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500000038

第38章 庄子

第3章第4节庄子

庄子生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

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

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

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

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

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

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

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现存33篇。《庄子》基本上是庄周及其后学所作,

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从战国中期至秦汉间庄周学派总集。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

,是道家一部重要著作。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

,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

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

,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

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的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发展了老子社会政治学说,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他说:“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

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又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

;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至乐》)可见庄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

战争祸害的大同之世,这在当时固属幻想,但要求恢复“素朴”,即人的自然属性,人人平

等,没有剥削和压迫,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庄

子对这种“至德之世”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说明,以致主张“绝圣弃知”、“掊斗折衡”,则

是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

不可见”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

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终”。这种超越感觉的道,却是

世界万物的本源,“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否定了世界有神的主宰,具有泛

神论的色彩。同时,庄子又进而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即道,道即我

,道就成为主观精神的东西。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

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

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时期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

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

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

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庄子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

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

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双方都自以为

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

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

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

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

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

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庄子思想丰富多彩,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

《庄子》

庄子不仅通过他的文章阐释了深奥的思想,而且也在艺术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庄子》一

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像奇特,构思巧妙,

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

之作,莫之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像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如丑女效颦、望

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善用寓言,这是《庄

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

》全书大 ≡⒀怨布贫俣喔觯涠陶呋蚨嘧郑涑ふ呋蚯в嘧郑挥行┢咳坑稍⒀·

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

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

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

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

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

姿的艺术形式——寓言,并且寓意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

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

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

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

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

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

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

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

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对庄子寓言的解释,历来众

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