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2052300000024

第24章 挫折教育:失败后面是机会(2)

由于天气等自然因素,不能参加野外活动确实令人失望,但是强强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妈妈的同情和宠溺所造成的。如果父母让孩子知道他们怜惜他,感到他可怜,孩子就会更加觉得自己有权利怜惜自己,这样一来就会变得更加软弱。所以,父母应当锻炼孩子、培养孩子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怜悯,等待父母来宽慰他、同情他。就强强而言,妈妈这种补偿的办法使他容易形成一种概念,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都应该由别人来给他补偿,而不是尽己所能。如若任何事情不按他的愿望实现,他就会感到生活亏待了自己,自己受到了委屈。

但是强强妈妈认为这种失望太大了,是孩子所不能承受的。她的这种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强强不尊重的表现。她认为强强太软弱,心灵上更是容易受到伤害,是根本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的。事实是,在很大程度上,妈妈的这种态度将使强强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他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自己是没有能力应付的。

因此,对于国内的许多父母来说,在孩子对某一件事产生失望情绪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为他分析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可以失望的,或者把失望最小化,让孩子认清现实,从失望的阴影中勇敢地走出来。

面对孩子受到的打击,如果父母不表现出自己对孩子的惋惜和怜惜,孩子就会学会坚强地接受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替代的事情以逐渐淡忘心中的不快。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平静地对待孩子失望的现实,对孩子施以正面的影响,就会使孩子学会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道歉,你自己去

星期天,小强的父母带他到小明家做客。大人们坐在客厅里聊天,小强和小明则在一起玩玩具。小强一不小心把小明的玩具弄坏了,小明哭了起来,两家的父母并不问事情的经过,而是相互安慰对方的孩子,并代自己的孩子道歉。一个说:“小明,不要哭了,小强太不乖了,他怎么能弄坏你的玩具呢?我代他向你道歉,下次阿姨再给你买个新的玩具赔给你,行吗?”另一个说:“小强不要怕,不就是一个玩具嘛,不用赔!”

一天,一位韩国妈妈带着女儿在广场上玩皮球。过了一会,来了几个小朋友,于是大家就一块玩了起来。

突然,这位母亲听到了小朋友的哭声,可是她并没有过去,只是远远地看着。过了一会儿,女儿垂头丧气地过来了。

母亲问她怎么不玩了,她说自己和一个小朋友抢皮球,不小心把那个小孩子推倒了,那个小孩就哭了起来。别的小朋友要她向那位小朋友道歉,可她觉得自己没错,拒绝道歉,于是,那些小朋友就不和她玩了。

这位母亲没有批评女儿,而是温柔地对女儿说:“如果你是那位小朋友,你被别人推倒了,虽然别人不是有意的,你会怎么想呢?”

“这……妈妈,我会让他向我道歉的。”

“这就对了,换做是你,你就要求别人道歉,那现在是你做得不对,为什么不向那位小朋友道歉呢?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过错负责的。”

“妈妈,让我想一下。”

五分钟过后,这个小女孩走到那位小朋友面前,红着脸说:“对不起,刚才是我错了。”

那个小朋友已经不哭了,看着小女孩来道歉,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我们还一起玩皮球吧。”

于是,一群小朋友又高高兴兴地玩了起来。

有些父母有一个传统的观念,他们认为孩子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作为父母,代孩子道歉理所应当,但这样代孩子道歉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帮助的。

孩子还小,还不能分辨是非,若父母只是一味地代孩子向别人道歉,而不让孩子明白自己做错了事,不要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这样孩子就会养成依赖思想,事事依靠父母。

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说“对不起”,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应该自己负责,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成人后,他才会勇于承担家庭责任以及社会责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而有责任感的人。

勇敢认错、诚实道歉当然很重要,但在道歉之前应先让孩子思考自己为什么要道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让他知道不可以再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说,这比说“对不起”更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逼迫孩子说“对不起”,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孩子误以为任何事只要说句“对不起”就能够解决。事实上,让他们知道错在什么地方,知错、认错、懂得反省,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家长不要一味地袒护,而要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就要对此承担责任,所以他应该向对方道歉,求得对方的谅解,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必要的。

谁的过失谁买单

有一天,小凯和几个小伙伴在院子里踢足球,一不小心把球踢到了王爷爷家的窗户上。咣的一声,玻璃被球踢了个粉碎。小凯怕王爷爷怪自己,赶紧跑回家中去找爸爸。小凯的爸爸听了事情的经过后,不以为然地说:“儿子,不要怕,走,爸爸和你去买块玻璃,到王爷爷家说说,再把玻璃给他装上。”

