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事不能“太本分”
2085500000031

第31章 做事有分寸(1)

《韩非子》中有一句话:“顾小利则大利之残”。在实际生活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得不偿失的事,并不鲜见。这是因为人是有贪心的动物,哪怕是对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利益也割舍不下,正是因为对那点蝇头小利的执着,而导致失去了更大的利益。

1、调剂快与缓的分寸

俗话说:“早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先入为主,先下手者,一般来说都比后下手者得到的便宜大;在干工作时,凡事行动迅速,早下手,早做准备,也往往占据主动地位。这是因为,先下手者掌握信息快捷,脑子反映灵敏,行动果断;早做准备者,成竹在胸,运筹帷幄。

迅速与缓慢一般往往依据个人性格而定,急性子的人办事情较多迅速,不会拖延,慢性子的人则无论干什么事都是不紧不慢的。但生活中恰恰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往往使得该速决的而拖延了,该拖延的而速决了。应该说,世上没有比这再糟糕的事情了。

那么,如何掌握好速与缓的分寸呢?

(1)该速战速决的,必办不可的要快刀斩乱麻,迅速办妥,该拒绝的,不可行的千万别迟疑,尽早回绝。

诸如上司拿着一份打有“紧急”字样的文件,吩咐你办,你若不知好歹,不放在心上,三拖两拖,或者虽尽心尽意,但办理不够果断、快捷,误过了要求的时限,今后,谁还会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你办?一来二去,你在单位里便会渐渐地成了聋子的耳朵——配搭了。至于那些不应该办的,该拒绝的,你也千万别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其实,拒绝是你的权利,也是你负责任的表现。比如领导分配一项任务,你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可万万不该的是,你因为不好意思拒绝,或是怀着“拖一拖,拖黄了”的心理,而应承下来,那你就犯了一个大忌,到头来不但要受到责罚,而且还会在领导那里失去最起码的信任。

(2)该拖一拖缓一缓的事情,切不可操之过急,凡事要掌握一个火候,犹如做饭,火大了,饭做糊了;火小了,饭夹生了。

干工作也一样,比如对于一些领导没要求立马办好的事情,你大可不必急于求成。须知马不停蹄之时,该错过了多少美景?更何况,领导没要求你速办,必有其原因,你若火燎屁股似的办完,大多不合领导心意,比如单位领导交待你写一篇讲话稿,以备在下次职代会上用。这样,你先要揣摸好领导思路,再进行一些必要的调研,多听一听老同志的意见,然后再精雕细琢,有条有理地写好,甚至写完之后,也不要马上拿给领导,这是因为如果你在领导交待你之后,没用几天就拿出了稿子,他肯定会认为你是应付他的,没有认真去搞,疏不知你为这稿子竟闹得两宿没睡好觉!领导一经有了这种想法,非把你的稿子批判得体无完肤不可!而你若不慌不忙,专等到开会的前一天再把稿子拿出来,他一定会认为你是认真的,是诚恳的,这稿子也一定是高质量的,到那时怎么还会给你的稿子挑毛病呢?更何况,他就是想挑毛病,哪里有容得他挑的时间!于是,他只好心满意足地表扬你:“好,小伙子,很用功嘛!”

由此可以看出,做事不可太呆板,要灵活,该速战速决的要速战速成决,该拖延的要拖延,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2、感悟大与小的分寸

从前,晋国想攻打小国虢,而进攻虢必须经过虞国。因此,晋王乃赠给虞国国王很多宝物与骏马,要求虞王让晋国军队通过虞国,而能顺利攻打虢国。虞国有一位大臣极力反对借路给晋国。他说:“我国与虢国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灭亡的同时也将是我国灭亡之日。请陛下绝对不要接受晋国的礼物。”

但是受到耀眼的宝石和美丽的骏马所蒙蔽的国王却不听大臣的忠告,而借道给晋国。结果正如同大臣所猜测的,晋军在灭了虢之后,回程便攻破虞国,宝石和骏马当然又物归原主了。

由于虞国国王受到眼前利益的诱惑而不顾无穷的后患,终至亡国。也许有人会取笑虞王的愚蠢,其实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发生的。

有“水塔王”之称的台湾良机实业公司总经理张广博,幼年时家境贫寒,在小时候经常要帮人割草、放牛,或去卖冰棒,以补贴家用,在那一段辛苦的日子里,使他领悟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中令他毕生难忘的,就是有关卖冰棒给他的启示。

