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2086400000009

第9章 秋三月,此谓容平(1)

立秋益肺生津,养收顺天地秋气

【黄帝内经立秋养生经】

每年公历的8月7—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

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农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但盛夏余热未消,很多地区处于炎热之中。

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同时,中医认为,立秋到秋分之间,属于“入地户”,气化由阳入阴,天气渐凉,热渐退,昼渐短、夜渐长,气温由热转凉,大地逐渐转为收藏。所以,从立秋起,要开始养阳。

在饮食调养上,益肺气滋肾阴、养肝血润肠燥是秋天饮食之要。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燕窝、芝麻、鳖肉、藕、菠菜、梨、银耳、甘蔗、乌鸡、猪肺等。要吃些温食,少辛增酸。

因为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特别是食用大米或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功能。

而辛味入肺,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

【立秋节气的气候变化】

禾谷成熟时天气渐凉: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时值公历8月7日前后。中国民间有谚语“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此时暑天的闷热天气已经没有了,人身上也不再有黏热的感觉。“秋老虎”肆虐: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纬度、海拔高度不同,实际上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从其气候特点来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9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立秋节气的人体反应】

呼吸道抵抗力下降:气温下降及空气干燥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细小支气管的阻力增加,黏膜纤毛运动减少,使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发病数增多。

情绪低落:秋应于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产生悲秋的情绪。

易出现干燥症:秋季气候干燥,燥邪伤津,津液受损,人易有肺燥、鼻干、毛发皮肤干枯、便秘等干燥症的表现。

【立秋节气的养生原则】

避免伤肺气:秋天养生以养阴为主。农历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要鸡鸣即起,使情绪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的影响。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了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注意养护肺脏:深呼吸可清肺,可常做腹式呼吸法:伸开双臂,尽量扩张胸部,然后用腹部带动来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增加肺容量。或者用缩唇呼吸法,快速吸满一口气,呼气时像吹口哨一样慢慢“吹”出,目的是让空气在肺里停留的时间长一些,让肺部气体交换更充分。支气管炎患者可常做。

内心应平和宁静:这一节气在精神调养上,要注意内心应平和宁静,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

【多吃生津润燥食物】

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在秋季养生中,《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饮食不要过于生冷:此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适当多吃生津润燥食物: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

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也有养生家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枸杞子、百合、糯米、大米、蜂蜜、枇杷、乳制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推荐立秋养生菜

木瓜花生排骨汤:取鲜木瓜1/2个(约250克),鲜猪排骨250克,花生仁50克,姜1片,盐适量。

将鲜木瓜洗净去皮除核,切成粗块备用;花生仁用清水洗净杂质;鲜猪排骨用清水洗净血污,砍成粗块,并用盐稍拌匀。将上述汤料同放进汤煲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后用小火煲煮,煮至花生仁熟透变软即可。此汤具有清暑解热的功效。

桑椹葡萄粥:取桑椹、白糖各30克,葡萄干10克,薏苡仁20克,大米50克。将桑椹、薏苡仁洗净,薏苡仁用凉水浸泡数小时。淘洗净大米,置沙锅中,加桑椹、薏苡仁及浸泡水,加葡萄干,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煨粥,粥成时加入白糖拌匀。每日1剂,早晚各1次。此粥具有滋阴补肾、健脾利湿、丰肌泽肤的功效。

【多食用补气养阴的药膳】

立秋注意滋阴润肺,保津为重,要多喝白开水,多食用补气养阴之品,如西洋参、麦冬、玉竹、百合、生地、沙参等。不宜过度食用阳热辛燥的药物,如鹿茸、肉桂、附子。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分。温燥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治疗宜辛凉甘润,常用中药为桑叶、杏仁、沙参、玉竹、麦冬、花粉、贝母、淡豆豉等。凉燥的主要症状有干咳痰少、咽干唇燥、鼻塞、无汗、怕冷、头痛、不发热或轻微发热等,治疗宜化痰润燥,常用中药则为紫苏、杏仁、半夏、陈皮。

黄芪红茶:把黄芪15克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约15分钟;再放入红茶3克一起煮约5分钟,即可饮用。黄芪红茶具有调和脾胃、润肺生津、祛痰的功效,对脾胃虚弱,退肿排毒有很好的疗效。

黄芪味甘性平,有补气生阳之功效,主治脾胃虚弱、自汗盗汗、充气不足、退肿排毒等;有效补气健胃,可改善身体虚弱症状,对中枢神经、心血管有利。

润肺雪梨膏:雪梨性味清凉甘甜,归肺、胃经,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将雪梨500克去皮、核,加百合250克,拌匀,隔水炖至膏状,放凉后加入蜂蜜250克即可。每次取2—3.匙,冲服。常服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有显着疗效,常觉口干舌燥者亦宜。由于梨能生津清热、润肺化痰,所以历代医家常用于治疗秋燥、阴虚咳嗽和伤津劫液之症。但脾虚便溏及寒嗽者忌食。

【按摩阳陵泉利胆舒筋】

阳陵泉(见本书第19页),足少阳胆经穴。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它有舒筋脉、清胆热、驱腿膝风邪、疏经络湿滞之功,是治疗下肢筋病要穴。有些人常有抽筋的毛病,指肌肉突然、不自主地强直收缩,造成僵硬疼痛,往往让人难以忍受。有抽筋发生时,可以用手指指腹或者握拳用指压阳陵泉穴,就可加速复原,减轻疼痛。

足少阳胆经循行过肩,上病下取,通过按摩刺激阳陵泉穴还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解除经筋瘀阻,缓解疼痛。具体方法是:先点按阳陵泉穴3—5分钟,然后做肩关节的前举、后伸、旋前、旋后、外展、内收、上举运动各10—15次。

