仪到秦国去当“卧底”的人,这时才把真相说出来。实际上张仪到秦国的路费还是苏秦奉送的,一切都是苏泰安排的。所以张仪说,我还是没有跳出师兄的手掌心。并且决定只要苏秦还在一天,秦国就一天不出兵,等苏秦死了再打。

最后的谋略

干苏秦这一行的,成功不成功都是个冒险的工作,说白了,他的身份在其他五国就是个间谍,一旦被人发现,难逃一死。在敌人没有察觉之前,燕昭王先怀疑起他来了。

苏秦入齐之后,其实燕昭王已经对他不太放心,因为他以时机未到为由,几次劝阻燕昭王对齐的进攻。昭王打算让别人替换苏秦回国。苏秦感到委屈,向燕王写信申辩。这封信可以说是他内心最真实、感情最浓烈的表白:燕和齐仇恨由来已久。我为了咱们的前途四处奔走,好不容易才得到他们的信任。齐是燕国不共戴天的仇敌,我隐藏在齐国,一来可以使齐不骚扰燕,二来可使齐赵关系破裂,我们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当然伐秦咱们也得出力,一来免去燕向齐称臣的耻辱,二来齐赵不会合起来欺负我们。后来奉阳君得到了齐的封地,把我扣押了。大王出手相救,我感激不尽。现在齐赵都不想着攻燕,燕得以休养生息,重振经济。我虽无功,但应该不至于有罪吧。我作为您的臣子,在齐国活动,本就有不少闲言碎语。我如果在齐发了,咱们的人就不信任我;我要在齐没什么地位,人们就看不起我。我在齐越是受到重用,咱们的人会对我抱有希望,但稍微达不到目标,话就多了。

齐国要是有不利于燕的地方,责任都由我来扛。现在其他国家不攻齐,就说我善于为齐谋划。我可以说是左右为难,这个角色不好当啊。我如此尽心在为燕着想,大王却怀疑我,哎,真让我难有所为。尽管我自以为可以列于天下公卿之中也无所愧疚,如果大王是要重用有才人,我愿在齐与他认真合作;要是您仍然不放心我,那就把我召回来吧。

苏秦的心里话真诚感人,把自己的处境实事求是地说给燕昭王听,字里行间透露出身为说客的无奈与惶恐,但这些却无人能理解的心情。一颗忠心剖开了,燕昭王终于继续给予他充分的信任。

燕王不怀疑了,但他不得不离开燕国,因为他和燕王的母亲有说不清扯不断的暧昧,他在燕国同太后发生了关系,燕王从宫里人那里听到了或多或少的非议。苏秦犯了大忌,不敢在燕国待下去了,于是他说动燕王,要到齐国去才对燕国有利。燕王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也只有这个办法送他走最妥当,就让他去了。齐国有人早就看穿了苏秦在齐的目的,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他暗地里收买刺客,实施了刺杀行动。结果苏秦身负重伤,临死前他告诉齐王:自己死后要对尸体进行车裂,并宣布苏秦祸国殃民,是燕王的卧底。如今死了,齐国就安定了,宣布要重赏行刺者,这样做就可以抓住凶手了。齐王照着苏秦的话去做,刺杀的主谋大臣果然跑来领赏,齐王于是把他抓住杀了,替苏秦报了仇。

苏秦与燕谋齐的活动败露,轰动一时,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作出了牺牲。苏秦死了,死在“弱齐强燕”成功的前夜。苏秦死后,燕赵魏秦韩五国联合,在燕将乐毅的带领下大举攻齐,连陷城池七十余座。齐王出逃,被杀。齐国后来虽然又夺回国土,国力却大衰,从此一蹶不振。而燕赵魏秦四国之所以发动这场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秦生前活动的缘故。

苏秦之死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少了点荡气回肠、扼腕叹息。仇者痛快,而亲者却也不因丧失股肱而惋惜。他竭诚为燕服务多年,辗转多国,奔波劳累。可当燕昭王跑到济水上慰问攻破临淄的得胜大军时,他犒赏将士,封乐毅为昌国君,却绝口不提苏秦。今天再读苏秦从普通百姓到六国丞相的传奇人生,不免凄美哀婉。叹星云陨落,冷夜无眠,看花开花落,生死有痕。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定格在特殊的时代和空间交错的点上,观念、制度和价值取向多少都浸染了他们。当后人再去思考的时候,还原那个时代的背景,他的原貌将会更加丰满、真实。战国,一个阴谋阳谋满天飞的时期,终归是谋略的天堂;苏秦,一个对形势轻车熟路的说客,驾驭得了时局,却摆脱不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