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有病不要乱求医:长命百岁的绝世真经
2042200000027

第27章 做一名聪明的医疗消费者——正确对待医患关系(1)

把身体健康完全寄托在医生手中是极端危险的。

——(英)弗农·科尔曼《别让医生杀了你》

做聪明的患者,首先要学会在尊重与自信的前提下与医生打交道。因为医生也是人,也和你我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现代医院的诊疗模式,注定了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时间不会太长。在与医生探讨病情之前,最好做一些准备工作,尽可能地提升沟通质量。注意有条理地叙述病情,同时避免谎报军情。

现有的医疗模式,决定了我们必须成为一名聪明的医疗消费者,学会如何与医生打交道。如果可能,尽量与医生建立私人友情,以建立长期的互信的关系。

医院里那些你不知道的“潜规则”

在古代,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可谓是“生死之交”。因为患者选择某个医生,是出于对这位医生医术、医德的信任,等于把自己的性命已经交给了医生。医生呢,也会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现代社会的医疗模式,有其优势,但也有着显着的弊端。

你吃什么药,可能取决于医药代表当今社会药商和医院以及医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制药公司“医药代表”对于你最终会吃下什么药和接受哪种治疗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些药厂的医药代表为了推销自家的药品,不断地向医生吹嘘药品疗效。如果临床医生给患者用药时,在不同厂家生产的疗效相同的药品中选用该厂的药品,即直接对有关医生给予“回扣”,医生用药量与受益的金额成正比。此种促销手段不仅违犯了有关规定,而且增加了患者患上药源性疾病的可能性。

这种现象国内外都有,甚至是行业内众人皆知的秘密,人们甚至称医生是“制药公司市场部的附庸”。

病名和药品是医院出售给患者的商品我们这种社会习惯了用钱去买一切:买快乐、买方便、买名誉,甚至以为可以买健康。生了病,自己不去动用自愈力争取健康,却期望医生替自己“修复”身体。

我们就像去商场一样,去医院挂号、验血、买单、取药,全世界的医疗机构都乐于通过检查、诊断、手术和开药赚钱。

商业化的医疗机构鼓励我们这样想,因为只有这样,高度商业化的医疗服务行业才可以继续财源广进。

弗农·科尔曼在《别让医生杀了你》中如是说据说,抑郁症、哮喘和关节炎这三种疾病现在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制药公司当然希望慢性病的患者终生服用自己的药物维持生命。

抑郁症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疾病之一,但是否真的有这么多人得了抑郁症呢?

十几年前,你有些抑郁,他可能叫你放松一下,并给你开一安神的补品。

现在去看医生,可能诊断你得了抑郁症,并给你开一些作用强大的抗抑郁药。

抑郁症是种连定义都很模糊的疾病,如果医生鼓励并激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来缓解多种原因引起的症状,而不是使用强大的、有潜在危险性的药物,也许是更好的治疗方案。

诚然,任何医疗手段都有利有弊。主流医学发展到目前这个层面,用药也不见得就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现有体制下,某些医院已经沦为把病名和药品当做礼物送给病人的地方。

现代医学取得成就是,使得各种症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随之而来的是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日趋严重,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大量涌现。所以许多病人发现,自己药越吃越多,各种奇怪的慢性病也越生越多。

现代医学是被流水线割裂的知识

在现代的医疗体系中,医院和诊所都是按照“按件支付”模式来创收的。比如拍一张“片子”收取多少费用,开了多少药收取多少费用,这很类似一般娱乐消费场所的创收模式。

几乎全世界的医院都是由如下流程来获得利润的:

检查→化验服务→出售药品(或做手术)现代医学日益依赖各种化验设备、试纸、试剂,以及大量的介入性和非无损性的检查设备。

患者只要到医院去,就会被告知“安全起见,先做个检查吧”。

一切从检查开始的状况绝不是什么新鲜事。就算你患了个普通感冒,有的大夫二话不说,在电脑上一敲,打印出一个单子,让你先去抽血化验,否则不敢给你开药。

根据检查的结果用来确定病名,然后拿药,交费,走人,这几乎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的标准流程。

