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快捷记忆法
2085100000004

第4章 时间是快捷记忆的灵魂(1)

在“钟表王国”瑞士温特图尔钟表博物馆内的一些古钟上,刻着这样一些富有哲理的词句:“如果你跟得时间的步伐,你就不会默默无闻。”

翻开人类科技发展史,就可以发现,人类的种种发明创造,都是为了节省时间。火车代替马车,电视取代影剧院,计算机、激光的出现,无一不是为了节省时间、争取时间、赢得时间。

马克思曾说过这样的话:一切的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记忆是在时间中进行的。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怎样勒住时间的缰绳和利用时间的方法,以增强自己利用时间的能力。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高速变化的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如轮飞转。在新一轮学习的浪潮掀起之际,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便是快捷记忆的关键。

无可置疑,谁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记更多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惜时惜金,分秒必争

有些人哀怨岁月无情,时光不再;有些人叹惜光阴珍贵,人生短暂。

可是,在哀怨和叹惜声中,时间又悄悄地从身边流逝。

还有些人有感于时间的宝贵,不止一次下决心合理安排时间,遗憾的是半途而废、虎头蛇尾,于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此种种,都是缺乏时间精神的缘故。我们如何树立自己的现代时间精神?

1、时间就是知识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而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所以时间也是最宝贵的,时间就是生命。

苏联作家格拉宁说:“时间比过去少了,时间的价格比过去高了,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时间。”

在学习的浪潮中遨游之际,必须意识到,时间就是知识。谁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记得更多,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茂,提出过“3万天学习论”。他假定一个人能活到81岁,那么他拥有的时间也仅有3万天。看起来,3万天是个大数字,其实,在3万天里,每天能用来学习的仅有几小时。从幼年算起,假定每天多读书1小时,到81岁也只有三年多的时间。如果每小时读10页书,那就可以读262000页书,其厚度将是89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精装本,叠在一起将有3层楼房那么高。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知识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增和更新,知识失效率比40年代加快了1倍。现代的学习,需要比过去更多的时间才能追得上知识的发展。

时间就是知识,它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警句、一种观念。

2、生死时速,争分夺秒

在时间上无始无终,表现出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对人的一生来说,又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但是它在人们手里产生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在同样的时间里,勤奋造就天才,怠惰养成蠢才。

人类对时间的意识和控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加强。古代人通过日晷、水漏仪来计算时辰,一天12个时辰就足够了。现代人认识到了时间的价值,计量时间的单位由时、刻、分、秒逐步精确到毫秒、微秒、毫微秒、微微秒。

俄罗斯军事家苏沃格夫说:一分钟决定战局。我不是用小时来行动,而是用分钟来行动的。

运动场上,以1/10秒或l%的时间之差,决定谁是记录的创造者。在航海中,使用6分仪的海员,1秒钟的差错,将使他的观测相差1/4英里。人造卫星每秒钟飞行11.2公里,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运行百万次、千万次、上亿次、几十亿次。高能物理实验,要求高能探测器在1‰毫秒内精确地记录下高能带电粒子的径迹。在激光核聚实验中,要求在10一9一10一10秒内,用激光加热热核材料至亿度高温。

总之,现代科学“争分夺秒”已经不够了。

历史上的记载大体上是以年为单位。民法上的契约,多数以日为单位。铁路的列车时刻表是以分为单位。我们在学习上姑且以分为时间的最小单位。如果我们珍惜每一分钟,做到时不空过,朝着认定的目标努力学习,总有一天会聚沙成塔,在事业和学业上获得成功。

雷巴柯夫说: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勤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能够做到“时不空过”。时间的加法,对于懒惰的人来说,带来的只是衰老、忧郁;对于勤奋的人,带来的是进步、成就。一位中央首长号召一个人一生中要读2亿字的书,细算起来,只要每天坚持以每分钟读300字的速度每天读30分钟,读60年就可达到这个要求。

美国有句谚语:事情就怕加起来。古今中外,一切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他们的传记里,常常可以读到这样一些句子:“利用每一分钟来读书。”

3、要善于抓住时间的脉搏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抓住时机,珍惜时间,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立足于社会的永恒法宝。

