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要改变命运先完善性格
2087900000021

第21章 完善沉稳性格——心浮气躁乱中败,沉着冷静稳中胜(3)

刘备则说:“如果朕不能为弟报仇雪恨,即使拥有万里江山又有何用?”于是,他不听赵云的劝谏,加紧练兵,随时准备攻打吴国。后来,诸葛亮虽然劝谏多次,刘备始终不听。

刘备与张飞商量好伐吴事宜后,便回了阆中。没过几天,张飞的儿子张苞前来报告刘备:“范疆、张达杀了臣父,将首级投吴去了!”

刘备更加震怒,他既要为关羽报仇,又要为张飞雪恨,伐吴之心更加坚定。两军交锋数回后,蜀军兵败于彝陵,不但大仇未报,配上了性命。

其实刘备落得如此的下场,归结起来是拜他浮躁的性格所赐。如果他不是因为一时气急,而做出誓与东吴决一死战的决定,恐怕就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根据当时的情况,鲁肃、庞统、诸葛亮等人都认为首先要联合动武灭掉大患曹操,然后再一步一步的歼灭孙权,这样不但会成就大业更会雪耻报仇,但如果毕竟是如果,这只能让后人引以为鉴。

刘帮与刘备就有所不同,他性格沉稳,能够高瞻远瞩,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一时的情绪所牵制,从而稳住了韩信的心。

公元前208年,刘邦与项羽在战场上进行激烈的战争,就在此时,韩信攻占齐地后派人给刘邦送来了信,要求封他为假齐王。刘邦见信后勃然大怒,说道:我被困在这里焦急地等待他的援救,他却想自立为王,简直是荒唐。张良用手拉了拉刘邦的袖子,悄声对他说:“现在战场形势于我不利,怎么能阻止韩信称王呢?不如答应他的要求,立他为王以稳住其心,否则他会倒戈叛乱的。”刘邦听后恍然大悟,忙改口对使者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当就当个真王,哪能当假王呢?”随后,刘邦就封了韩信为王。这一步棋稳住了韩信,在以后的日子里,韩信尽心竭力地为刘邦效命,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人如果养成浮躁的性格,那么动辄就会暴躁、发怒,这样便导致思维混乱,无法保持理智和清醒,在冲动的情况下做出不明智的选择,结果把事情弄得更遭。所以说,浮躁性格对自己所行之事会造成很大的阻碍,对自己事业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人的性格是可以靠后天完善的。如果是浮躁、不安的性格,那么就应该加以改善,然后培养和完善沉稳性格,这对你的前途、事业都有益处。

完善性格小帖士

要想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完善沉稳的性格,克服浮躁性格,这样才能控制愤怒、急躁的情绪,遇到问题时才能通过冷静的思考找出正确的对策,从而在人生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7.稳中求胜,不做无谓的冒险

沉稳性格并非是保守性格。这种性格的人表现出的一种沉着稳重的做事风格,而不是优柔的寡断的行事作风。尤其是在商战中,沉稳性格的人更显优势。如李嘉诚在投资债券时,就将“稳中寻求发展”的做事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嘉诚在投资的过程中,将沉稳的个性表现的非常到位。不管是面对小的投资项目还是大的投资项目,他都会分析其中利弊,能进则进,否则甘愿退出。在他眼中,做生意不是赌气。既然要投资,必然要看到其中的利润。

对置地的吞并就能体现出李嘉诚的这种沉稳的做事风格。

西门·凯瑟克要卖掉置地股权的消息传出后,在香港引起了轰动,被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据说,当时财力雄厚的华商均有收购置地的打算,这些人都是香港的杰出人士,如李嘉诚、包玉刚、郑裕彤、郭得胜、李兆基等,甚至被称为股市狙击手的刘銮雄对置地这个庞然大物也虎视眈眈,意欲趁虚而入。

传闻说刘銮雄曾登门拜访过怡和大班,向西门·凯瑟克等人提出以每股16港元的价格,将怡和所控的25%置地股权收购。但刘銮雄的如意算盘没有打成,西门·凯瑟克愤然回绝了刘銮雄。

西门·凯瑟克之所以不同意刘銮雄提出的收购条件,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刘銮雄出价过低,显得有些贪婪,另一方面是因为刘銮雄在股市上的名声不好,不管置地目前的状况有多糟糕,怡和大班也不会将他们苦心经营的置地转手给这样的人。

其后,又有许多大老板先后拜访了西门·凯瑟克,头脑甚为精明的西门·凯瑟克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计谋。他将置地这块诱人的香饵高高悬挂起来,众多猎手都能瞧见它,因此多少都会抱有一些希望;但是由于这块香饵悬挂的位置比较高,要想得手还得付出很大的代价。西门·凯瑟克的计谋的确高明,惹得众猎手欲罢不休,欲得不能。

当时的传闻甚多,真真假假,难以分辨。不过,在这些传闻中,炒得最响的当属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

