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052300000011

第11章 智力教育:望子成龙下的学习统治(3)

在美国,许多家庭中往往有几个孩子,每个孩子的个性、爱好、潜能、智力是不一样的。美国的许多父母会发现和接受每个孩子独立的个性,顺应他们的个体潜质,让他们健康、快乐、自然地成长,而不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就像汤姆一家在阅读这一点上,老大的兴趣最大,所以识字也最多。老二对阅读也有浓厚的兴趣,但却更善于与人交往,非常会照顾他人,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并且还很喜欢运动,很早就开始了骑自行车、踢足球、打棒球等体育活动。老三则相对有些害羞,好奇心强,在语言方面和大哥一样,较有天赋。他虽然才只有3岁,但是却已经能够较快地记住故事的内容,并会给别人讲一些自己听过的简单的小故事。

孩子的兴趣都是培养出来的,并且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就像第一个故事中,也许孩子本来是有阅读兴趣的,但面对父母的这种态度,他的积极性备受打击。而美国的许多父母却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被培养出来了。

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

那么,应该怎样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呢?

孩子读书兴趣的培养要从小就开始,要依靠父母来诱发。比如,父母从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朗读的习惯,每天20分钟并持之以恒。在父母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孩子的阅读兴趣便会渐渐地产生。有人认为,孩子坚持听读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扩大孩子的词汇量,并能激发想象,拓宽视野,丰富孩子的情感。在每天20分钟的听读中,孩子会慢慢地领悟语句的结构和词意的神韵,从而产生想读书的愿望,并能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有专家认为,孩子听读越早越好,父母选取的朗读内容应生动有趣,能够对孩子产生吸引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故事的内容可以逐步地由浅入深。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父母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母的付出终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有的父母会问:“我的孩子现在每天看电视不止三四个小时,看电视时不也是在听读吗?怎么不见孩子有阅读的兴趣呢?”对此,专家认为,五彩纷呈的电视图像不但使得孩子不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听上,而且还会抑制孩子的想象力,无法使孩子专心感受语言的美。因为在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思维是跟着电视的画面转的,根本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研究资料也表明,如果孩子每天看三个小时左右的电视,他的读书效率就会骤减。这一研究结果也提醒父母,让孩子将过多的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会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必须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培养孩子。您不妨每天抽些时间,当孩子安静下来的时候,耐心地富有感情地为他朗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这种做法将比您一味地督促、强制收到的效果更好。

在阅读这件事上,不必刻意要求孩子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也不要为了让孩子能多识几个字而勉强孩子去读书,而应从多方面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孩子一起读书,让孩子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当孩子尝到了阅读的快乐,喜欢上阅读以后,不用父母督促,他自己就愿意去练习识字,以便能够阅读更多的故事。

“作业”与“论文”

有一天,在生物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每个学生观察家中花草或小动物的生长情况,研究一下它们的成长过程,并把它记录下来,一个星期以后把作业交上来。

小兵回到家后将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可是,爸爸却说:“儿子,你把学习搞好就行了,观察这个有什么用啊,还耽误学习。”

小兵说:“那怎么行,老师到时要交作业,我不观察拿什么交作业?”说完,就跑到阳台上要去选花。

爸爸又发话了:“你好好给我写作业去,不要瞎忙活。去,拿个本子来,爸爸帮你记,到时你写一下就行了。”

小兵虽然很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

一个星期过去了,爸爸将他记录的情况交给了小兵。

小兵开始参照爸爸的记录写观察作业。可是,由于自己没有真的观察花是怎么长的,有些地方总是弄不懂,急得小兵抓耳挠腮。看到儿子写得这么慢,爸爸干脆指点着儿子怎么写。

作业写完了,可小兵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因为这研究成果的90%是爸爸的功劳。

在一个美国家庭,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天,孩子从学校回来,一进门就对爸爸说,老师让每人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并要写出一篇与之有关的论文,他选择了鲸鱼,所以要爸爸陪他去图书馆找参考资料。爸爸虽然当时很忙,但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并且还对儿子进行研究的行为给予了夸奖。

爸爸带儿子跑了两个图书馆,抱回来十几本关于鲸鱼的资料,全部是介绍关于鲸鱼的知识性书籍。

回到家后,父子俩人就抱着这十几本书看了起来。儿子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爸爸。爸爸总是很耐心地给他讲解清楚,偶尔还会给他提一些小小的建议。

经过几天的备战,儿子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鲸鱼。论文是由四张活页纸装订而成的。第一张是封面,上面贴了一张张牙摆尾的鲸鱼的图片,鲸鱼的前面用笔细细地画了一群慌慌张张逃生的小鱼。论文包含四个小题目:

1.鲸鱼的介绍。

2.鲸鱼吃什么。

3.鲸鱼怎么吃东西。

4.鲸鱼的独特之处。

在上面的这个小故事中,

美国小男孩的这个论文可以称得上是最简短的论文。但小男孩的父亲却觉得,问题不是孩子在此次研究中学到了什么有关鲸鱼的知识,而是通过这次研究的经历,孩子从中获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从一开始,孩子就摆开了一副正经八百做课题研究的架势: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寻找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用的资料,再到最后的动手写文章,这些事情全部都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必须自己动脑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让孩子单纯地知道鲸鱼有多重、吃什么东西等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研究,居然是学生的学习!”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孩子的身上,中国父母必然会发出这样的惊问。在中国父母和老师的思维定势中,研究永远是专家的工作。像玩一样的动手做,居然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真是不可思议。中国父母总认为正襟危坐、鸦雀无声、目不斜视才叫学习,而那些与玩有关的都是与学习不沾边的,是不务正业。

然而在美国,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鼓励孩子自己去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与中国小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相比,美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的: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自由讨论、社会角色体验、社区服务劳动、企业生产实践……

国内的一些父母总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全部学会,在考试的时候考出好成绩,考上好的大学,找份好的工作。而研究根本是与学习不沾边的事情,因为不管研究做得多好,在考试的时候老师也不会给加分,而且还耽误学习时间。

但是,美国的许多父母却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他们通常会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天赋,激发出孩子无穷的创造力。

作业是被动的,论文是主动的,这就是差别。中国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仍是主流。而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就应该有选择地抵制这一教育弊端,在学校之外、家庭之内为孩子创造一方自主发挥的空间,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这不但能提高孩子动手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益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小画家、小音乐家……应该休矣!

儿子刚满3岁,父母就按照自己的意愿,让他学习绘画。从那时起,无论每天工作多么辛苦,家务事多么繁忙,他们风雨无阻,坚持每天晚上送儿子去学画。回到家后,又陪着他练,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儿子画画的事情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的画获了奖,他们都感到无比欣慰。其实,他们之所以让儿子学画画,也并不是要奢望儿子今后成为画家,只是想培养他的一技之长。那时的他们认为,儿子长大以后会感激父母为他作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