每天1次,每周5次。

【刮痧去阴暑】

关元神阙这个节气人体易患阴暑病症,民间刮痧法能有效治疗这一病症。可以在背后膀胱经以及肘窝、窝处刮痧。而有发热恶寒、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身重疼痛、神疲倦怠等症状的阴暑患者,除了在后背膀胱经刮痧外,还应按摩腹部的神阙、关元等穴位。刮痧手法要轻,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不可强求出痧,以感到舒服为原则。

【立秋要防肺燥】

秋季的主气为燥,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每从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等呼吸系统病证。

立秋防肺燥应多吃白色食物。肺和五色中的白色相对应,所以,平日容易感冒,或是肺与支气管常不舒服、易咳嗽的人,平时肠胃脆弱但又容易胖的人、肤色不佳的人,都要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像白萝卜、白菜、菜花、银耳、甘蔗、杏仁、山药、茯苓、白芝麻、百合、白芍等。

处暑调理作息,润燥慎防“秋老虎”

【黄帝内经处暑养生经】

每年公历的8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着变化阶段,温度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

处暑时节,秋燥也逐渐明显,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因而,衣服不要加得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畅。

在精神调养上,时至处暑,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平常可听音乐、练习书法等,这些活动能安神定志。

在饮食调养方面,这个节气肝心少气,肺脏独旺,饮食上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

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还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处暑节气的气候变化】

暑气下降: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显着变化阶段,已不再暑气逼人。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下午仍炎热:“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即表明暑天的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但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

全国天气变化差异大:北方气温下降明显,南方开始感受“秋老虎”。华南、西南、华西地区雷暴活动较多,尤其以华西地区秋雨偏多,但在9月份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始进入少雨期。

处暑节气的人体反应依照自然界规律,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导致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秋乏”。

同时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

早晚温差大,人体不适应: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情绪趋于稳定:秋天主收,这个季节的情绪会慢慢地收敛,表现出不亢奋、不郁结的特点。

培养好的生活习惯,逐步调节自己的脾气、习气和个性,情绪就能稳定。养生专家都强调“身心要双修”,身体不好容易影响心理。中医养生很注重“气和”,气顺了,身心获得舒展放松,心自然而然就平静下来了。

【处暑节气的养生原则】

调整作息: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众所周知的。

秋季养生贵在和: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此后,气温开始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随之下降。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秋季人体内阴阳也随之发生改变。秋季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节时,应注重一个“和”字,即“调和阴阳”,并结合“秋收”的特点进行养生保健。

防秋燥:处暑时节的养生重点是预防“秋燥”。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小,相对湿度下降,特别是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发展为秋燥症。

【寒凉解秋燥,多喝水】

多食寒凉食品:饮食养生的方法对“秋燥”

有很好的预防效果,特别提出要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如黄瓜、番茄、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红枣和汤、粥等,这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

养阴润肺早滋补:秋季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补品容易吸收藏纳,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

因此,秋季是最佳的进补季节。秋季应当注意润补,即养阴生津润肺,采取平补、润补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养阴润肺的目的。在此期间可适当多吃鸭肉、乌鸡、鸡肉、牛肉、猪肺、红枣、莲子、蜂蜜、山药、桂圆、薏苡仁等食物。宜多食咸味食物,如沙葛、粉葛等,少吃姜、葱、蒜、韭菜、大料、茴香等辛辣食物。

推荐处暑养生菜

芝麻菠菜:鲜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盐、香油、鸡精各适量。菠菜去根洗净,在沸水锅中焯烫一下,过凉后捞出沥干水分,切成段;将菠菜段放入盘内,分别加入盐、鸡精、香油,搅拌均匀,再将芝麻撒在菠菜段上即可。此菜可补肝益肾、舒心润燥。

猪肺炖百合:取鲜猪肺200克,百合50克,料酒、盐各适量。将猪肺洗净后切成块状备用。

炖盅中加入切好的猪肺、百合、料酒、少许盐,置蒸锅里烧沸后改小火炖约1小时,早晚趁热吃。

此汤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

【宜用滋阴润燥的药膳】

处暑季节应常用滋阴药润燥药,如沙参、麦冬、生地、玄参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如养阴清肺汤、麦冬汤、增液汤等。

滋阴润肺雪梨川贝汤:用去核的雪梨1个,将3克川贝粉和10克冰糖混合后,放入梨心中,隔水蒸熟后,食梨饮汤水。雪梨生食能够清火生津,熟食可以滋阴润肺。川贝在用之前,一定洗净后浸泡10分钟,再把浸泡的水倒掉,用新的清水来煮。

如果用浸泡的水来煮,会有一股苦味。

养阴清肺汤:取大生地黄12克,生甘草、薄荷各3克,贝母(去心)、丹皮、炒白芍各5克,麦冬、玄参各9克,以上各材料一起水煎服,有养阴清肺的功效。

【早睡早起,防秋冻,多跑步】

睡眠充足: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处暑后天气变凉,应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晚上10点前入睡,以提前进入睡眠状态,防止上班犯困。适当午睡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年人要午休,因为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

正确防“秋冻”中国自古以来流传“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不可机械套用。深秋季节,天气较冷,体质虚弱者及老年人夜间睡觉要关好门窗,防腹部受凉。

多在室外跑步:冷天坚持跑步的人很少患贫血、感冒、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冷天一般阳光较微弱,在室外跑步能弥补阳光的不足,阳光可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健康。

【降压找阳陵泉穴和风池穴】

阳陵泉降压的作用明显:曾有人在刺激阳陵泉(见本书第19页)前后进行血压测量,发现刺激5分钟后血压显着下降。所以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常按此穴。研究发现,刺激阳陵泉还可调节脑部的血流量,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