抓住时机去学习,不仅要增加学习时间,同时,在客观上也能提高学习效率。按照人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可以将人生分为:准备时期(7岁左右为学龄前时期,7一25为学龄时期)、工作时期及晚年工作和退休时期。科学研究表明,5岁前,人的各种能力发展迅速,把17岁的人的普通智力看成100%的话,那么,从出生到4岁,可发展到50%,这是一个萌发期,而在这个萌发期给儿童以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其才能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在萌发期之后,才能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一般呈递减规律。

学龄时期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记忆力最好的,向上性、求知欲和进取心最强的,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和形成新习惯的时期。中小学学习阶段则是人的成长和发展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据对华东师大200名研究生、中青年骨干教师和老教授的调查,题目是:“哪个学段对您成才影响最大?”结果表明,他们都认为,影响成才的第一位学段是高中,占调查人数的50%以上。

抓住时机的学习,是起飞前的准备。而这种准备的细心和完善程度,将影响到每个人起飞的方向、高度和持续性。

4、顺应时代,主动学习

今天技术社会的变化是那么迅猛、无情,以致昨天是真实的今天突然变成虚幻的,连社会中技艺最熟练和最聪明的成员也承认,即使是在极为狭小的领域里也很难跟上新知识的洪流。

新的知识不是发展就是扬弃旧的知识。无论哪种情况,都迫使与此有关的人重新组织他们贮存的形象,强迫他们今天重新去学习昨天自认为已经掌握的东西。因此,美国约克郡大学副校长詹姆斯爵士说:“我1931年在牛津大学取得第一个化学学位。”但是他看了今天牛津大学的化学试题之后说:“鉴于三分之二的试题涉及我毕业时还没有的知识,我不仅不会做,而且以后也不会答出来的。”

按今日知识增长的速度计算,今天出生的孩子到大学毕业时,世界上的知识量将增加4倍,这个孩子50岁时,知识量将增加到32倍,而从他出生以来世界上全部知识的97%,将已为人们所掌握。

要在变化很快的社会中立足,适应迅速而复杂的变化,个人就必须以和变化的节奏相对一致的速度,去改变自己已有的形象和原有的知识。要赶上时代,亦步亦趋地被动适应只会让人感到垂头丧气和束手无策,而主动学习将会使步调的跟随显得相对轻松。

机遇,只偏爱主动学习和有准备头脑的人。

二、效率是记忆的生命

很多记忆时间的安排杂乱无章,兴趣来了,读书看报;兴趣一散,什么全放。这种无原则无指导的时间运用,极大地降低了记忆的成果和效率,浪费了有限的光阴。正确的记忆运筹原则,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高效性原则:效率即为记忆的生命

运筹时间的关键是提高时间效率系数。千方百计地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就是时间运筹的效率原则。

人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效率。现代人有一个着名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把效率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我们对学习可不可以说:时间是学习的金钱,效率是记忆的生命。

在经济工作中有这样一个公式:

效率=价值/时间

也就是说,最大的价值,用无限的时间去除,效率是零。正如创造型人才温元凯教授所说:“要经常琢磨一下你的效率系数高不高,因为有用功等于时间乘效率系数。老是开夜车,死拼时间,夜半三更,头昏眼花,实际上大脑吸收率已趋近于零,还在那里记单词,能有效率吗?时数再去乘一个接近于零的数还不就等于零吗?”

古时苏秦悬梁刺股,是用减少睡眠来增加读书时间;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是用取消娱乐来增加读书时间。这种精神可佳,但不能提倡。有研究表明:连续工作36小时,只睡3小时,工作效率为原先的55%;连续工作44小时,只睡4小时,工作效率是充足睡眠的36%;如果连续60小时以上不睡觉,就会明显地感到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发生视觉、触觉的错误,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了。

上海育才中学,每天下午保证1小时的体育活动,学校场地小,就开展男拳女舞活动。他们总结出这样一个看起来令人费解的不等式:7十1>8。其含义是,从每天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从事体育锻炼,结果学习效率大于8小时的学习。毛泽东同志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和饭后,总要散散步,打打乒乓球。他曾对子女说,一个人在疲劳之后,即使再连续学习10小时,也不如休息好了以后学习l小时效率高。

