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500000018

第18章 建安风骨与建安七子

第2章第2节 建安风骨与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

在我国文学史上,某些时期的文学,不仅以它的杰出的创作丰富了文学宝藏,而且形成一种

优良传统,给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汉末建安时期的诗歌便是如此。

建安诗歌的传统,锺嵘《诗品》称之为“建安风力”,严羽《沧浪诗话》称之为“建安风骨

”,它和“风”、“骚”(《诗经》、《楚辞》)的传统一样,常常成为后代诗歌革新运动

标举

的旗帜。初唐的陈子昂,在反对六朝绮靡诗风时,即提倡“汉魏风骨”;继承其革新事业的

盛唐诗人李白,也高唱“蓬莱文章建安骨”。

什么是“风骨”呢?锺嵘说“干之以风力”的诗歌能使“闻之者动心”,即有震动人心的

力量,所以他把左思抨击门阀制度的《咏史》称之为“左思风力”。刘勰说:“风骨

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他把有“风骨”的文学比作“征鸟之使翼”,即有如雄鹰

振翅高翔。可见所谓“风骨”,是指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

汉末建安时期,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来到了。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

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

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 璧母叱薄K侵苯蛹坛辛撕豪指窀璧南质抵?

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并

且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

文坛上的坚固的地位。在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了新的面貌。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

《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

伟长、陈留阮

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

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

承认。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

,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

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

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

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

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著述,《隋书?经籍志》载《

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辑本,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

府集》1卷。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少年便负才名,深得著名诗人

蔡邕的赏识。17岁因避战乱,到荆州依附刘表,历15年未受重用。刘表死,归依曹操,被任

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转迁军谋祭酒,官至魏国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随军征吴

,翌年于途中病故。粲博学多识,尤长于诗赋创作。他出身高门士族,但遭逢乱世,对人民

疾苦有一定感受。其作品感时伤乱,深沉真挚,慷慨凄怆,刚健朴实。以《寄哀诗?西京乱

无象》为代表作,诗中把作者飘泊流离的遭遇和当时社会的惨状密切结合,通过生动的艺术

形象,深刻揭示出汉末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荒原”一句,尤为后世传诵,动人心魄。

阮蠫(约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受学于蔡邕

。始为

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草拟书檄公文;后为仓曹掾属。与陈琳齐名。代表作有《为曹

公作书与孙权》,写得委婉深切,词藻华美。曹丕《与吴质书》云:“元瑜书记翩翩,致足

乐也。”诗仅存12首,《驾出北郭门行》较有名。原有集5卷,已佚。明人辑有《阮元瑜

集》1卷。

徐NB046(170~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寿光县东南)人。曾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

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擅长诗赋,曹丕《典论·论文》称其赋“虽张(衡)、蔡(邕

)不过也”。但除《团扇赋》尚残存四句外,其他均佚。诗以写情见长,如《室思》六首。

原有集五卷,已佚。另有学术著作《中论》传世。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为何进主簿,后依袁绍。绍败,归附

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草拟军国书檄公文。与阮蠫齐名。名作为

《为袁

绍檄豫州》,铺张扬厉,多用骈偶。刘勰《文心雕龙?檄移篇》称其“壮有骨”

。诗仅存4首,其中《饮马长城窟行》以乐府旧题写人民劳役之苦,富有民歌色彩。原有集1

0卷,已佚。明人辑《陈记室集》1卷传世。

刘桢(?~217)字公,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南)人。少以才学闻名,曾任曹

操丞相掾属。性卓傲倔强,曾因宴饮席上平视甄夫人治罪。其诗直抒胸臆,不事雕琢,风格

遒劲,慷慨磊落。代表作为《赠从弟》3首,其中《亭亭山上松》一首尤著名。曹丕《与吴

质书》云:“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钟嵘《诗品》云:“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后人将其与曹植并称“曹刘”。原有集4卷,已佚。现仅存诗15首。明人辑《刘公干集》1

卷传世。

应(?~217)字德琏。汝南(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文学家应

劭之侄。与弟应璩(休琏)、璩子贞皆以文章见称。曹操召为丞相掾属,转为平原侯遮子;

后为五官中

郎将文学。建安二十二年卒于疫中。曹丕称其才,《与吴质书》赞曰“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

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但传世之作不多。今存赋10余篇,《正情赋

》深于寄兴,抒写理想,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存诗9首,成就不高,唯《别诗》较好,抒写

羁旅之苦。明人张溥合辑其兄弟之作为《应德琏休琏集》。

“七子”的艺术成就

“七子”在艺术上各见特色。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

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

琳、阮蠫,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

异在于

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蠫比较自然畅达。徐诗、赋皆能,文笔细

腻、体气

舒缓。应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

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做出过

贡献。在诗歌方面,“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

,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

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的《室思》就比

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在辞赋方面,“七子”写了大

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做出了贡献。

“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

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

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二人是

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在散文方面,孔融

的章表,陈琳、阮蠫的书记,徐、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

树一帜

。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

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

《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蠫《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

荆州文

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

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