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系统的力量:基业长青的秘密
2051000000001

第1章 寻找环境里的财富密码——亚洲当前的重大机遇

周围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影响一个企业未来的走向,要么带来严峻挑战,要么带来发展机遇。过去两年,整个亚洲都因为复杂的环境变化而产生了诸多机遇。尤其是在企业领域,各种机遇层出不穷,不断地创造佳绩,甚至奇迹。所以,当企业遇到良好机遇时一定不能放过它,而要紧紧抓住它,使其成为企业摆脱困境的渡船,成为企业起死回生的灵丹,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引擎。在本章中,我将为大家简要分析一些目前亚洲存在的重大机遇,希望能对我们的企业发展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金融风暴真的过去了吗

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认为自2007年刮起的金融风暴已经过去了,实际上,这场金融风暴余威尚存,并没有完全过去。例如,2010年出现了欧洲债务危机问题;还有美国的股市,由于失业率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也在一直下降。美国的失业问题现在很严重,其失业率已经达到了10%左右,这还不包括青壮年群体,如果加上这部分群体以及没有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口,其失业率估计可以达到17%左右。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金融风暴带来的可能有机遇,也可能有危机。那么,对做企业的人来讲,金融风暴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每个人必须多加留意自己企业里的现金流问题,要更加注意资金投放的问题等。因为很多人常常在有钱的时候连预收款都拿来花掉了,这样就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麻烦。

台湾有一家最大的做健康连锁业务的企业,叫亚历山大。这个企业的老板唐雅君,是我非常敬佩的优秀企业家,曾经当选过“台湾创业协会”的会长。但不幸的是,这个公司在2008年倒闭了。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会费收得太多。在金融风暴到来之后,很多人开始减少支出,加入这家企业的会员少了。但问题是,在金融风暴到来之前已经交了会费的老会员,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金融风暴的影响,每个人的压力都更大了,就很想通过健身来达到增强身体抵抗力和放松身心的目的。而由于这些健身设施被一下子高强度利用了起来,结果就出现了磨损过度和严重不足的状况,企业不得不花钱维修并增加设施,结果将以前收进来的钱都花掉了,但由于没有新的会员加入进来,也就没有持续的收入来维持经营,所以公司很快就支撑不住了,最终只落了个倒闭的结局。

所以,金融风暴不只是外在经济环境的问题,而且是关乎企业财务的问题,因此必须在企业的资金使用上更加谨慎才行。

金融风暴的破坏性和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金融风暴肆虐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些机遇。比如,因为金融风暴的影响,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中国政府就出台了小额信贷、小额借款、融资的政策,使这些地下行为变得合法化。于是,社会上冒出了大量的融资公司。因为政府不能随便投资,只好放开政策让民间来自行进行融资。不过要提醒大家,虽然这是一个机遇,并且国家对此立了法,但是老实讲还是有很高风险的。毕竟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太多,实行的时间也不长,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发生问题的,所以要谨慎利用这种机遇。

二、拿什么拉动内需

2008年,中国政府拿出4万亿元用于拉动内需。在此过程中,政府做了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一是修铁路,一是建机场。这笔巨额投资虽然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但遗憾的是,当4万亿元花完时,那些就业岗位也就随之消失了。“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计算:在未来两年内,因为4万亿元的退市将会有3800万左右的人失业。

由于对外贸易业务做得并不好,企业便纷纷回来搞起了拉动内需建设。既然是为了拉动内需,就要把东西便宜卖给自己人,才能带动人们的购买力。可问题是现在不能卖得很便宜,因为员工的工资现在普遍上涨,大概增长了10%~20%左右。尤其是像富士康那样的企业,从2010年10月开始,其员工基本工资从1200元涨到了2000元。任何一个人进入富士康工作,不管以前有没有工作经验,一律都是2000元。再加上吃住免费,各项补贴加起来大概有500元左右,一个普通员工可以拿到2500~2600元。这就意味着做企业再也不能指望廉价劳动力来减少生产成本了。可是偏偏还是有很多老板仍然抱着一种不甘心的心态:“没事,没饭吃的人多的是,只要给他们工资,哪怕工资再低还是有人干的。”确实,不管多低的工资都有人干,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工作,是因为没有什么太多的能力。如果你的企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很显然,你的竞争对手将会有很多,而你想胜出的机会也很渺茫。

金融风暴问题已经给今天的企业造成了很多遗憾。而一旦拉动内需阶段过去以后,很多企业将要面临更大的压力。希望大家对此有个清醒的认识。

三、两岸直航的财富遐想

海峡两岸直航后,有没有企业从中看到机遇呢?

2010年6月29日,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个框架协议签署之后,两岸的所有商品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台湾地区很多商品的价格低廉跟祖国大陆商品的价格昂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以君悦酒店为例,它算是国际性的连锁酒店了,其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台北君悦酒店的自助餐价格是160元,而上海君悦酒店的自助餐价格是320元。目前,祖国大陆的人均消费水平并没有台湾地区的高,而他们在高端消费方面却如此奢侈,实在有些夸张。当然,并非所有有钱人都愿意永远当这个冤大头,因为两岸直航后,各方面都方便了。

当海峡两岸可以非常自由地互相来往之后,台湾一些做得非常好的服务业、文化产业、科技产业等开始被大量引进。你的竞争对手当中肯定也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比如85℃引入祖国大陆实际上才不过两年的时间,就已经在台湾地区挂牌上市了,其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两岸直航带给我的一个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把台湾所有经过时间验证之后觉得很不错的东西,都可以拿过来大做文章。大家都是中国人,本来文化习惯各方面都是相同的,现在两岸直航了,很自然地,这些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并在品质上有所提升的东西将会快速而大量地传播到祖国大陆来。