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习时专心致志,“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如痴如迷的地步。大科学家牛顿误把怀表当鸡蛋煮;黑格尔一次思考问题,在同一地方站了一天一夜;爱因斯坦看书着了迷,把一张价值1500美元的支票当书签丢掉了;陈景润走路时思考问题,不幸撞到了树上;等等。这都是注意力的聚焦所迸发出智慧火花的轶事。

要讲究效率,还要加快生活节奏,采取提高时效的有力措施,抹掉低效时间,扩大高效空间。

2、整体性原则:团结就是力量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把一定的时间作为一个整体运用,争取运筹的最大效益。

从时间运筹的效益来看,有个体效益和群体效益,有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等,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整体效益。有的人把空闲时间随便浪费掉,感到5分钟、半小时不足挂齿。但如果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那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一个教师上课时忘记带的实验仪器,不能按时上课,这种时间的消费值应是延误的时间乘以全班人数,数字是惊人的。

善于运用时间的人,对自己一生中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个整体安排。前苏联昆早学家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就对自己实行了一种“时间统计法”。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时间制定了一个个5年计划,对自己每分钟、每小时做了些什么,时间利用得是否恰当,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且象吝啬的小商人核算金钱那样核算自己的时间,日有小结,月有大结,年有总结,每过5年,把度过的时间和做过的事情进行一番分析研究。5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这位活了82岁的科学家,共发表了近70部学术专着,还写了12500张打字论文。他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时间整体效益的充分认识和发挥。美国作家梭罗说得好:“一味忙是不够的,问题是,我们在忙什么?”显然,没有计划的忙是瞎忙。

做好了对时间的整体安排,才能使我们记忆有条有理,使我们的生活在高时效、高效益的经纬中进行合理的组合。

3、科学性原则:走出昼夜学习的误区

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强调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记忆时间符合年龄、生理和心理、职业、性别以及记忆不同阶段的特点。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注意要受个性倾向性的制约,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性。就以注意的稳定性来说,不同年龄的人注意所持续的时间不同。日本石川勤先生从这一点出发,认为不同年龄的人每次记忆的时间是:

年龄(岁)时间(分)

3~525~30

6∽830∽40

9~1240∽50

13~1550∽60

成人60~90

上表告诉我们,在记忆中的时间安排,是采取分散法,还是采取集中法,必须从年龄特点出发。

性别不同安排时间的方法也不同,有人认为,男人在读书时用左半脑,在看地图时用右半脑。而女人的大脑分工不是如此分明,控制视觉能力的部分也有语言的功能,控制语言能力的部分又有视觉的功能。因此,她们往往同时用大脑的两个部分来学习,这就使得她们在某些方面比男人更具有观察力。就知觉和思维的速度而言,女的明显地超过男的。例如,女的阅读速度超过男的而且在复述阅读时优于男的。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中的女孩子比男孩子的考分要高。

有人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还有人说:“青灯黄卷月影摇,夜间读书兴头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安排。我国着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生前曾把自己的书房起名为“励耘书屋”。每天清晨,当时钟指到4点钟的时候,书桌上的灯光就准时亮了。开始了他一天的读书和写作。几十年如一日,不论阴晴寒暑和睡眠早晚,都是每天清早4点钟起床。

有些人产生一个错觉,似乎科学家要取得成功,必须天长久地连续奋斗;要想记忆好,学习棒,就要有“头悬梁”、“锥刺骨”、“铁杆磨针”、“学海无边苦作舟”等等。勤固然是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但仅靠勤奋就能保证记忆得好吗?世界上勤奋、刻苦的人并不少,成才者却寥若晨星。所以,我们还要强调记忆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做到适时地进行工作、学习的调换和注意劳逸结合。苏联卓越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以生活的规律而闻名的,他活了87岁,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地从事了60多年的研究工作,常常一天工作12小时,这和他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工作时,他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休息时,他专心在花园里消遣、听音乐、阅读小说;并保证一天睡足8小时。这大概由于他是一个生理学家,更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和科研工作关系的缘故吧!

三、定时运筹时间:高潮带来高效

定时运筹时间,是指运筹时间的严格性,养成定时记忆同一科目内容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