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必知的100种地理知识
199600000089

第89章

第十篇第88章季风和季风雨

 人类对季风的认识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概念,通常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迥异的

现象。其英文名称为 Monsoon,来源于阿拉伯文中的词汇Mausim。中古时代阿拉伯商人利用

风向的季节变化特点从事航海活动,当时人们对季风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17世

纪后期,随着欧洲商人航海活动的增加,人们对季风的观察更为细致,从而加深

了对季风的认识。1686年哈莱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提出

季风是由太阳对海洋和陆地加热差异形成的。他认为,海陆加热差异导致大气中气压的差异

,这种差异只能通过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来平衡。夏季风由冷洋面吹向暖大陆;冬季正好相

反,由冷大陆吹向暖洋面。后来,哈得莱又对哈莱的季风模型进行了补充和

修正,很好地解释了南亚季风的风向及其变化特征。后来,随着人们对季风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些科学家又提出,大气中的湿过程也是驱动季风的机制之一。空气中的水汽的相变过程

能够储存和重新分配热带和副热带大部分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能,并且有选择地释放这些能量

,从而决定季风降雨的强度和地域。

亚洲除了南亚这个显著的季风区外,东亚地区也是一个比较显著的季风区。我国除新疆、

柴达木盆地中部和西部、藏北高原西部、贺兰山和阴山以北的内蒙地区属大陆性无季风气候

区外,其他地区均属季风区。事实上,早在2 500多年前,孔老夫子

就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有所论述,只不过那时没有用“季风”这个术语而已

。孔子在其研究《易经》的专著《说卦传》的第三章写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

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此处,山应指高山陆地,泽为海洋、湖泊。如果用现代气象

学的观点来解释孔夫子的“山泽通气”, 就是太阳对山和泽的加热差异产生热力环流,这个

环流就是所谓的 “通气”;而低层环流,即冬季从陆地吹向海洋或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的

风,就是我们今天观察到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冬、夏季风。孔子在《说卦传》的第五章继续写

到:“齐乎巽,巽东南也。”他将巽卦的方向定义为东南。此处,巽为风,实指东南风,这

正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风。2 500多年前孔子对东亚季风的认识已非常接近300多年前哈莱

对印度季风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起,竺可桢先生等我国现代气象学家指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特点和成因

不尽相同,东亚季风主要由海陆差异因素引起,而南亚季风则以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为

主因。此外,东亚季风按地理纬度又可分为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等。

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们都会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这首诗中

的名句。在这里的“春风”,是指气候学中所讲的夏季风,就是从海洋上吹过来的暖湿偏南

气流。“玉门关”处于河西走廊西部的甘肃省敦煌境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

的一重镇。

夏季风为什么不能吹到玉门关呢?这和那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有关的。玉门关的四周群山

环绕,地形起伏也很大,高大的山脉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盆地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气候有

着明显的大陆性特点。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阻隔了自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南部的

青藏

高原,阻隔了自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而且东南面还有一些著名的山脉(如贺兰山),

也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夏季风。

夏季风来自海洋,不仅温暖,而且潮湿。夏季风吹到的地区降水普遍增多,植物生长比较

茂盛。

可是夏季风的势力较弱,侵入内地的速度又比较慢,影响的时间也较短,特别是在我国北方

夏季风控制的时间就更短了。每年4~5月之间,夏季风到达了我国南部沿海;6月到达

长江流域;直到7月份才推进到华北与东北;到了9月,它又受到北方冬季风的逼迫,所以又

速地撤回到长江以南。在气候学上,把我国境内受到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

而把受到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具体的界限大概在我国著名的山脉大兴

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根据这个界限来划分,玉门关恰好处在非季风区内,因此夏季风——春风也就吹不到玉门

关了。因为“春风不度玉门关”,所以那里的空气相当干燥,自然降水也就十分稀少了,

平均年降雨量仅为40毫米左右,只有上海的百分之几。

 “梅雨”,“霉雨”

每年6月中旬,东亚季风推进到江淮流域。此时,在湖北宜昌以东28°~34°N之间出现连

阴雨

天气,雨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江南的梅子熟了,人们称之为“梅雨”。此时空气湿度较

,东西极易发霉,也有人称之为“霉雨”。梅雨期间,在江淮流域通常维持一个准静止的锋

, 称为梅雨锋,梅雨锋的东段可伸展到日本。国际上一般把中国整个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称为

梅雨。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出现两类梅雨:典型梅雨和早梅雨。所谓典型梅雨,一般于6月中旬

开始(入梅), 7月上旬结束(出梅),出梅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会出现盛夏酷暑天气。

有些年份,如1958 年,主要雨带从华南一跃至华北,未在长江流域停留,这种现象称为空

梅。而所谓早梅雨是出现于每年5月份的梅雨,始于5月中旬,梅雨持续两周左右。它同典型

梅雨不

同,出梅以后雨带不是北跳而是南退,如果以后雨带再次北跳,就会出现典型梅雨。也就是

说,一年可能出现两段梅雨,如1991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洪水泛滥就是由开始于5月1

9日的早梅雨和随后的典型梅雨引发的。

 风调才能雨顺

明代于谦在《喜雨行》中说道:“但愿风调雨顺民安业,我亦走马看花归帝京。”这首诗阐

述了风调才可以雨顺,雨顺才可以民安业的简单道理。

但是,在近代的气象科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明代,于谦本人也不知道风调就会雨

的科学道理。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国家之一,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春秋季

则分别属于从冬季风至夏季风与从夏季风至冬季风的过渡季节。通常的年景,5月,夏季风

前哨到达南岭山脉,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迂回长江中下游的地区,7月底窜至华北、东北平

原。假如夏季风根据这种正常的活动规律,一步步地向前推进,它在一个地区逗留的时间不

长也不短,不徘徊,也不跳跃,这也就是所谓的“风调”了。雨带的活动与季风前哨是息息

相关的。季风前哨从南向北循序地移动,季风雨带随之由南向北循序地移动。也就

是说,夏季风前哨到哪里,哪里的雨季便开始了。在农业上,这时的华南、长江中下游、华

北、东北等地区大田里的作物正是大量需要雨水的时候,雨水就源源而来,滋润了作物的生

长,对农业生产自然也有许多的好处;且作物不太需要雨水的时候,季风的活动就已过去了

,雨水减少了,阳光增加了,这就是“雨顺”。

假如季风的活动不正常,在一个地区停留过久,或者一跃而过,那就是风不调、

雨不顺了。例如,1954年6、7两月,夏季风前哨在长江中下游停了下来,和它相关联的雨带

来来往往,徘徊在长江流域长达2个月之久,因而引起了一场大涝灾,促使长江沿岸4 755

万亩农田被淹,1 800万人受灾,13万人死亡。

在1978年,夏季风前哨一跃而过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而出现了“空黄梅”,使“梅子

熟时日日雨”变成了“梅子熟时日日晴”。那一年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年份,尤其是安徽

省出现了从未遇过的大旱,全省有18个县受旱灾的影响,大型的水库也没有水可以放,皖南

山区的毛竹也干得点火即燃,有一些县连野兔与乌龟也干死在路旁,于是造成了风不调——

雨不顺——农业歉收——民不安业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