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一用就灵刮痧拔罐祛百病
2086000000003

第3章 刮痧 拔罐——最天然的国医自疗法(3)

罐象紫黑而暗或者发紫且有斑块,说明有瘀血或者是寒证,如瘀血性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受了风寒也会是这样的罐象。

罐象如果是散布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证。

罐象颜色为淡紫,一般提示是虚证,如果伴有斑块,提示虚证伴有血瘀。如果在肾俞穴处呈现这种罐象提示肾虚。

罐印颜色鲜红,一般为热证,提示体内脏腑有积热。

罐象如果在大面积走罐后集中在某穴及其附近,则提示与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出现异常或存在病变。

拔罐疗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留罐、起罐与疗程的把握要适度

留罐:吸拔时间的长短,是拔罐疗法临床应用应该注意的重要事项。

根据病情的需要和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疼痛的病症,吸拔的时间可以长一些;麻痹的病症,吸拔的时间可以短一些。如果遇到患者疼痛感强烈时,就可以提早起罐;如果患者感觉舒适,罐的吸力也不是很大,而局部的肌肉又较多,时间就可以延长一些。

体格消瘦虚弱者,罐子吸拔的力应小,时间要短,拔罐的数量要少;体格健壮肌肉丰满者,罐子吸拔的力要大,拔罐的数量要多,吸拔的时间要长。

患者比较敏感,耐受能力比较差,吸拔的时间要短;患者反应正常,耐受能力比较强,吸拔的时间可以长一些。新接受拔罐疗法的患者,即首次接受拔罐疗法的患者,吸拔的时间要短一 些,经常接受拔罐疗法的老患者,吸拔的时间可长一些。

根据拔罐的形式和罐具决定:闪罐、走罐、留罐的治疗时间以局部或罐下皮肤出现潮红或花红豆点的丹痧、痧块、痧斑、瘀斑等为度。如果采用兴奋手法,所用小罐的数要少,使用大罐的数要多,吸拔的时间要短,10.15分钟即可;如果采取抑制手法,用小罐的数要多些,大罐的数要少些,吸拔的时间要长,15.30分钟即可。

起罐方法:指拔罐疗法过程中最后一步操作方法。根据使用罐具、排气方法不同,一般分为手工起罐法和自动起罐法两种。

手工起罐法:此法为临床所常用。常规手法是用一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另一手以食、中指按住倾斜对方罐口处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让空气进入罐内,吸力就会消失,罐具就会自动脱落。切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以免损伤皮肤。

自动起罐法:起罐时,先卸掉气嘴上的螺丝帽,再抽气门芯使空气从气嘴进入罐内,则罐具自动脱落。

起罐时间:起罐时间要根据病情的需要而 定。如果遇到患者疼痛感强烈,就可以提早起罐;如果患者感觉舒适,时间可以长些,按要求时间起罐。

起罐顺序:在起多个罐具时,要按拔罐先后顺序而定。原则是先拔先起,后拔后起。还要注意上下顺序,如在背部拔多个罐时,应按先上后下的顺序起罐,这样起罐,可防止发生头晕脑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起罐后的局部处理:起罐后,用消毒纱布(或干棉球)轻轻拭去罐斑处的小水珠、润滑剂、血迹等。

起罐后,若拔罐部位有痒感,嘱患者切不可搔抓,以免感染。罐斑处的紫红色,可于几天内消失,不必顾虑。

起罐后,应嘱患者适当休息一下,缓解疲乏感觉,忌当风口,以防外邪侵袭。

拔罐疗程:若急性病(感冒、发热等)每天1次;若病重、疼痛每天2.3次(拔罐部位要改变)。慢性病每天1次;特殊手法致瘀斑、痧块等应待瘀血瘀痕退后再拔,一般2.5天1次;亦可交替选穴,每日1次;一般治疗7.10天为1个疗程,间隔3.5天,再行第二疗程。急性病治疗2.3次, 慢性病治疗2.3个疗程,无明显效果,应改用其他疗法。如果手法得当,选穴准确均会收到满意效果。

一般操作方法的注意事项

做好拔罐前的准备:

1.做好器材准备。如用火罐疗法,就选择口径大小不等足够用的火罐个数,备好酒精和棉球,备好火柴或酒精灯、油灯、蜡烛,长镊子2把,肥皂,毛巾,面盆。如用竹罐疗法,就选择口径大小不等的竹罐数十个,中药、不锈钢锅、电炉或火炉、毛巾、大镊子。如用药罐法,就用青霉素瓶切去瓶底,或用大小不等的盐水瓶截掉下部2/3,将余下的瓶底磨平,或在玻璃制品厂特制,瓶口橡皮塞保留备用,准备好足够需用的药液。

