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199600000101

第101章

第十一篇第100章“地学的哥白尼”——魏格纳

魏格纳(1880~1930)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

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

 大陆漂移的假想

这是一间设备极简单的病室,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的脚步也是悄无声息,19

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 

自由奔放、天性好动的魏格纳,在静谧舒适的病室里坐卧难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

兽一般。他只得耐着性子,面对病房里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时,魏格纳就站起来

,用食指沿着地图上的海岸线,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南美洲,

又画非洲;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突然,手指的划动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巴

西的一

块突出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者的形状竟是让人不可

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难道这是真的?”他站在地图

面前,仔细端详着美洲、非洲大陆外形上的不同特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

,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

突出部分。 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

兴奋至极的魏格纳一口气将地图上每块大陆都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

相似形状上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

于是,这位病中的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惊人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

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即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板块。后来因为大陆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

各个大陆,因而它们之间的海岸线有着惊人的吻合。 

 提出大陆漂移说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

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此后,由于研究冰川学和古气候学他第二次去了格陵兰。在随后的第

一次

世界大战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断了,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养病期间他于1915年出版了《海陆

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

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

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

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

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

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

大陆漂移说一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年轻一代为此理论欢呼,认为开创了地质

学的新时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认这一新学说。魏格纳在反对声中继续为他的理论搜集证据,

为此他又两次去格陵兰考察,发现格陵兰岛相对于欧洲大陆依然有漂移运动,他测出的漂移

速度是每年约1米。1930年,为了重复测量格陵兰的经度,以便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

纳第四次奔赴人迹罕至的冰原。他把20名队员分成三组,分别对岛的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

考察。两名探险队员被留在格陵兰中部爱斯密特临时基地作极夜观测。但是,暴风雪一再耽

搁为他们运送给养的日期。 9月21日,魏格纳不顾一切,冒着零下65℃的酷寒, 乘雪橇由

海岸基地向海拔3000米高的中部进发,艰难跋涉400公里,终于到达爱斯密特。可是,就在

他回返的途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0月30日,在与暴风雪顽强斗争之后,魏格纳心力衰竭

,壮烈地殉职于极地冰原。时值他50岁生日的前一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队找到他的遗体

。

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

?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对于推动

大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

巨大的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

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

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

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

,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学说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

能叫作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当人们解释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

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

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6大板块的主张,它们是——欧亚板

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板块学说很好地解决了魏格

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问题,使地质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获得了全面的综合。随着

板块运动被确立为地球地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地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陆分久必

合、合久必分,海洋时而扩张、时而封闭,已成为人们接受的地壳构造图景。到了20世纪80

年代,人们确实相信,从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到板块构造学说的确立,构成了一次名副其实

的现代地学领域的伟大的革命。 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

可见: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作错误抛弃或是被当作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

定,后期阶段则被当作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

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 艰苦考察

魏格纳为验证大陆漂移学说,搜集资料,积极考察。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

,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

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

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

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

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

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

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

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

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

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

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

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大陆上,都未曾找

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

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怎么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万顷波涛,从一岸来到另一岸?

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

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

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距今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

、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

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

产生的大陆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

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

不是源于本地。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

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

近。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

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由于原来巨

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被用来推断它们形成时的古纬度

。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这也说明以前的大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