于是,小凯的爸爸领着小凯买了块玻璃,一起来到王爷爷家。小凯的爸爸对王爷爷说:“王大爷,对不起,小凯刚才踢足球时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您家窗户上,把您家的玻璃打破了,这不,我买了块玻璃来帮您装上。”在爸爸说这些话的时候,小凯始终站在爸爸的身后,只露出一个小脑袋,一句话也不说。

只听王爷爷笑着说:“我就说呢,是谁家的调皮鬼把我家的玻璃踢破了,而且球也不要了,原来是小凯。小凯,不要怕,来,到爷爷这来,把球拿去,去玩吧。”

听了王爷爷的话,小凯看了看爸爸,爸爸说:“小凯,快谢谢王爷爷,拿着球玩去吧。”

小凯一听,接过王爷爷手中的球就跑了出去,留下爸爸给王爷爷装玻璃。

日本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把一块花色的玻璃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认为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的,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那个闯祸的孩子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以后,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吧。”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而且还很喜欢他,并招呼孩子吃了早饭,临走的时候又送给他一袋日本糖果。

高桥原以为事情就此画上了句号。但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夫妇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祸的时候,是不应该得到奖励的。

孩子做了有损别人利益的事情,该不该让孩子自己向别人赔礼道歉呢?中国的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如果别人硬要坚持,由我们来替孩子道歉就行了。这样的处理方式看似通情达理,其实是错误的。

在美国,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不管孩子多么小,大多数父母都会让他自己承认错误。他们认为,要让孩子从小学会为自己的过失买单,这样长大以后,孩子才能勇敢地承担责任,而不是逃避。

第二个事例中,在小男孩的父母看来,孩子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孩子既然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就应该自己赔偿这块玻璃,即使他花掉了自己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父母一分钱的补贴。如果钱不够,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孩子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父母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虽然是疼爱孩子,但这种疼爱合情却不合理。从客观角度看,这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这可能就是孩子屡教不改的根源。

在一般情况下,年幼的孩子做不出什么太出格的事,但由于父母总是出面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就容易使孩子觉得凡事都有父母顶着,万事都可迎刃而解,从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既然孩子做了错事,就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吧。这样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从小就懂得为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及将来独立和全面地承担人生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益处的。

让孩子量力而行

瑶瑶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是一个热情的孩子,如果班级搞什么活动,她总能帮老师干这干那。有一次,学校组织大家去春游,需要借辆车,于是瑶瑶第一个举起了手。瑶瑶的父亲一向支持孩子为班集体服务,对瑶瑶揽下的活儿,他也总能托亲戚朋友帮忙解决。没过多久,瑶瑶的班里要出板报,老师问谁有合适的图片,可以拿出来展览,瑶瑶又把手举得高高的,还不停地说:“我有,我有。”回到家,瑶瑶学着老师的样子又把任务交给了爸爸,还说明天一定要交给老师。这下瑶瑶的爸爸可有点犯愁了,家里没有合适的资料,但如果完不成任务,既怕伤了瑶瑶的心,又怕给老师造成麻烦。所以,到了晚上,他只能顶着大风,骑着自行车跑到单位,翻出各种报纸,又是剪又是贴,忙乎了两个多小时,总算交了差。

布尔克是一个10岁的美国小男孩,揽下了班级出科技小报的任务。他本想让搞美术工作的妈妈帮他完成,但妈妈却对他说:“既然是你答应下来的,你就应该自己干,妈妈是不会帮忙的。”没办法,布尔克只得静下心来,自己思考构图,并且还翻箱倒柜地查找资料,整整忙了一个晚上,竟完成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科技小报。

布尔克笑了,妈妈也笑了。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声中,布尔克感受到了经过努力获得成功与为集体出力的双重喜悦。

可能很多国内的家长都有过类似的情况。有的孩子确实是希望为班集体服务,这样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要尽量让孩子也能参与到他揽的活儿当中来,尤其是他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自己来。

瑶瑶这样的孩子之所以喜欢揽活儿,是因为背后有热情而能干的父母帮忙。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把结果留给自己,把过程扔给家长。像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直接地告诉孩子,你帮集体做事是很正确的,但你想没想过,你答应的事应该由谁来做呢?是爸爸妈妈,还是自己努力去完成?可以坦率地对孩子讲,父母也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父母也是无法做的,并且告诉孩子今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先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