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一生三论:论谋事·论经商·论做人
2088300000025

第25章 论经商(5)

备贻败退之时,就是中泰出击的最佳时机。因此,当时他按兵不动。李嘉诚的确料事如神,备贻被他不幸言中,未能进入价格谈判,就被恒昌行拒之千里。而李嘉诚则以其进行善意收购的良好声誉及其尊重老人的谦谦君子之风,深深博得老人的好感,以致收购顺利完成。

这里,又一次显示了李嘉诚人品人格及声誉在商业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有道是天酬苦心人,恒昌一役回报李嘉诚的是名利双收。

随着一系列成功的扩张收购,“长江”不断容纳百川,吸人新鲜血液,经营内容不断向多元化发展。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通讯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贸易。

多元化经营,相互裨益,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使长江实业集团这条大船,在波涛汹涌的香港商界,得以顺利渡过一个个险滩暗礁。如今的长江实业集团,已成为香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全性财团。每年向港府缴纳的所得税项,大致占港府全部公司所得税项的5%,成为港府一个稳定的税收来源,对香港的整个经济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起,李嘉诚立足香港基地,开始向海外投资。

80年代起,他逐步有目的地加大海外投资的比重,开始了全球性的吞并战,在加拿大、美国、英国、新加坡都有他的物业和公司。进入新千年后,李嘉诚正率领他的李氏财团,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上全面出击,纵横驰骋,进行着一场令人鼓舞的全球性大战。

感悟:

得人才者,得商业大势。随着竞争的全球化,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得重要。

如何与人打交道,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因不明其道而痛失朋友和人才。与人打交道头脑清醒,轻重有别,分寸感把握得好,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用人惟以贤为标准,是古今不变的用人之策。如果违背了这一点,不管什么人都是个人私心在作怪,相反,才能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来。

8.洞察对方薄弱之处

李嘉诚语:做生意一要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要自信,二要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与对手较量,不能攻其优,应当击其弱,这样才能加大取胜的概率。李嘉诚善于洞察对手的薄弱之处,从而取胜对手。我们可以重温一下1977年李嘉诚参与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竞投的一幕。

1977年是李嘉诚日后成为地王,成为香港首富的分水岭。1977年之前,李嘉诚只是不太出名的普通的成功商人;而1977年之后,李嘉诚就成了一个大名人,拍卖场上,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擎天一指”,在地产界举足轻重。

这一切的转变缘由是因为李嘉诚参与地铁中环站(亦称遮打站)和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一举击败置地巨人而中标,吹响了华资全面进攻的号角。李嘉诚也因此而被誉为“民族英雄”。

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中环、金钟两站,就像鸡的两只腿,其上盖可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全港地产商无不垂涎欲滴,志在必得。

在李嘉诚眼中,投标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上盖发展本身盈利,更在于一旦中标,可使长实声誉直线上升,脱颖而出,跻身第一流的地产商之列。在此前,在人们眼里,长实只是一间在偏僻的市区边缘和荒凉的乡村山地买地盖房的地产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厦林立的中区,长实竟无半砖片瓦,无立锥之地!

李嘉诚涉足地产20春秋,拥有地盘物业面积已直逼置地,已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李嘉诚觉得改变形象的时机已经成熟。

李嘉诚立志攻坚,挺进中区,与置地展开正面交锋,“最后夺取城市”。在这决战的历史关头,李嘉诚的心情既兴奋又沉重。假如一战而捷,占领了中区,那么长实就可“一飞冲天”,但假如失败了呢?那长实将屈居人后,卧薪尝胆。

同时李嘉诚也深深地明白:一个公司的形象将直接关系到信誉,关系到利润的大小。所以,地铁上盖投标,机不可失!

这个李嘉诚,终非池中之物,时机一到,便蛟龙入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实力未够时,要忍辱负重,踏实积累。而当积蓄够了实力时,一遇到机遇就要奋力勃起,以达到一鸣惊人,给公司树立一个新的形象。因为良好的形象就意味着财富。

现在回味起那次竞投地铁上盖发展权,仍然有点心里发怵,那是一场香港地产界的大战。

在竞投之前,李嘉诚就做了估计,他预料参加竞投者将会有置地、太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稍逊于英资的华资各地产建筑公司也极有可能全力一搏了。

很自然的,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了。看来李嘉诚要真想虎口拔牙,从本质讲就是要与此庞然大物对撼了。然而,整个香港地产界谁又不知道这样一句俗语呢:“撼山易,撼置地难!”

港岛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当年,置地创始人保罗·遮打参与中区填海,获得港府成片优惠地皮。置地在中区拥有10多幢摩天大厦。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又名怡和大厦),位于未来的中环地铁车站两翼。中环车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侧,则是遮打花园广场。就凭这些街道的名称及物业的主人,就可知罩地在中区的地位。

还有更厉害的是,当时的公众和传媒,依据那老而得来的惯例,居然把中环站叫作了遮打站。而金钟站则离这座遮打花园广场仅100米,简直就处于置地的眼皮子底下。要攫取中环、金钟车站的兴建权,就等于是打人中区的心脏,等于是要到置地这只坐山虎的食槽里夺食。卧榻之旁,又岂能容他人酣睡呢?看来这场恶斗是在所难免了。要扳倒置地这个巨人,非同儿戏,如果稍有不慎,自己就会弄得倾家荡产全盘皆无了。因为不管怎么说,长实的实力的确是逊色于置地。

因此,面对着长实与置地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李嘉诚制订了不动声色,避其锋芒的战略。因为李嘉诚深知,长实如果与置地锣对锣、鼓对鼓,列阵而战,那长实将必死无疑了。所以,李嘉诚一直在考虑,看看“志在必得”的置地,是否也会有“大意失荆州”呢?