2.施术者洗干净手,做好技术操作准备。

3.给患者解释清楚,选择合适的体位。

4.保持环境舒适。拔罐时,须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选好体位、穴位和罐具:根据患者病情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选择好拔罐治疗的体位、施术穴位、部位,以及罐具等。

选准应拔部位:一般取穴以肌肉丰满、皮下 组织丰富、毛发稀少、局部皮肤紧张的部位,如背部、腹部和四肢为多,根据病情选定主穴与配穴,一般以2.3个为佳。

选择好体位:一般原则是,患者体位既要舒适,又要便于拔罐操作。暴露穴位,消毒,如有毛发需剃去。

选择合适的罐具: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来选择罐具型号和口径大小、罐具多少。

每次需用罐具数目和口径大小,要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患部面积大小、年龄以及皮肤的弹性等情况而定。体弱的老年人及7岁以下儿童,宜用较小口径的罐具。

如拔罐部位在背、腰、腹、胸部,可用大号罐子;如所拔部位在肩、臀、大腿部,可用大号或中号罐子;如所拔部位在小腿、上肢可用中号或小号罐子;如所拔部位在手、足或阿是穴,则应用小号罐子。吸拔部位平坦、肌肉丰满、皮下脂肪较厚可用大罐;部位窄小、肌肉较薄、皮下脂肪少可用小罐。

各种拔罐方式的特殊注意事项:火罐法:火罐点燃的火,主要是要求能排尽罐内空气,以达到最大吸力,为此,待燃烧火苗(火焰)行将熄 灭时扣罐为佳。忌火旺扣罐(特殊用法除外),否则容易灼伤皮肤。

如在点火过程中发现罐口过热,应当换罐,或用消毒湿毛巾降低罐口温度,以防烫伤。

煮罐法:煮竹罐时间长短要适宜。煮罐时间过长,则易脱落;过短则吸拔力不足,不易吸住。一般以3.5分钟为宜。

煮罐后必须甩净罐内的热药液或热水,以免烫伤皮肤,并立即用干毛巾捂住罐口,保持罐内的温度,使其有一定的吸拔力。有知觉障碍者不宜用竹制煮罐。

其他拔罐法注意事项:

1.在走罐的时候,不能在骨突起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更不能在走罐过程中使火罐漏气。

2.抽气罐可能会造成过大的负压,出现水疱。若无真空压力表观测数值,要注意控制负压,避免罐内外压差过大。

3.挤压罐有时维持的时间过短,应该随时对其进行检查,一旦发生罐具脱落的现象,应该及时重拔。

4.其他针刺或刺络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法,消毒后必须用碘酒、酒精完全挥发后才能拔 罐,宜选用玻璃罐具,以便随时观察局部变化情况;针刺时要防止因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现象,以防撞压,出现意外。

5.特殊部位或穴位,拔罐不便时可使用点压、揉按手法,如风池、身柱、太阳、合谷、列缺等穴。

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1.掌握拔罐吸力。吸拔力的大小与扣罐时机及速度、罐具的大小、罐内温度等因素有关,用火力或水煮、水蒸气排气拔罐时,若罐内温度高,扣罐速度快、罐具深而大,则吸拔力大,反之则小。

2.防止罐具脱落。拔罐时,患者不要随便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需要罐具数目多时,距离不宜排得太近,否则因罐间互相挤压会致罐具脱落。

3.拔罐时间长短要适宜。如病情重、病灶深,以及疼痛性疾病,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病,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可略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背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则相应缩短。体质强壮,青年人,拔 罐时间可适当延长;体质虚弱,老年人或7岁以下儿童则相应缩短。

4.注意起罐手法。起罐时手法宜轻缓,以一手指抵住罐口边的皮肤,按压一下,使空气透入,罐子便会自行脱落,不可硬拉强扳或旋转。

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1.注意患者的反应。在拔罐时,随时询问患者的感觉,如患者有发热、发紧、发酸、凉气外出、温暖、舒适、思眠入睡等,都属于正常得气现象。如出现疼痛较明显,或灼热难受时,应立即起罐,变换部位再行拔罐,或减小吸拔力,或改用口径较小的罐具多拔几次。拔罐后无感觉为吸拔力不足,应重拔。

2.晕罐及其处理。患者有晕罐征兆,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细数等症状时,应及时取下罐具,并令患者取头低脚高体位平卧。症状较轻者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症状重者(如血压下降过低,呼吸困难等)可用如下两方。

一方为卧龙丹——西牛黄、金箔各1.2克,冰片、荆芥、羊踟蹰各6克,麝香1.5克,朱砂(水飞)1.8克,猪牙皂角4.5克,灯心炭7.5克。

另一方通关散(无荆芥)——北细辛1.5克,白火硝、明月石各3克,蟾酥4.5克共研细末,再入适量冰片、麝香同研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将上药适量吹入鼻中,取嚏数次后,一般可恢复;也可针刺人中、少商、合谷等穴;或重灸关元、气海、百会等穴。