为了能够购得置地股权,李嘉诚同其他的猎手一样,也去拜访了西门·凯瑟克,提出了以每股17港元的价格收购怡和手中的25%置地股权。在当时,置地股票的市价仅为10多港元,李嘉诚的出价比当时的市价高出了6元多。西门·凯瑟克并没有对李嘉诚的条件动心,但此时他没有一口回绝李嘉诚,而是向李嘉诚表示:“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有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

李嘉诚自然不愿放弃这个谈判机会,于是双方就此事开始了进一步的协商。不过,协商的结果并不理想,双方均坚持自己的底线和目标,很难达成一致。

当时,香港股市正处于繁盛时期,恒生指数扶摇直上,此时并不是低价吸纳的最好时机。于是一向稳重的李嘉诚在谈判中并没有表现得很积极,他在等待着有利时机的到来,就像当年收购港灯一样,能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受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香港恒指突然狂跌。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被迫停市后于26日重新开市,再泻1120多点。股市愁云笼罩,令投资者捶胸顿足,痛苦不堪。

香港商界惊恐万状,大家自身尚且难保,再也没有余勇卷入收购置地的大战了。此时自救乃当务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约四成,令凯瑟克寝食难安。

李嘉诚的“百亿救市”成为当时黑色熊市的一块亮色。证券界揣测,其资金用途将首先用做置地收购战中。

正如一场暴风雨一样,这次股灾来得猛,去得也快。等到1988年3月底,沉入谷底的恒指开始回攀。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地产市况渐旺,股市也逐渐开始转旺。

农历大年刚过,收购置地的传言再次盛行,华南虎再度出山。

事后,报章披露,1988年3月,李嘉诚等华商大亨曾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参包伟士。

一直善于等待时机、捕捉机会的李嘉诚,这次为什么没有借大股灾中怡置地扑火自救、焦头烂额之际趁火打劫呢?须知股灾中置地股价跌到6.65港元的最低点,即使以双倍的价格收购,也不过13港元多,仍远低于李嘉诚在股灾前提出的17港元的开价。

原来,收购及合并条例中有规定,收购方重提收购价时,不能低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月份的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10港元的。这就是说,假设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10港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就不得低于10港元的水平,而6个月后,将不再受这一限制。

4月中旬,股灾发生后已过了整6个月。此时,置地股从最低点回升后,仍在8港元的水平上徘徊,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依然对收购方有利。

李嘉诚虽然开始了对置地股的收购,但并没有坚持下去。因为,置地在后来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收购,李嘉发现要想从置地的收购中盈利相当困难,于是毅然放弃收购,尽管自己为了这次的收购活动花费了不少心思,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没利可图的生意选择放弃,无疑是最终的胜利者。

商场如战场,李嘉诚的之所以放弃这次收购活动,是因为他觉得即使收购成功,也不会是一次盈利的收购,所以他退出了。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沉稳性格,理性头脑的投资家,他不会意气用事,不会为了标榜自己的实力而为只能赚取微薄利益的生意做巨大的付出。

完善性格小帖士

要想做一个纯粹的商人或一个纯粹的投资家,首要要修炼自己的心性,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但要做到这点确实不易,然而,对一个性格沉稳的人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所以,欲成大事者就先完善沉稳性格吧!

8.胸有成竹,稳健出手

武林高手过招,都不急于使出绝招,而是先试探对方的实力,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拿出应敌之术。康熙与鳌拜的对决中,性格稳健的康熙帝就是这样做的,他知道鳌拜势力庞大,便一直按兵不动,稳住鳌拜,为自己争取时间、培养实力,待时机成熟后一举将鳌拜歼灭。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日,年仅八岁的玄烨正式即帝位,改年号为康熙。

康熙即位时,根本没有能力处理繁重的国家政务,当时的朝政实际上是由顺治安排的以索尼为首以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为辅的四大辅臣掌控。各项大政方针,皆出自他们四人之手,但都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实际上,四位辅政大臣是在代行皇帝的职务。四大辅臣都是功勋卓着的元老重臣。索尼等四人都是元老级的重臣,而且同属皇帝自将的上三旗,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崇高。

四位辅臣在康熙即为后的最初几年里,他们遵循誓言,同心协力,为清政权的巩固和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随着形势的发展,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

康熙六年六月,索尼因病去世。这一年,十四岁的康熙帝举行亲政大典。但是鳌拜却不愿归政,企图继续把持朝政,如此一来,鳌拜同辅臣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成与康熙帝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个时候,主张政务应归皇帝的苏克萨哈与鳌拜矛盾愈深。鳌拜由于专权受阻,便怀恨在心,后借机诬陷苏克萨哈,准备灭苏克萨哈的门族。当时,康熙帝认为处分太过,没有答应鳌拜。但鳌拜非常无礼,他上前抓住康熙的手臂,康熙无奈,只好将苏克萨哈改判绞刑。