类似的事情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你可能觉得有些别扭,但从程序上又挑不出什么毛病。

至于治疗究竟有没有效?药有没有副作用?病因是什么?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患者的意愿是什么?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似乎无关紧要,医生也好像懒得去和患者探讨。

当然,多数医生都是具备专业的知识、而且恪守职业道德的。很多医生也是制度的牺牲品,相信没有一个医生学医的初衷就是“全天候抢钱”。

陈可冀院士曾说:“中医的人文传统早退了,西医的人文建构又迟到了,这就形成了当今中国医学中的人文空白。”陈院士的这番议论,可谓针砭时弊。

曾有尖刻的读者这样批评作家刘墉:“眼睛太弹了,像甲亢的人”。其实,刘墉真的曾经患有甲亢。刘墉一度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心悸,却被一位国外回台湾的名医诊断为“精神紧张,心脏不协调”。然而,治了多年却没什么效果。后来,一位护士暗示他:

应该去新陈代谢科查找病因。

很快,他就被新陈代谢科的大夫确诊为“甲亢”,医生责备他:

“怎么眼睛都凸了才来?”

可此时已经是延误多年,连护士都看出的疾病,名医居然视而不见。让这位畅销书作家白白吃了多年的镇静剂、降压药。

笔者有一表侄,感觉自己胸口软骨长了一个凸起。去某三甲级医院去看,挂外科的号,医生看不出什么病来,甚至坚持称不存在什么凸起,只是表侄的一种错觉,很不耐烦地打发表侄走。笔者感觉这位大夫太草率了,就让表侄又挂了个号,去这家医院的骨科去诊断,结果医生诊断为因疲劳引起的软骨发炎。

在综合性的大医院里,每一个西医都是一条规范化的流水作业线上的一个环节,只能在自己的科室范围内考虑病情、操作治疗,从而人为地割裂了知识。医生的误诊,加上病人的无知、家属的粗心,难免会产生一些遗憾。

不能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

现代医学虽然承认人体具有自愈力,但某些医疗机构在正在做着的却是否定人类自愈力的事情。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你一边理发,理发师一边还会在你耳边喋喋不休地劝你染发、烫发。尽管染发、烫发可能并不适合你。

股神巴菲特的一句妙语: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

去医院就诊的患者,有时也能体会出这句话的微妙。

一些医院,将医生的工资与患者的消费额度挂钩,于是乎,患者是否吃某种药、做不做一个手术,都关乎医生的收入。

虽然大部分医生都不乏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高尚情怀,但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下,难免会产生与这种精神背道而驰的商业行为。

据媒体报道,新加坡有一位女医生起诉一位病人,因为这名患者其实没有病,只是借看病之名对自己进行性骚扰。被告的律师问,既然你知道他没有病,为什么还要给他开药。女医生回答说,没有病的话,就给患者开镇静剂和抗生素,这是行规。

多么令人震惊!给没病的求医者开镇静剂和抗生素,已然成为某些无良医院的“潜规则”。如果患者是医生的亲人,他们还会给患者开那些药吗?

身体是自己的,在关乎健康的事情上,兼听则明。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不能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

听听不同的观点,或许对您会有所启发。

不要忘记你就医的权利

国外曾对100多名医生做过调查:假如你是患者,或者患者是你的亲人,你还会给他采用目前的治疗方案吗?大部分医生选择了NO。

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生每开一次处方,都是在进行一次试验。

医生也不能确切知道病人吃了这些药后会发生什么情况,有人曾统计,有接近40%的人服用药物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甲吃下一片药,便秘了;乙吃了同样的药物,却拉肚子了。

所谓“甲之美味,乙之砒霜”。在一群人中间,某种药物的有效作用可能仅限于其中的某几个人,而不是所有人。

兼听则明,看病也是“货比三家不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