3.注意特殊患者。初次治疗、过度紧张、年老体弱的患者,尤应注意发生意外反应,以便及时处理。对这类患者宜选用小号罐具,拔的罐数要少,并尽量采用卧位。

拔罐术后处理:

1.水疱的处理。烫伤、吸拔过久、皮肤过敏,比较容易出现水疱。一旦发生水疱,要防止擦破,可涂适量甲紫,也可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放出疱液,或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水疱内液体,然后敷利凡诺纱布,再用消毒干敷料覆盖、固定。但此处不宜再拔罐,待完全愈合后,方可拔罐。因治疗需要所产生的水疱则应注意保护,由其自然吸收,因其渗出液的自然吸收过程对于增强免疫功能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2.罐具的保管。罐具用后要认真清洗,采用适当的方法消毒。罐具要妥为保管,竹罐不宜放在火烤和日晒的地方,也不宜浸泡在水中;如果是陶瓷罐、玻璃罐等,切忌相互碰撞,以免造成毛口。

拔罐疗法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拔罐疗法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均可使用。

家庭常见疾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泄泻、腹痛、习惯性便秘等。

骨、关节常见疾病:落枕、颈椎病、肩周病、肩背冷痛、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屏气、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痛等。

五官常见疾病:结膜炎、鼻炎、牙痛、咽喉肿痛、过敏性鼻炎、耳聋、耳鸣等。

女性常见疾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病、产后缺乳、子宫及附件炎、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征。

小儿常见疾病:百日咳、哮喘、消化不良、遗尿、小儿疳积等。

皮肤常见疾病:皮肤瘙痒、荨麻疹、痤疮等。

禁忌证

拔罐疗法简单易学,但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1.皮肤局部破溃或高度过敏,以及患皮肤传染病的患者不宜拔罐。抽搐、痉挛、醉酒等不宜拔罐。

2.形体消瘦,皮肤失去了弹性而松弛者,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拔罐。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忌用拔罐疗法。

3.有重度水肿,病情严重,心衰、呼衰、肾衰者不宜拔罐。

4.妊娠期妇女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拔罐。

5.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白血病等患者,不宜使用拔罐法。

6.在体表大血管处、静脉曲张、癌肿、外伤者不宜拔罐。

拔罐注意事项

1.施术前,患者取舒适的体位,充分暴露局部体位。

2.选择合适罐具,操作时,不能烫伤皮肤,棉球蘸酒精不可太多,一旦滴落到皮肤上则发生 烫伤。若出现烫伤,小水泡可自行吸收,若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针挑破水泡,涂上龙胆紫。

3.在拔罐过程中,动作要稳、快、轻、准,掌握好火候,罐具适中,使罐拔得紧而又不过,当罐数目较多时,注意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

4.留罐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罐内的变化情况。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肢凉、周身冷汗、脉细弱,应立即取罐让患者平卧,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

5.取罐时应一手握罐体,使其倾斜,另一手食指按压罐口边上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罐体即可脱落,切忌生拉硬拽。

拔罐疗法的4种治疗原则

根据病痛部位和拔罐施术体位选择拔罐方法与罐具:一般来说,病痛只局限在一处,可以只用单罐来吸拔,例如偏头痛,就用单罐只吸拔痛侧太阳穴处;如果病变为大片,则宜选用多罐丛拔,例如腰背部风湿,就在背部和腰部用数十个罐子,罐子间距3~4厘米,进行吸拔。

根据施术者的经验与患者的承受能力选择疗法:施用拔罐疗法,每个施术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和不同程度的熟练操作技巧。一般来说,各种拔罐方法的原理大致相同,施术者用哪种方法熟练、有把握,就可使用哪种方法。选择拔罐方式,两者应考虑周全,否则会影响疗效。

罐法多样,取用灵活:虽然罐具简单,但通过不同的操作方法及配合疗法等,可有多种罐法,而不同的拔罐方法则具有不同的作用,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疗果。

根据中医治则选择罐法:根据疾病的症候表现,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确定中医治则,按照不同治则,选择适当的罐法。

以下是不同治则适合使用的罐法。

1.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可用闪罐法、水罐法、单罐法、留罐法、灸罐法、神灯罐法、频谱罐法、刮痧罐法等。

2.清热降火、解毒泄浊:可用留罐法、单罐法、药罐法、提罐法、水罐法、刮痧罐法等。

3.强壮身体、平衡阴阳:可用留罐法、按摩罐法、灸罐法、刮痧罐法、摇罐法、走罐法、神灯罐法、频谱罐法、磁罐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