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宝贝取名有学问
2085200000008

第8章 姓名影响你的一生(4)

中国人的名字大概是最简明的一种人名。名字的制定和传播要以语言文字为媒体,汉语和汉字都具有简明性,中国人的命名当然也符合这一特点。汉语词汇多为单音节和双音节,中国人的名字也基本上是单名和双名,三个字以上的较为少见。所以,中国人的名字比外国人的名字要好记得多,例如:同是人名,王刚、詹姆斯·布朗、阿历克谢·康斯坦丁、诺维奇·托尔斯泰,哪个好记呢?显然是中国人的名字。之所以如此,一是名有含义,二是形式简明。

③审美性。

人名是人的特点标志,命名是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表面上看,似乎无字不可入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排斥那些含有贬义、发音含混不清、容易引起误解的字,我们在命名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汉字有音、形、义三个要素,在命名选字时要全面予以权衡。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名字,在字义上必须庄重、典雅;在字音上必须响亮、动听;在字形上必须繁简搭配得当,这样的名字才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④稳定性

一个人的名字要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必须保持稳定。如果朝令夕改,随意更名,就会引起人名的社会传播中断,影响人们对命名对象的认定,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可见,名字的稳定性是识别的需要。

名字要保持稳定性,就必须在命名时深思熟虑,切不可草率从事。名字一经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动。人名的本质在于它的区别性,它的寓意则是第二位的。如果取名时一味追踪社会思潮,迎合社会时尚,不仅使重名现象大量增加,而且在时过境迁之后,给名字的主人造成无穷的遗憾。

另外,命名时必须有一个长远观点。譬如现在的青年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一片爱心,喜欢在孩子的名中加“小”字,如小龙、小波、小健、小丽、小小等;或者喜欢取叠字名,如丹丹、亮亮、嘉嘉、南南等。这些名字叫起来亲昵、柔和,但只适用于儿童时代。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再叫这类名字就有些不伦不类了。所以,从小就要给孩子取一个长期适用的名字,而将上述小称、昵称作为小名。

总之,人名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在取名时就要格外慎重。一定要给孩子取一个新颖、独特的好名,使他们长期使用,终生受益。

⑤地域性。

人名的地域性是地域文化心理的反映。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语言心理都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必然要在人名上表现出来,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用字热点,以女名用字而言,北京喜欢用淑、荣、玉,上海喜欢用妹、娣、宝,河南喜欢用秀、珍、英,辽宁喜欢用素、凤、兰,四川喜欢用清、琼、德,福建喜欢用亚、美、水等。沿海的人喜欢以“海”、“水”入名,山区的人则喜欢以“山”、“石”入名。北方多土,人名用字往往豁达、豪放;南方多水,人名用字大多轻巧、纤美。

由于各地区民俗、方言不同,在某一地区司空见惯的名字,在另一地区就可能犯忌。例如广东沿海一带到处都有佛祖庙、妈祖庙,亲人出海时,常要在庙里焚香祷告,乞求神灵保佑。

因此,广东人常用“妈”、“娘”等字给孩子取名。这类名字如果出现在其他地区,难免引为笑谈。

人名的地域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人名是面向全社会的,人常要带着自己的名字迁徙或流动,所以在命名时要尽量避免地域性的干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在城市里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人们的地域观念趋于淡薄,人名用字的地域性也日趋淡化。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社交领域的不断扩展,人名用字的地域性将逐渐消退。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人名的基本特性,命名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性。一个成功的名字,应该易于区别、易于记忆、易于传播,这是命名的基本要求。背离了这些基本要求,忽视了人名的基本特性,就会导致命名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削弱人名的社会作用。

十、分身有术,人名就是品牌

人名是社会交际的产物,没有社会交际,便也不需要人名。在小国寡民的时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周围都是几张熟面孔,张三李四,一望便知,有了名字倒真成了累赘。后来,人的社交领域扩展了,社会活动增多了,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繁,没有个代号确实不便,于是人名便应运而生。人有了名字,就仿佛有了分身术,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可以用名字来代替人自身。俩人初次见面,在知道了对方“贵姓”之后往往要请教“大名”,以便于今后的交往。为了表示个人在信用和法律上的承诺,通常采用签字盖章的形式。随着人际交往的日益发展,人名的社交功能也越来越重要。人名的社交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分人的个体,二是进行社会传播。人有了名字,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人名一旦进入社交领域,必然要进行传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隐姓埋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不可能真正做到。诸葛亮隐居南阳,躬耕陇亩,但“卧龙”的大名仍不胫而走,引得刘、关、张三顾茅庐。在现代社会,由于传播媒体的改善和传播效率的提高,一个名字可能在一夜之间传遍全球。

