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选择了这10个人
199100000007

第7章 五湖浪迹泛扁舟

第1章第5节 五湖浪迹泛扁舟

在举国夹道迎接军队凯旋归来,勾践大摆宴席隆重庆祝伐吴胜利之时,范蠡作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他主动提交辞呈,下岗做平民,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其实,庆功会当晚音乐师作《伐吴》之曲,歌颂范蠡、文种的功劳时,群臣鼓掌表示赞同,唯独勾践像雕塑一样坐在位上。范蠡捕捉到了这个细节,明白了一切。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却不想分一杯羹给臣子,他已经在猜忌手下了。跟了勾践这么多年,他对勾践还是比较了解,若不趁早离开是非之地,勾践第一个开刀的对象可能就是他。险恶的背景下,范蠡作出了常人难以作出的决定。

第二天,范蠡拜见勾践,婉言表达辞职意向:“臣听说主辱臣死。二十年前大王受辱于会稽,臣之所以不死,只是为了隐忍一时而使越国强大。如今吴国已灭,如果大王能赦免臣会稽当诛之过,我愿辞官,退隐江湖。”勾践感到意外:“我依赖先生的力量,才有今天。如果你留在我身边,我将与先生共享天下;倘若先生不遵我言,必将身死名裂,妻子为戮!”“共享越国”只不过是挽留之词,有哪位臣子和君主平起平坐,分半壁江山?对于勾践的心胸,范蠡不抱奢望。他断然拒绝了勾践。临走前,他偷偷给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既是解释,也是提醒。当晚,范蠡便不辞而别。

范蠡的人生,总是在大取舍中显现与众不同的智慧。他一生历经了三度“千金散尽还复来”。第一次是他从越国逃至楚国,靠经营有道成为当地的有名富翁,楚王聘请他为相。在楚王使者面前,他说:“一介庸贾,不足为大王效力。但有钱财珠宝,可献大王。我陶朱尽囊之物,悉数交于大王,日后陶朱所去何方,还请开恩勿要过问。”楚王虽不乐意,但人家万贯家财尽数奉献,不愿为官,也不便取人性命。此后范蠡乘舟出海逃至齐国,更名为鸱夷子皮,从事煮盐行业,时隔几年又成为商界的风云人物。齐国国君闻其贤,任其为相。他却千方百计弃官,把赚来的钱全数投入慈善事业。此后他隐居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自号陶朱公,再次成为巨贾,后终老陶地。

真是想不富都不行,想不出名都难,范蠡的才华和气度让司马迁称道:“范蠡三迁皆有荣名。”世人也称赞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他的同事文种的结局比他差得十万八千里。文种收到范蠡的纸条,琢磨着勾践称霸后并不行赏,而且与旧臣日益疏远,真是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理政。然而一切都晚了,勾践以为灭吴之后文种不可再用之,又恐他为乱,无人可制,正巧有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顺水推舟,赐给了文种一柄剑。文种取剑一看,剑匣上写有“属镂”二字,知是吴王当年赐给伍子胥令其自裁的那柄剑,一腔悲愤涌上心头,伏剑自杀。

《越绝书》评价文种、范蠡二人道:“种善图始,蠡能虑终。”诗人汪遵更是对范蠡盛赞有加,他写诗赞道:“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飓五湖风。”历代以来,并不少大智大勇者,但其中能得能舍者,古来甚少,范蠡实在难得。翻开历史,再一次重温陶朱公的风采,透过功名的云雾,在绝尘而去的背影后,我们还能见清风拂袖,扁舟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