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有病不要乱求医:长命百岁的绝世真经
2042200000015

第15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开启人体自愈的药库(2)

三阴交位于内踝的上边,内踝骨往上3寸有一个凹陷的位置。

心经(手少阴经)心经上有9个穴位,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心脏和胸部疾病以及沿经的其他疼痛或疾病。

神门

心经上有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穴位,叫做神门穴,该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可治失眠、心慌等。

心经重要的穴位有: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小肠经(手太阳经)小肠经上有19个穴位,用于治疗耳朵、眼睛、喉咙疾病。小肠经跨越腕、肘、肩三个关节,对关节两侧的穴位进行点按,对关节屈伸不利和周围软组织疾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肩胛疼痛、肩周炎、手臂痛、上肢不能抬举者可通过刺激肩贞穴进行治疗。

小肠经上有一个穴位叫小海穴,该穴位于人体的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该穴位可以治一些关节炎,像肩关节不舒服,颈椎病引起的手指发麻,都可以通过按摩它来缓解不适感。

膀胱经(足太阳经)膀胱经上的穴位有67个之多,可治疗眼、鼻、头颈、腰背、脑病、发热症,有下列病候:癫痫、头痛、项僵、腰背疼痛、眼病、股关节屈曲不利、弯膝时腿肚疼痛、痔疮、疟疾、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目黄、鼻中流涕或血,均可按摩膀胱经。

小海

膀胱经上有一个有名的穴位,叫委中,又叫中。《四总穴歌》

里说:“肩背委中求。”一般肩背上的毛病,可以按揉此穴。

肾经(足少阴经)肾经有27个穴位,可治疗生育、小腹、肠、喉咙、肺等疾病,出现下列症候:饥不思食、面黑、咳唾带血、喘息、目昏、心跳快、口中热、舌干、咽肿、喉间干痛、心烦、黄疸、痢疾、脊股内侧后缘痛、委靡不振、厥冷、嗜睡、足心发热等可按摩肾经。

肾经上最有名的穴位叫涌泉穴,它位于脚板心的前三分之一正中的位置。

涌泉穴是人体“足少阴肾经”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反射医学中肾脏在脚部的“反射区”。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经常按搓涌泉穴,就能补精强肾,健体消疾。

心包经(手厥阴经)心包经上有9个穴位,用于治疗心脏、胸部、胃部以及精神疾病。

委中

涌泉

心包经上有一个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此穴经常按摩,有利于气血的流畅,体力的恢复,并且还是治冠心病、心脏病、高血压的一个很有效的穴位。

三焦经(手少阳经)三焦经上有23个穴位,用于治疗耳痛、失聪、下巴、耳周、肩部疼痛以及肘臂外缘痛、无名指不能运转。

通过压放三焦经上的耳门穴,可有效治疗各种耳病。耳门穴位于头部侧面耳前部,耳珠上方稍前缺口陷中,微张口时取穴。在听宫的稍上方。

耳门

此穴主治的疾病为: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常见的耳部疾病等,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重要的首选穴位之一。

劳宫

胆经(足少阳经)胆经上有44个穴位,可以治疗头部、耳朵、喉咙疾病,心理问题以及沿经其他区域的问题。

胆经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阳陵泉,在膝关节以下,从名字可以看出,此穴是阳气像泉水般汇集之地,可以治胆经上的胆病,如胆囊炎,肝胆不好的要经常按摩这个穴位。

肝经(足厥阴经)肝经上有14个穴位,用于治疗肝脏疾病、妇科疾病、生殖器疾病等。

肝经上最着名的穴位是太冲穴,该穴位于足背侧,第1、2趾跖骨连接部之前的凹陷处,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处,即是太冲穴。

太冲穴按上去很痛的人,一定是爱生气,所以按摩太冲穴也可以解肝郁,去除压力。太冲穴俗称“消气穴”,揉揉太冲穴能祛掉怒气,心情转好。

另外,经常按揉此穴还能起到平肝清热的作用,对降血压,除燥明目,治疗感冒、发热、失眠等方面也有很好的效果。

阳陵泉

太冲

针刺穴位

针刺穴位是经脉上穴位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经脉上的刺激穴位,而且也是疾病中起反应的穴位。

公元前265年,晋朝的皇甫谧着成《针灸甲乙经》一书。在该书中,他记录了349个穴位的位置、适应证、针法、取穴方法、禁忌证和注意事项,为针刺穴位系统出现的开始。

针刺穴位又称为敏感穴位、刺激穴位,这是因为它们较经络上的其他穴位敏感度更高,特别是在出现了某些疾病时。

针刺穴位包括经穴、奇穴和阿是穴。经穴是指隶属于经脉的穴位。奇穴是后来才发现的,是对经穴的补充,主要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它既有固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因此又称为“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以病痛局部或敏感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部位的腧穴的总称,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既没有具体的名称,也没有固定的位置,因此又称为不定穴、天应穴。阿是穴是对经穴和奇穴的补充,对疼痛以及膨胀都非常敏感,对于治疗疼痛性病证有很好的效果。

仿制的针灸铜人。北宋太医王唯一创制了一尊全身布满人体针灸模型穴位的铜质人体模型。

经络是脏腑表里关系的关键

中医的藏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经络的功能。

五脏和六腑

中医将人体内脏分成脏和腑两个系统,其中脏器包括心、肺、脾、肝、肾,功能是储存、运化精气,又称为五脏;腑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功能主要是加工消化食物,吸收其精华和去除其糟粕,亦称六腑。

其中,每一个脏器都与一个腑器相对,且互为表里,这样就把脏、腑及其通道里外相互连接起来。如手阳明经与大肠相关并与肺相连,手太阳经与肺相关并与大肠相连。

气血在经脉中持续地流动以及经络之间的相互交叉,使每一个脏、腑器官都与其他器官相连,这样就使得所有的脏腑器官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连接体。举例来讲,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连,而足阳明胃经不仅与足太阴脾经有关,而且也可以直接连接至心脏。

脏腑分阴阳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亦有阴阳之分。五脏中的心、肺、脾、肝、肾,它们是实心的,属阴;六腑中的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是中空的,属阳。

其中,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三焦是一个有名而无形的脏器,概括了人体的整个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肺脏宣发卫气,散布津液,脾胃运化,肾与膀胱调节水液和排泄尿液等几个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三焦在皮膜之内,脏器之外,中医认为它是一腔之大腑,各器官唯它最大,因没有相表里的脏腑,故又称之为孤腑。

脏腑互为表里

脏腑理论认为,人体脏腑与身体各个组织部位相关,且除三焦之外,五脏中的心、肺、脾、肝、肾分别与小肠、大肠、胃、胆、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互为表里。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与大肠互为表里。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与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指尿道和肛门),主骨,其华在发,与膀胱互为表里。肾的气化促进膀胱的贮尿和排尿。

五脏和六腑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各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个脏器的功能失常往往也会影响到另外一个脏器。例如,易怒有时是因为肝气停滞而引起,有些人经常感觉到饥饿可能是肝火过盛而引发的胃功能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