名字的传播效应是建立在“实”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在命名活动中所制定的名字,或者是在社会上所传播的名字,都不是毫无意义的空洞符号,而是具有一定内涵的专名,它代表的是活生生的人。现代社会流行明星崇拜,是因为这些明星是出了名的人;他们的签名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这是名人的手迹。人名的传播效应首先取决于人名的主人,社会上有许多名人、名家、名士、名手、名演员、名导演、名歌星、名记者、名运动员、名医、名师等,他们都是因为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才声名鹊起,声名远播,才被称为名流。可见,名不能虚传,必须以“实”为基础。一位英国女士慕名求见钱钟书,钱先生幽默地说:“难道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就非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吗?”而人们确实是在吃“蛋”之后才想认识这只下蛋“母鸡”的。名和实就如同蛋与鸡,传播的是名,代表的是人。在人们心目中,人与名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相传清人秦涧泉乃秦桧后人,一日与友人同游杭州岳王庙,看到秦桧跪像,不禁百感交集,挥笔写道:“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秦桧卖国求荣,残害忠良,是千古罪人,他的丑行竟然殃及姓名,宋以后无人以“桧”为名,就是因为“秦桧”已成为奸臣小人的代称。

那么,人名是怎样在社会上传播的呢?又有哪几种传播方式呢?下面我们就简要地介绍一下。人名的传播既是交际活动,也是认识活动,它要求传播者对人名的主人有必要的认识和信念。名字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传递,并不断向外围扩散,每一传播环节都伴随着对命名对象的认识和再认识。人名的最佳传播模式是一个封闭圆:

这是最理想的传播链。命名对象经过命名阶段取得了流通的标志,这一标志经过传播和辨识,又不断丰富和强化人们对命名对象的认识,在实-名-实的反复过程中,知名度逐渐提高。这是一种成功的传播模式,我们称为回归传播。譬如**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先进事迹使他成为名人,**的名字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不断加深对他本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和再认识,从而使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此外,还有两种非回归性传播模式:一是传播中断,二是传播偏离。前者是人名本身发生了变化,导致传播障碍,例如改名。改名虽然是对名字的有机调整,但却直接干扰了对名字的辨识,有时需要花费很大气力才能接上断裂的链条。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人故意使传播中断。例如:鲁迅先生的笔名最多,据统计,一共有140多个,这是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有意采用的一种斗争手法。

传播偏离是命名对象发生了变化,导致辨识失误。人们是站在传播链条的另一端,未必知道名字的主人所发生的变化,从而发生传播误差,犹如名牌商品质量下降而仍然畅销一样。也有相反的情况,名字的主人并未发生变化,而是某一传播者有意歪曲,从而导致传播误差,例如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推翻帝制,为清朝统治者所嫉恨,恶意中伤,并将他的名字写成“孙汶”,使很多人都误认为他是绿眼睛红头发的海盗。

人名的载体是语言文字,人名的传播也主要靠呼叫和书写。在现代社会,名片的使用非常广泛,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际媒介物。名片起源于我国,西汉时的“谒”就是名片的前身,谒是写有姓名、官职、籍贯的竹木片,用来通名拜访。东汉时称为“刺”,后来又有名、门状、牒件、手本、名帖等别称,材料也由竹木片变成了纸。名片是人的“代言人”,将名片撒向社会,犹如孙悟空吹出的一撮毫毛,可以变出无数化身。名片可以代替自我介绍时的口说笔写,省时省力而且效率高。另外,有关个人的一些情况,例如种种头衔,自己说出来有失谦恭,而借助名片传达则堂而皇之。于是,名片上若不列上主人的职务、官衔,似乎就不大体面,这一心理发展到极致,就使得名片上的虚夸风越来越盛,给一些犯罪分子行骗开了方便之门。所以,名片应保持客观介绍的功能,杜绝虚夸的风气。不知大家注意没有,不管古今中外名片的形式如何变化,赫然居中的都是名片主人的名字。显然,名字始终是社会交际中要传递给对方的主要信息。

在人际交往中,人名不仅有区别个体的作用,还有区别人际关系亲疏的作用。无论古今,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都不能直呼其名,而要代之以其他称谓。为此,古人发明了字、号。