举个例子,北京现在就尝试着做这样一件事:在长安街的东方新天地旁边建一个类似“台湾村”概念的东西。它距离人民大会堂只有10~15分钟的路程。在这个地方,所有台湾地区的产品都可以做展示,商家、小吃、餐厅几乎应有尽有。北京市的这个做法其实是在聚集人气。这会给很多台湾人吃一颗“定心丸”,让台湾人觉得安全,这样才能够把大量的好东西送过来。甚至将来会在祖国大陆建立一个很大的采购中心,或者版权引进中心、文化授权中心等。

四、东盟协商掘金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FTA,一共有11个国家,包括东南亚10个国家和中国,一共有19亿人口,GDP高达6万亿美金。这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也是全球三大自由经济体之一(另外两大自由经济体,一个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一个是欧盟)。东南亚有近6亿人口,其中有3000万华人,而这3000万华人差不多控制了东南亚10国80%的经济。其中的利害关系不言自明。

中国要在经济上具有国际影响力,首先就要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东南亚人会说华语,显然找一个这样的地方去建立影响是比较安全的。再加上我们跟东南亚国家又有着经济互补的关系,像文莱、马来西亚、印尼的石油、天然气、木材等,都是我们所最需要的原材料。另外还有橡胶,全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就是东南亚的马来西亚。

为了促进广西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已经提出了构建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计划,即从广西的南宁到新加坡这条线,大概总长3700公里。这条走廊将从中国横穿缅甸、老挝,一直到新加坡。这是为了贯彻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推动南宁-新加坡通道经济带的建设”指示精神而做出的决定。“南新走廊”商贸通道的形成,将极大地有利于中国对东盟的经济交流,给将来的经济发展会带来很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现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整个东南亚10国中,除了新加坡以外,像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家都是很穷的,他们的人均GDP才400~500美元左右。正是因为他们和20年前的中国一样贫穷,因此其可预期的成长空间既很大又很小,其未来的增值空间彼此之间可能会相差70倍左右。为什么现在我们都开始讲城乡统筹,开始更多地提到农村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城市跟农村之间的差距太大,而缩短这个差距实际上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GDP总值上,中国现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可是我们人均GDP才达到日本人的1/10。不过这对我们企业经营者来讲是好事,因为它代表了10倍的成长空间。我们绝对不要只从贫穷的角度去看东南亚国家,觉得他们买不起、吃不起,没有消费能力,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我们凭什么享受今天这样的生活呢?20年前我们能想象到自己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吗?

五、“奥运会”和“世博会”效应有多大

要经营好企业,必须对环境的变化有一个敏锐的知觉和了解。比如“奥运会”、“世博会”等,这些活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一个国家与世界各国之间建立联系、增加交往与拉近关系的好机会;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如果企业善于利用,其中也有很多机遇。

比如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赞助商中有一个英利集团,它们投了大概10个亿,不过就是将它们企业的招牌挂在赛场上而已。北京的“爱国者”投广告在F1赛车上,每辆赛车上都有一个小小的爱国者的标志“Aigo”;广州亚运会上,亚运会还没结束,其招商收入就达到了35亿元人民币。而实际上这些广告并不是给外国人看的,只是为了在内部把它放大,显现出其本身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其实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说,有时候根本就不用去管外面那些宣传的方式如何,而只要懂得卡位的概念就行。假如你是走国内市场路线的,那么哪怕你远在深圳,也可以去赞助“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甚至连“大运会”都可以赞助。因为从国内来看,其后期的广告效应是很明显的。

六、节能减排的得与失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任何人都无法置身其外。不过要注意的是,目前全国的节能减排中,有90%是假节能。但是未来5年之内,这90%的假节能都要慢慢变成真节能。

我有一个学生做儿童皮鞋生意,品牌名叫“小叮当”,目前生意做得很好。这个学生非常聪明。有一次,我们一起在皇明太阳能公司学习,他来找我帮他做一件事。他告诉我:“老师,我现在正在扩建我的工厂,要增加2000人的宿舍。您能不能帮我跟皇明公司说一下,请他们帮我设计时把皇明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的方案结合起来?”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话成本要比以前稍微高一点呢。”他说:“老师,没事,这不是成本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每一种产品都要符合碳排放的标准。”

什么是碳排放?打个比方,一件衣服,从选择原料、生产、制造、包装、运输,送到店里面陈列,然后平均陈列多少天才卖出去,陈列过程的能源损耗是多少,一直到这件衣服被顾客买回家,将外面的塑胶包装袋丢掉,产生多少垃圾,处理垃圾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并一直到这件衣服被洗了多少次,平均穿了多久,最后被丢掉,被处理,或者埋掉、烧掉的整个过程中,向地球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叫做碳排放。再比如我们所喝的纯净水,从原料、生产、制作、使用,到最后瓶子被丢掉、烧掉、埋掉的整个过程向地球释放了多少二氧化碳,这些都叫做碳排放。通常一瓶水可以给地球制造300多克二氧化碳。而根据国际上对碳排放标准的规定,碳排放是越低越好,那么要将之降到最低,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一来,碳排放越低你不仅可以得到越多的补助,而且也会得到消费者越多的肯定。贴上碳排放的标签之后,给人的印象是,你已经在生产环节尽量做到了节能,比别人更多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别人更多地做了节省。未来每个人都要从生产过程开始就要考虑节能问题,这是大势所趋,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提醒大家在经营企业的时候一定要转换思维,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