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052300000022

第22章 自立教育:放心,放手(4)

“哦,爸爸,我们该怎么干呢?我可是没有什么头绪的!”女儿爱丽斯站在舱里,皱起眉头对爸爸说。

“孩子,别着急,我们先分工,我相信,我们会很快、很好地完成这些工作!”

他指着船甲板上一块松动的木板说:“我们就先从这儿钉起吧。爱丽斯,你来压住这块调皮的木板。”

“乔治,你这个小家伙,不要东看西看了,快去,把旁边那个大钉子和锤子拿来!”

听了爸爸的吩咐,小乔治跳到了放锤子和钉子的地方,将它们拿到了手。看到儿子把工具拿来,爸爸说:“我聪明的孩子,你们自己动手好了,你们的爸爸得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现在要看你们的表现了!”

说完这些,杰里就一屁股坐到了4岁的小女儿菲比的身边,和小菲比玩了起来。

但是,还不到5分钟,正在修理小船的两姐弟就吵了起来。

“乔治,你这可恶的笨蛋,你想用钉子钉住我的手吗?”

“这不是我的错,都怪这个钉子,它不听我的使唤!”

“天啊,还是我来握锤子好了。你那该死的手,只在吃巧克力时比较灵活!”

“嗨,你难道比我强很多吗?你看看你是怎么压的木板吧,根本就不平整,一头高一头低的,要我怎么钉!”

“哦!喂,喂,我能干的工匠们,不要吵,不要吵,还是让我给你们做个标准的示范吧。我刚才放手让你们干,不过是为了让你们知道光有勇气和蛮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另外再加上十个灵活的手指!”

于是,从怎么握住一颗小小的螺丝,到拧紧这颗螺丝需要使多大的力气;从一只扳手怎么调节开口大小,到怎么做到手脑的结合运用;从不同钳子的种类到使用,杰里头头是道地向两个孩子作了详细的讲解,并让孩子不时地亲自做一下。

很快,两个孩子就又自己动手做了起来。

在国内,虽然大家也都认为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但一到实际生活中,一些父母便不由自主地选择了给孩子鱼,而不是渔。因他们都怕孩子累着、伤着、磕着、碰着。

而在美国,很多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学会使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

美国的父母在使用工具包、锯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工具时,会顺便一一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名称、用途、性能及安全使用的方法,并且还会教孩子掌握各种工具的操作要领,同时还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六七岁的孩子,父母就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饭锅、冰箱和洗衣机等。家里的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会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不管修得好不好,父母都不会责备孩子,而是会和孩子一起找出修得不到位的地方,然后再告诉孩子怎么才能做得更好。

有时候,父母还会给孩子提供一些比较安全的小工具,比如餐刀、不带尖的小剪刀、小型的锤子、钳子等,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学,既让孩子了解和掌握了各种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又让孩子在使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的技能。

比如,孩子的玩具车出了问题,美国的父亲不是替孩子修理,而是会把孩子叫来和自己一起动手修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忙前忙后地帮爸爸递工具或者帮其他忙。孩子常常是一边忙一边问,而父亲总是很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有时候,还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父子之间俨然是一对平等相处的朋友。

“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到的,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想。”这是一句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

再富不能富孩子

一位妈妈对邻居家的妈妈说道:“瞧瞧我儿子,一个月的零用花销就六七百,比现在的下岗工人一个月的补贴还多。看来,我再不去好好地为他挣点钱,这小子将来非饿死不可。”

“六七百一个月算什么?”邻居家的妈妈说这话时还有些得意:“就这个春节,我光给女儿买衣服、鞋子就八百多元,另外,一个玩具熊花了我二百元,再加上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又花了一百多元,可以说,一个月一千多元的工资几乎全花在了我女儿身上。想想家里头就她这儿一根独苗苗,不让她过好一点儿,我心里就不踏实。”

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德国家庭,有2个孩子,大的11岁,小的6岁。一天早上,母亲把这2个孩子叫起来之后,让司机将2个孩子送到柏林郊区的生活培训营去上3天的生活体验课。

3天之后,保姆和司机去接孩子。

2个孩子艾丽和迈克早早地就等在了大门口。车子一到门口,2个小家伙就迅速地钻进了车子。

只见这2个孩子原本粉嘟嘟、圆乎乎的小脸蛋在短短的3天内就缩小了一圈。

保姆给了他们一人一袋饼干,2个孩子边吃边讲起了他们这3天的经历。

“我们一共有80个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前两天每次吃饭之前,每个人必须抽取一张就餐券--如果餐券上写着15,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总人口15%的富人,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丰盛的大餐;如果餐券上写着25,他就属于占世界人口25%的温饱人群,可以吃到分量还算足够的米饭、少量的鱼和豆子;如果餐券上写有60,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只能吃一点连一点油都没有的开水煮的土豆。

非常不幸的是,我和迈克竟然抽到了五次‘60’,两次‘25’,一次15都没抽到,所以我们这3天连一顿大餐都没吃到!看着别人吃好东西,自己却只能吃那些糟糕的食物,这种滋味真的是太难受了!不过,我们的营长说,这个比例和世界人口的饥饿格局几乎是一样的。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吃不饱的穷人!他们真是太可怜了!与他们相比,我们真是幸福多了。

现在我才知道,仅仅是在我们德国,就有80多万元家可归的人呢!在全世界,至少还有2亿人靠要饭才能活下去--他们平时吃的饭菜还不如我们那天吃的呢!”

艾丽叽叽呱呱地一口气说了上面那一大段话,刚才还有些发黄的小脸泛起了红晕。看得出来,经过这番经历的小家伙很激动。

回到家,艾丽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妈妈,我以后再也不买玩具了,我要把钱省下来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迈克也迫不及待地嚷道:“我也是,我也要把钱捐给那些没饭吃的人!”

国内的很多父母心甘情愿为子女充当保姆,难道这样能培养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

民间有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苦难中,环境逼迫他们自强不息,这也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还是俗话说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嚼得苦菜,百事可做。就现在的生活条件而言,吃苦不再是一种为生活所迫的被动行为,而是做人应有的一种优良品质。不要说国家现在还不富裕,能达到小康水平的家庭还不普遍,即使国富民强了,做父母的也没有理由在子女面前大摆阔气。吃苦,仍应作为一种精神来激励后人。

在德国,许多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一些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适应社会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分文不带,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了些,但却使学生获益匪浅,而他们的家长对这项活动更是全力支持,没有一位学生的父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德国的青少年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保姆去赚钱。14岁的女孩詹妮每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也曾告诉她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却认为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觉得只有在外面赚钱才能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加拿大的一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一位工程师的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工程师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报纸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很早就得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当今世界,社会的竞争绝不仅仅只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如果孩子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