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选择了这10个人
199100000042

第42章 苟利国家生死以

第9章第4节 苟利国家生死以

后销烟岁月

西风朔朔,大漠无边。林则徐怀揣着对海防的挂念、对国家的忧虑来到新疆伊犁。此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对于从政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黄金年龄,是经历和能力达到相当程度、大有作为的时候,此时他却远离前方。在众多诗人、词人眼里这是抱憾终生、壮志难酬的最佳现实材料;而且对于林则徐六十六岁并不长寿的一生,这时他已经步入了死亡的倒计时阶段,但林则徐没有在边疆潦倒余生,没有催生一堆痛苦呻吟的诗词,他没有忘记国家和人民,依然兢兢业业地奋斗。“林公井”、“林公车”还有“防塞论”就是最好的证明。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林则徐到达新疆伊犁。林则徐不顾年老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林则徐在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这些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的远见卓识,已被后来的历史所证实。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

道光二十五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任滇都时,他提出整顿云南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他后来因病于道光二十九年辞归,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清政府为进剿太平军,再次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在赴任途中,于十月十九日暴卒于潮州普宁县。

林则徐的一生是曲折沉浮的写照。他在贬谪后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为百姓谋福利,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同样,早在他虎门销烟前的官场生涯中,也是克己奉公、尽职尽责地当一个为国家、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官。

家国存心中

林则徐为官一生有两点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即修经世致用之学,做清廉正直之官。这与他小时候的家庭背景及教育有不小的关系。

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等。老爸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但仅靠他教私塾的微薄收入无法维持生活,老妈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那个时代,父母总是希望儿子能够谋得一官半职,在政坛上出人头地,林则徐的父母也不例外。林则徐小时候就很聪明,学前教育开始得早,4岁时他老爸开始口授四书五经。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当时福建的重点学校——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在老爸和亲友的影响下,林则徐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他的学业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弱冠之年,他高中举人,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

林则徐的少年时代品尝了民间疾苦的滋味,知道老百姓过得很不容易,懂得底层人民的苦难,因此关心穷苦百姓、解决他们的困难、把知识转化为力量或者说转化成经济社会效益的念头始终萦怀在他心头。嘉庆十一年秋,林则徐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为官多年,林则徐除了和严禁鸦片建立了“深厚感情”外,还和治水扯上了关系。

嘉庆十六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官场这个“大染缸”,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在京城当官时期,他立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好官。于是,他“文学而潜修”。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书中明确指出“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

后来他外任浙江杭嘉湖道时,积极选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担任浙江盐运使时,整顿盐政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在官场上青云直上,道光三年正月,担任江苏按察使。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形势十分危急。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受灾现场,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危机。

道光十年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绘图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道光十二年,江苏发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的请求,以休养民生。

道光十七年,面对湖北境内每到夏季大河常泛滥成灾的情况,湖广总督林则徐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并支河里堤,亦无一处漫口”。

清廉之官自己清廉,当然就看不惯别人不清廉了。林则徐锐意改革,拿贪官污吏开刀,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严禁鸦片。 “要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在出任湖北布政时,入湖北发出《传牌》,向想阿谀奉承之徒提出警告。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当时像他那样廉明能干、正直无私又受群众爱戴的好官没多少。

睁眼看世界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众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送给林则徐一个名号——“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然这里只是一家之言,尚存争议,是不是“第一人”且不去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林则徐确实睁开了眼睛看世界。

他到广东后,为了解敌情,偷偷地收集了一些关于西方的资料作为“内参”。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时刻注意“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到钦差行辕做翻译工作,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官属的“西方翻译小组”。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翻译小组翻译的书有《各国律例》以及其他的一些国外书籍。译书活动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也增长了他的见识。这些翻译资料成了他判断时局变化、调整对外政策的重要参考。

林则徐和那些还在大做“天朝”美梦的腐朽官僚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他发现并敢于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翻译中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正是来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主张。

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来抵御外敌进犯很明显地体现在军事上。林则徐专门从外国买来200多门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搜集并组织了大炮瞄准法、战船图书等资料。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的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

离开了广东前线,他不忘关注世界动态,这一次不是学习什么西方造船造炮的技术,他窥见了十几年后的一件大事。当举国痛感英国威胁时,放逐新疆的他最早敲响俄患警钟。

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一时使国人感到很大威胁。然而林则徐在率先进行抗英后,又最早预见到北方俄罗斯的威胁更为严重。1849年10月,林则徐回家治病途经长沙时,经人推荐在船上见到了左宗棠。当时二十多岁的左宗棠对这位老人无比钦慕,见面后便拜师求教,两人彻夜畅饮阔论天下形势,他还把收集的资料毫无保留地送给了左宗棠。林则徐此前在新疆办理过屯垦和水利,深感西北边防存在重大隐患,当左宗棠请他畅谈对英国等海上强敌的制敌方略时,林则徐却说:“俄罗斯终将是中国的一大隐患,我老了看不见了,你们年轻人等着瞧吧!”

林则徐注意到沙俄隐患绝非偶然,他早在广东抗英时就了解到俄国不但可以通过水路,也可从旱路运走中国的茶叶。后来,他充军到伊犁时,对国境附近的形势进行了三年的实地研究。尽管当时边境基本相安,但边界守备松弛,俄军实力逐渐强大,他预感到这一可任骑兵驰骋的陆地边患最为严重。由于清廷将守备力量多移往沿海,又以主力对付国内起义,林则徐死后仅十几年,沙皇俄国果然趁北方空虚,兵不血刃地侵吞了150万平方公里中国土地,不祥的预言变成了灾难性的事实。更糟糕的是,当时新疆也一度沦于外人之手,幸亏左宗棠后来始终记住林则徐的嘱托,力排众议率军远征收复了新疆,在中国近代受尽屈辱的历史上总算写下了令人欣慰的一页。从源头上讲,我们不得不钦佩林则徐的远见卓识,不能不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动。

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不是做梦做出来的,而是放眼全球,比较得来的。林则徐知道了,也做到了。虎门销烟是他一生的壮举,治理伊犁是他一生的夕阳余光,御敌与治国他都做了,只要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他在所不辞。他改变不了清廷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挽救了一场对比悬殊的比赛的局点,赢得了国人、外人和后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