现代人没有字、号,称呼时要用姓加职务或头衔的形式,如王老师、张主任、李经理、赵厂长等。但是,在称呼对方名字时,古今却有不同的含义。古人在任何场合,无论关系远近,都不能直呼对方的名字,直呼其名是最大的失礼。《战国策·魏策》记载了下面一则小故事: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之乎?愿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也。”

这位宋国人,在外面学了三年,回家后却呼他母亲的名字。他母亲自然大为不满,说:“你学了三年,回来就叫我的名字,是何道理?”她儿子振振有词地解释说:“尧、舜最贤,天地最大,他们的名字能叫,那么,你的名字也能叫。”他母亲更生气了,说:“你对于所学的东西,如果想全都实行的话,希望你能有办法改变现在的无礼;如果不打算全都实行,也希望你能先在别的方面无礼,而把叫我的名字放到最后。”在封建礼制社会,平辈人之间称名已被视为无礼,呼叫长辈的名字就更是大逆不道了。难怪这位母亲如此生气,指责儿子白学了三年,连起码的礼法都不懂。

现在则不然,呼叫对方的名字不但不是无礼,反而表示一种亲密关系。同辈人之间可以以名相称,两代人之间也可以以名相称,只是晚辈称长辈、下级称上级时,要在名字后面加上称谓,例如“××先生”、“××同志”等,这种称呼在亲切中包含着尊重。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以名来表示两个人关系亲近,心理距离小。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有意利用称呼来调整人际关系;也可以从别人对自己的称呼中,体会到对方对自己的态度。

相反,如果不想发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只想保持泛泛之交,那就必须使用比较客套的称呼,而不能以名相称。客套的称呼虽然表面上表示尊重,但实际上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如果彼此之间指名道姓,那就意味着双方在心理上处于敌对状态,关系便更恶化了一层。因为姓是代表宗族的符号,如同不可亵渎的图腾,在尊祖敬宗的中国人看来,指名道姓是极大的不敬。

人名的社交功能体现在它的传播过程当中,传播过程越顺利,传播范围越广大,人名的社交功能就发挥得越充分。一个成功的名字,有助于人们的记忆,也有利于社会的传播,所以,在取名时一定要了解命名的基本规律,掌握命名的各种技巧,切不可等闲视之。另外,人名的社交功能还体现在它的使用上,使用得好,可以为人际交往开辟通路;使用得不好,就会为人际交往设置障碍。人名代表着一个人,代表人格,代表尊严,人名的社交功能使人名成为人格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十一、名实相副,人名就是人的标志

人的名字要伴随人的一生,始终和人荣辱与共,人可以改变或抛弃它,而它却永远不会背弃自己的主人。在社会交往当中,人名既代表着人的实体,也代表着人的尊严,所以,人对自己的名字便格外珍视。德国的剧作家席勒有一句名言:“我的名字将随我而结束。”实际上并非如此,他在1805年去世之后,他的大名仍同他的不朽名作《阴谋与爱情》一起广为流传。人名是人格的冠冕,人在人生失意的时候,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愿告诉别人,唐代诗人卢纶在一首诗中写道:“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当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叶落归根的时候,却因自己的地位卑贱而感到羞愧,他想把自己的姓名深深地掩藏起来,这是多大的悲哀呵!

我们在前面已经谈过,人名具有专指性,当我们一提到某个人的名字,立刻就会联想到这个人的外貌、性情、气质、经历和事迹。正如唐代诗人李益的一联名句:“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突然碰到阔别多年的友人,竟茫然不识,自报了姓氏之后印象仍很模糊;只有一提到名字时,友人昔日的音容笑貌才在脑海里凸现出来,宛如昨日。可见,人名与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红楼梦》第30回描写了龄官对贾蔷的一片痴情,她为了寄托对贾蔷的思恋,用金簪在地上画他的名字,“画完一个又画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竟使在一旁偷看的宝玉感慨系之。

人名即人,言其名可以想见其为人。譬如一提到“周恩来”,脑海中出现的并不是这三个字,而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一提到“**”,就会联想到那位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同样,一提到“秦桧”,就会想到南宋的那个奸臣卖国贼,“人从宋后少名桧”,人坏竟然可以殃及名字。相反,一个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他的名字则会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海湾战争结束后,驻海湾美军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据报载,他的名字被广泛传颂,许多美国人用他的名字为婴儿起名。

人名是人的标志,二者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成功的名字不仅可以激励自己奋斗进取,而且可以在社会交际中处于优势;相反,一个失败的名字则有损自己的社会形象,为社会交往的开展设置障碍。人名不可能完全决定人的一生,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和远大的前程,那就从命名开始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