念小学时,每逢夏天放学后,张广博就背一个装满四十支冰棒的木箱,沿街叫卖。

有一天,才卖出三支,突然间的阵雨使气温下降。因为温度降低,不但冰棒卖不出去,而且由于木箱内相对温度提高,里面剩下的三十七支冰棒开始慢慢溶化。

眼看箱里的三十七支冰棒逐渐溶掉,他着急了,因此不时打开箱查看溶化的程度。不料,因为多次打开木箱,外边热空气跑入,更加速了冰棒的溶化。

这下子把他急坏了,心想“反正就要溶掉,不吃白不吃。”于是一口气吃掉了所剩下的三十七支冰棒。

原本就有点感冒的张广博,吃下三十七支冰棒之后,病情急剧加重。他迷迷糊糊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后,才逐渐康复。

由于舍不得冰棒白白溶掉,才一口气吃掉它,没想到引来一场大病,结果非但不能出去挣钱,反而花掉一大笔的医药费。

这次惨痛的教训,使张广博深深体会到,一件事在面临抉择之际,有时要锲而不舍,咬住不放;有时却必须当机立断,忍痛割爱,这样才不致于因小而失大。

不管是在一个群体或单位中,千万要避免占便宜心理,要知道,有些便宜是万万占不得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天下掉馅饼的事只是一个童话,占了此等便宜是要付出代价的,你当然应该权衡一下占取便宜和付出代价之间的利弊得失。看看生活中有许多官员因贪污受贿而丢掉乌沙帽和丢掉自由和性命的事例足以警策人心。

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英美联军给养司令部墙壁上张贴的一首摇篮曲:为要得到一根钉子,竟失去了一匹马,为得到一匹马,竟失去了一位骑手,为得到一位骑手,竟失去了一次战斗,为了在一次战斗中取胜,竟失去了国土,而全部都是为了得到一根马蹄钉。这个摇篮曲所揭示的道理很明确,但古今中外,在这个问题上吃亏的,还是大有人在。所以,真正悟透了大与小的分寸,对我们做人和立事还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实生活中,你要学会用你智慧的双眼,正确识别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然后做出明智的选择。

3、体味干与看的分寸

实实在在地做事,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把握好每一天,乍看起来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但是如果一味傻用,一定会把诸如工作、事业、友情引向死胡同。这种人在向前奋进的人生旅途中,不能观察对手们的动静和脸色,常常会陷入“瞎子赛跑”的境地。只要在前方有了一个目标,他们就拼命低头猛干,而对竞争对手的所言所行毫不在意,只是自顾自地往前冲刺,却没有看见由于自己的愚直和鲁莽,把灰尘和泥泞都溅到了别人的身上,既使发现,他们也不以为意,因为他们是“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一个光知干,而不知看的人,往往是一个不识眉眼、不懂分寸的愚憨之徒,多半不会受到周围人的欢迎。这种人如果担任单位主要职务,很可能会将最脆弱而无防备的一面,暴露给一些想讨好他上级主管的下属,给他们制造许多越级打小报告的机会,同时将自己的把柄落在那些正“看”着他的竞争对象的手中。举例来说,一位自卑感很重的人,自以为未受到高等教育,不懂人情世故,于是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孤僻偏激,从而疑神疑鬼,进而怀恨别人。此时,他可能会先把这位愚直的只会干工作的人列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认为所有的不对劲都是因他而起,决定找个机会好好地施加报复。这样一来,光知道干的人岂不枉受了比别人更多的攻击?

单凭“诚实和正直”干工作的人,绝不会发现一般人都具有的自我优越感,而高估了自己的“形象”。这里说的形象不是纯指客观上的,而是带有些许主观性的执着。

例如,有人以为自己很能干,干得也很出色,就坦率而愚直地评估别人,即使评估得不偏颇,也会伤害当事人的自尊。无论是上司、同事或部属,都不愿意将真实的自己完全暴霹在别人面前:因为,任何人都有一种信念,认为自己身上存在着某种比他人优越之处。在单位里很能干,工作的业务主管人可能有如下的自我认定:我待人亲切又体贴;我的薪资所得虽然不多,但这并不代表我的能力不好;在所属的部门,担任重要的职务,贡献良多,使单位的业务蒸蒸日上,收到许多订单,这都是我个人的魅力所致,我的部属也因此受惠,而能保住这份工作和职位。

但是,在部属眼里,他的形象可能就不是这样子,在他们的心里可能会这么想——我的主管好像还不知道,单位里有一面照妖镜,任何事物在这镜子前一晃,就原形毕露,以这位主管来说,在找到10亿美元的市场前,他不是被逼得一连三次改变销售计划吗?还有,由于他的贪杯酗酒和无礼的行为,不知道失去了多少机会,否则,收到的订单也不止目前这个数字……瞧瞧,这就是一味埋头傻干者的好处!