由此四辅臣就剩下遏必隆和鳌拜二人,鳌拜更加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他在朝廷内外广树党羽,安插亲信,他的弟、侄都占据了重要的职位,实际上,鳌拜已经完全控制了国家的军政大权。他的弟弟穆里玛担任满洲都统,康熙二年被授为靖西将军,后被升为阿思哈尼哈番。他的另一个弟弟巴哈,顺治时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鳌拜的一个儿子被封为和硕额驸,另一个儿子那摩佛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后袭封二等公,加太子少师衔。那时候,凡是朝中大事,鳌拜召集他的亲信,就在家中做出决定,即使康熙帝不同意,他也强行贯彻执行。他曾强行颁布“圈地令”,致使数万人失业。另一方面,他规定了种种严刑苛法,动辄就实行酷刑。鳌拜一面培植死党,一面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许多官员因为违背他的意愿,被鳌拜找借口处死了。朝廷之中人人自危,无人敢说“不”字,即便在康熙面前,鳌拜也毫无顾忌,恣肆妄为,他的权势已经威胁到了皇帝的绝对权威,他的行为引起了康熙帝和孝庄太后的警惕。

尽管康熙帝还小,但颇有心计,时刻关注朝政,并认真学习处理朝政的方法。对于鳌拜的为所欲为,他时时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沉着的态度,同时也对鳌拜的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和反驳。

从亲政开始,就有意识地逐步摆脱鳌拜的控制,每当他亲临乾清门听政理事,总是直接召见满汉大臣商讨,如此一来便使鳌拜的权势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康熙帝认为,长期任鳌拜胡作非为下去,将难以控制,于是他开始考虑如何除掉鳌拜集团了。

康熙帝想除掉鳌拜,但鳌拜势力非常大,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贸然行事,否则,将会激变成乱,危及自己的统治。

为了稳操胜券,康熙首先迷惑鳌拜。他下令封赏辅臣,把鳌拜授为一等公,鳌拜的二等公爵位,由他的儿子那摩佛承袭。后来康熙又加封鳌拜为太师,他的儿子那摩佛加封太子少师。

为了有张对付鳌拜的王牌,同时又能掩人耳目,康熙召见他的亲信侍卫、索尼次子索额图进宫秘密策划。计议决定后,康熙帝下令挑选身体强健的少年进宫做扑击、摔跤等游戏活动,陪他娱乐。每次练习的时候,康熙都在一旁观看,即使鳌拜进宫,也不回避。鳌拜认为康熙喜欢和少年嬉戏,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少年将会威胁到自己。

为了削弱鳌拜的羽翼,增加成功的几率,避免发生意外,在采取行动之前,康熙以各种名义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外地,然后,他才决定行动。

康熙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召集众少年,问道:“你们都是我忠诚的卫士,你们敬畏我还是敬畏鳌拜呢?”众少年同声回答:“我们都敬畏皇上!”康熙帝随即公布鳌拜所有的罪恶,并授计捉拿。当鳌拜被宣召进宫时,他毫无思想防范,康熙帝命令所有少年上前将鳌拜捉住。鳌拜还以为这是在游戏,并未在意,但看到康熙严肃的表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顿时慌了手脚,不过为时已晚,这群少年已将他生擒。

康熙帝将鳌拜逮捕后,马上清剿鳌拜党羽,以鳌拜为首的政治集团迅速瓦解了,主要党羽都纷纷束手就擒。

康熙帝命和硕康亲王杰书等审查鳌拜及其党羽所犯罪行,列出了大罪三十条,其中包括欺君擅权,引用奸党,结党议政,杀苏克萨哈,擅杀苏纳海,更换旗地等,按法判处其死刑,没收其家产,其子纳穆福也被处死。

这时的鳌拜乞请再见皇上一面,康熙帝赐恩准见,鳌拜脱下衣服,露出为清朝多年血战留下的无数伤痕,恳求从轻发落。康熙帝动了恻隐之心,考虑到他为国家建树的功勋,不忍加诛,改死刑为拘禁,其子免死,同鳌拜一起监禁。

遏必隆被列罪十二条,议政大臣会议提出应革职立绞,妻子为奴。但康熙做了宽大处理,仅仅革去了遏必隆的爵位。

为了稳定大局,康熙帝对鳌拜的党羽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做了不同处理,对班布尔善等人及鳌拜弟、侄数人均处死,对于那些谄附而无大恶的多数党羽,如尔马、阿南达等人,都予以从轻处置。与此同时,给苏克萨哈平反昭雪,恢复原官职及世爵。

在这次权力顶峰的博弈中,康熙施展了非凡的政治谋略,他所采取的方针、策略是稳妥而明智的,因而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纵观这次行动,有惊无险,一切都按计划进行,最终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应该就是康熙的沉着和稳健。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宁愿忍耐、等待,直到有取胜的把握后,他才一举除掉鳌拜。而且,在处理鳌拜同党的过程中,同样没有冲动,他不过激,也不过纵,该杀的必杀,该放的就放,以稳定政局为重。整个行动过程,都在康熙的掌握之中,真正做到了步步为赢,稳中取胜。可谓“事无胜算不出手。”

完善性格小帖士

沉稳性格是成功者的共性,但这并不表示凡人就不需要这一性格。稳健处事比浮躁处事取得的效果要好的多,所以凡人也需要完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