李嘉诚冷静地分析对手。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是凯瑟克家族的杰姆·凯瑟克。凯瑟克家族由于对中共政权怀有太重的戒心,所以,一直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海外。这样,现任置地大班及其后台老板怡和系大班纽璧坚坐镇香港抉择的精力势必被分散。

这是置地的不易洞察的薄弱之处,人们往往会被置地的“貌似强大”蒙住双眼。

其次,置地一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这也是置地的另一个致命弱点。

所以李嘉诚认为,只要周密而谨慎地行事,战胜置地还是很有希望的。与此同时,李嘉诚也在想地铁公司这次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李嘉诚不惜余力四处打探,获悉港府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

地铁公司与港府多次商榷,意欲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合6亿港元。但港府坚持全部要用现金支付。

就这样,李嘉诚首先掌握了一点:竞投车站上盖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除此之外,透过地铁公司与港府在购地支付问题的分歧,李嘉诚还看出了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来支付地皮,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取更大的利润。

根据获知的信息,李嘉诚知己知彼地制订出克敌制胜的方案,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一、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二、两个地盘均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占51%,长实占49%。

在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宣布接受招标竞投正式开始,一共有30家财团、公司递交了保密的投标书。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报章大力报道了投标结果:“长实击败置地!”“长实投标成功!”着实让许多人吃惊不小。

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次招标竞投竞争空前激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终为长江中选,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舆论界称长实中标,是“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产新秀李嘉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相反,据传凯瑟克家族对纽璧坚痛失中区地王(平均地价为每平方英尺约1万港元)大为不满,并以此胁逼纽璧坚下台。

以后,中环车站上盖建筑环球大厦和金钟车站上盖建筑海富中心两幢发展物业,为长实获得7亿多毛利,纯利近0.7亿港元。

仅看这个盈利水平,要比当时地产业的平均利润低许多,但是李嘉诚却由此获得了无法以金钱盈利来估计的利益,这是个无形利益,即是形象和信誉。这也正是李嘉诚参加这次投标的目的。

李嘉诚一计之下的成功,向全香港说明了长实不再是一间只能在偏僻地方盖房的地产公司。通过投标的胜利,为长实树立了一流地产商的形象,为取得银行的信任和股市的声誉,继续在中区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感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凡在关键决战之前,行家是很低调(尤其是较弱者),因为此时他们正在研究对方,洞察对方的薄弱之处,同时使己方处于隐蔽之处不为对方所详知,而从不在意一时的得逞,只好到战役结束时,才能知道谁是真正的胜者。

9.以退为进,扩张要避免正面交锋

李嘉诚语: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精选收购对象,适时出手,是收购者必须注意的。

生意场上讲一个“和”字,流行“以和为贵”的原则。李嘉诚是开明之人,处处以和为贵,寻找共同点,这一点非一般人所及也。

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百年历史中,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于1889年1月24日注册成立,于1890年12月1日向港岛供电。发起人是保罗·遮打爵士,股东是各英资洋行。

港灯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另一间是为英籍犹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华电力集团,供电范围是九龙新界。二战之前,港灯坐大;二战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者居上,赚得盘满钵满,还筹划向广东供电。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涨,盈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港灯是一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银弹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并以破香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原以为长实、佳宁会参与竞购,港灯、置地、长实、佳宁等4只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周一开市,代表置地做经纪商的怡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港元高出1港元多的价格(6.3-6.35港元一股的时价),收购了港灯股份2.22亿股。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增购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规定,超过35%的临界点,就必须全面收购,持股量要过50%才算收购成功),并到市场以9.40港元的价位买入1200万股港灯认股证,占认股证总发行量的20%。

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是放其一码。

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行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李嘉诚确实精明。首先,他认为面对置地似乎是失去理智的收购,如果迎其锋与之碰硬,一来未必能胜,因为置地必是竭全力而战;二来即使能胜,也会元气大伤,还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做的是蚀本生意。李嘉诚说过:“收购不像买古董,不是非买不可。”足见李嘉诚十分冷静而理智。

其次,李嘉诚认为置地不惜重金,四处出击,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者碰到外界一些因素影响,置地就可能不攻自乱。到那时,再从置地手中夺过港灯,易如反掌,或者正是置地求之不得,变成帮助置地的好事善事。

基于上面的分析,李嘉诚只是密切关注整个事态的发展,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李嘉诚信心百倍,静待其变。

对于置地公司负债购买的疯狂行为(港灯易手时移势转)一文指出: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场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

雪上加霜,欧美日本经济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层凄云寒雾。地产市场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地产大鳖置地如罩进铁网之中,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行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联合会陷人空前危机。1983年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纽璧坚黯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局宣布辞去这两家公司主席职务。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离开他服务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纽璧坚对在港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说:“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抛弃香港,华商在70年代起就愈来愈强大。这就像当年美国扶植日本,突然一天发现,原来抱在怀里的婴儿是一只老虎。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而不睁眼看看对手是婴儿还是老虎。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老虎咬往,不管这只手是在颤抖,还是在挣扎,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的人,是不必再计较已经失掉的手,而是考虑如何保全另一只手。”

“我热爱香港,我永远热爱香港。”纽璧坚站在怡和广场大厦顶楼,面对维多利亚港,深有感情地喃喃说道。

传媒对纽璧坚的话进行揣测,认为他对凯瑟克家族心怀不满。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的双翼,在纽璧坚主政时失去一翼。现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现在西门·凯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纽璧坚高明?

纽璧坚无疑是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