每个人都有自我形象,且在心中以最高的诚意供奉着这个形象,不容别人加以毁损,更不欢迎那些心直口快的人,任意将实情点破,作毫不留情的批判。

在此奉劝那些只会干工作的人,还要对这个问题多费一点心思去做更深入的理解。

绝少数上司会主动征询部属对他的看法如何,或提及这类有关的敏感话题,大多数人想必都无条件地赞同马克·吐温说过的这句话:“我欢迎批评,但也必须投我所好。”

如果你看到国王光着身子,很想提出直谏的:“陛下的身上其实没有穿东西”。但又退一步想,看就看了吧,何必说出去呢。还是谨言慎行为好,因为国王不但不会坦率接受你的这个忠谏,反而认为你对他不忠。

假定,有一天你和上司一起喝酒,上司突然问你:“你给我说实话,在你的心目中,你看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时即使你的心中对他怎么不满你也一定会回答说:“你很了不起,先生。”

上司也许还会执拗地说:“你尽管告诉我,你所看到的,不必担心什么!我想听你说真话。”

因此说,在有些时候能干的还不如能看的呢。因为能看的人大多比能干的人人缘儿好得多,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我们并不是否定那些只会干工作的人,而是奉劝这些人也要多长些眼神,以防遭到暗算!至于那些只看不干的人,则应多向干工作的人学学,只有达到干与看的有机结合,才会掌握好做人和做事的分寸。

4、摆正说与做的分寸

人们常说:“会说的不如会做。说出来的决心比不上做出来的行动。讲出来的承诺比不上做出来的事实。细细琢磨一下,这些话中蕴含不少深层的大哲学和大机理。

只会做不会说,等于漂亮的茶壶少了个壶嘴。而只会说不会做也是不行的,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些人喜欢说大话、说绝话。尤其是那些雄心勃勃的大男人们。他们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卓越,总是以表决心的方式,对亲人、对朋友、对女友,甚至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夸夸其谈,自我炫耀,不可一世。

其实,他们不明白:唱得好的,不如说得好的;说得好的,不如做得好的——你在信口开河时,往往会把你的最初意图暴露给对手。或者说,你本身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由于你事先泄露了秘密,而遭到别人的暗中破坏,使你半途而废。到后来,只落个说说而已,做是不可能的了。更有那么些人,干脆是说过了也就忘了,跟本不把说过的话放在心上,不去实现承诺。最终这种光说不做的人不光会被人视为爱吹牛、说大话,而且还会留下一个言而无信的臭名声,对于这种“没把式”的自吹自擂者,谁还愿意与其深交呢?

行动是人生的镜子。在人生的奋进中,要时时以行动证己,而不要用语言欺人。再美的语言,也筑不起事业的大厦。

“人无信不立”,你对人说了什么,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兑现诺言;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会给他人增添无谓的麻烦,也将使自己名誉受损。一位贤人说:“对别人委托的事情既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又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这位先贤告诫人们,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信赖的。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应把信用、信义看得非常重要。孔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还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是强调一个“信”字。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因此,中国人历来把守信做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自古以来,讲信用的人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颂,不讲信用的人则受到人们的斥责和唾骂。李白曾在他的《长歌行》中写道:“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所谓“抱柱信”是说一个叫尾生的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还没有来,河水就涨了。尾生为不失信用,还是不走,女子还没有来,宁可抱住桥柱,被水淹死。尾生的行为是过于迂腐拘泥,但他表现出的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精神却是历来受人称颂的。“小信成则大信立”,治国也好,理家也好,干工作做生意也好,都需要讲信用,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是最靠得住的人。

也有的人认为,不管做什么事,完全没有必要说出来。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也就行了。这样,就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一个心眼认为,事实胜于雄辩。

当你做成了一件事情以后,用不着你去说什么,事实自然会为你说话的。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固然好,但又往往事与愿违,假若别人对你所做的工作成就,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这岂不成了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所以说,当你干成了一件事后,千万别默不作声,你就说说又何妨?但是你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说话的分寸。假如你干了十分的成绩,你只说五分,你那一半儿累肯定是白受了,一般人是不理会你的谦虚的;相反,干了五分的活儿,你却说成十分,那你就夸大其辞了,有时同事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肯定不舒服,说不定会瞅个机会到领导那儿数落你一通,这样你的工作非但未赢得别人的好感,还落了个人品不佳的名声,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了。所以,在单位介绍自己工作成绩的时候,最好要本着诚实、中恳的原则,不褒不贬,恰到好处,有功说功,有过说过。

还有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本身并不显赫的人,为什么会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一步一步地攀上权力的高峰呢?

那些本来资金并不雄厚的人,为什么会在市场中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连翻几番,成为人们羡慕的大老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