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199500000051

第51章 苏轼

第3章第17节苏轼

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

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

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

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

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

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

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苏轼的创作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诗,有2 700多首,其中有的是直接评击当时的黑暗现实的,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

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

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

吞五湖三江”的气象。有的充分表达他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的,如看到大众“谷未启场,帛

未下机,已为旁人所有”及“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苍耳亦已无,更问麦有几”的时候

,发出了“民痛何时休”的激愤之声。有的是热切向往成就一番功业的,如“平岁便怀济物

志,微官敢有济时心”,“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效一挥”,“臂亏腰箭何时去,直上阳

山放可汗”等充分地反映宏大志愿和抱负的词句。有的是抒发自己豪放出世的情怀的,如《

和郭生簿二首》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他写的

绝句《题西林壁》,以富于理趣著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

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

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

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又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

苏轼的诗歌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结构方面,苏轼继承了梅、苏、欧以来宋代诗人讲究

意脉贯通的特点,诗篇的构成,或以主体的情绪变化为脉络,或以主体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逝

、景物移转为脉络,文理自然。苏轼对诗歌的语言,理论上推崇自然平淡。他对陶渊明

抱有一种近似崇拜的心理,认为陶诗的成就在其他所有诗人之上。这多少包涵着追求平衡淡

远的精神状态的意味。但苏轼的性格,毕竟是相当活跃的,所以他虽然写了一部分比较平淡

的作品,但并不能停留在这一种境界上。他有很多诗,还是写得神采飞扬,色泽鲜丽。像《

百步洪》中一口气用了七种形象来比喻水势的汹涌湍急,颇显得富丽华赡。

苏轼的词

苏轼所填的词的量也很多,现存300多首。在他之前,“词为艳科”,宋词写的多是男女相

思之情、离别之苦、风花雪月之愁,风格是极为柔弱。苏轼给词注入了新的血液,变柔弱为

豪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词的豪放派。如元丰五年(1082年)他游赤壁后写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年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整厥词激昂壮阔,读来激奋人心。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泄,故其风格也

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在前面所举的例文中,如《江城子》的热情浓烈、

意气奋昂,《念奴娇》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其风格可以用“豪放”和“高旷”来形容。

而苏轼写恋情、写伤感的词,则又委婉而细密。如悼亡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

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的情感内涵要比一般写男女之情的词来得厚重,而文笔的萦绕回环、细腻绵密又近似

之。

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彩的风尚有所

改变。前人多指责苏词“不谐音律”,“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墨客挥犀》),

然而当时歌手袁NB054曾唱《水调歌头》中秋词,宋代词评家赞赏《水龙吟》咏杨花“

声韵谐婉”(《曲洧旧闻》)、“全章妥溜”(《词源

》),都说明东坡词并不忽视音律。不过,苏轼更重视词的文学生命,他重视音律,但不拘

泥于音律。在语言方面,苏轼也是“以诗为词”。他的“以诗为词”,实际就是为词的语言

表现争取更大的自由。宋诗已有散文化的、讲究意脉流动的倾向,而词的特点就是句式长短

不齐,所以苏轼很方便地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像《水龙吟》的首句“

似花还似非

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末句“细看来,不 茄罨ǎ愕闶抢肴死帷保酥痢堵シ肌飞香?

首句“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和下阕首句“云何,当此去”,以及《定风波》末句“试问

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都是不讲究文字的凝练和意象的密集,词汇所形成

的音顿不太整齐,系连词用得较多,而接近散文甚至口语。这种语言在词调固定的格式中仍

然有其节奏感,只是它的音乐性已经不是很强了。但它也使词的语言表现方式从单一化的格

局中挣脱出来,取得摇曳变化、舒卷伸缩的新颖效果。

其他方面

除了诗和词,苏轼的散文的成就也极大,他是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的继承者,但长于议论

,而且善于用形象的语言状物写景,如前后《赤壁赋》,描写赤壁胜景,缅怀古人,俯仰今

昔,又如《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文章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此外

还有《喜雨亭记》、《决壅蔽》、《教战守》等政论,也都具有散文化的特点,在嬉笑怒骂

中揭露了当时政治上的一些弊端,并积极地提出了治国之策,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