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2089000000024

第24章 科技学术篇(4)

哥白尼用了“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的学说。但是,他迟迟不愿将他的《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因为,他知道他的书一经刊布,便会引起各方面的攻击。当哥白尼终于听从朋友们的劝告,将他的手稿送去出版时,他想出一个办法,在书的序中写明将他的著作大胆地献给教皇保罗三世。

《天体运行论》还有另外一篇别人写的前言。当时哥白尼已重病在身,他辗转委托教士奥塞安德尔去办理排印工作。这位教士为使这书能安全发行,假造了一篇无署名的前言,说书中的理论不过是为编算星表、预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来的一种人为的设计。这个“迷眼的沙子”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骗过了许多人。1542年秋,哥白尼因中风而半身不遂。1543年,当一本印好的《天体运行论》送到他的病榻的时候,他已处于弥留之际了。

《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人不能了解,而许多天文工作者则只把这本书当作编算行星星表的一种方法。《天体运行论》在出版后的70年间,虽然遭到马丁·路德的斥责,但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后因布鲁诺和伽利略公开宣传日心地动说,危及教会的思想统治,罗马教廷才开始对这些科学家加以迫害,并于公元1616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然而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发展,恒星光行差、视差的发现,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明。

哥白尼的学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根本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

12.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在化学发展史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它的发现却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艰难,历经曲折。其中化学家门捷列夫做出了重要贡献。

门捷列夫于1834年出生于西伯利亚。他从小便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50年门捷列夫求学于彼得堡师范学院,学的正是化学专业。他毕业后到敖德萨中学任教。后来,他又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当他再次回到彼得堡后,下定决心将自己的时间都用于从事于科学著述工作。

1869年,门捷列夫开始编写《化学原理》一书。他把当时已知的65种元素按照名称、重量以及属性的顺序排列出来。经过长时间的专研,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卡片在排列时突然出现的规律。随后他对元素性质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将所有已知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成表。1871年,门捷列夫发表了《化学元素周期性的依赖关系》,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此外,他还对化学元素周期表重新修订。新修订的周期表将1869年竖排的表格改为横列,同时还划分了主族和副族。这时现代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已经基本具备。

在科学前进的道路上,每一个科学家只有始终坚持真理,适应科学发展的变化,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否则便会成为科学前进的阻力,历史发展的羁绊。元素周期的发现以及第一张元素周期律的完成,本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件值得庆祝的大事,但是由于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形而上学自然观,门捷列夫在发现周期律的过程中,受到了社会上的各种阻力,遇到了重重困难。门捷列夫不惧困难,顶住压力,最终完成了任务。回顾起那段经历,他这样说道,人们不只一次问我,根据什么由什么思想出发而发现肯定了周期律让我尽力来答复一下吧!当我考虑物质的时候……总不能避开两个问题:多少物质和什么样物质就是说两种观念: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因此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在元素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物质的质量既然最后成为原子的形态,因就应该找出元素的特性和它的原子量之间的关系。

13.阿波罗登月计划

有史以来,人类一直期待有朝一日能像小鸟那样在蔚蓝的天空自由飞翔。在远古的中国,嫦娥奔月的神话便说明了人们对月球的向往。然而由于当时科学技术落后,那永远只能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奢望。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提高,社会的进步,1969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圆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

1969年7月20日,这是世界航天史上永远值得铭记的一天。因为就在这一天,美国人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他带着人类的千年夙愿,终于将人类的脚步留给了月球。当他从飞船出来在月球上迈向第一步的时候,激动人心地说:“对一个人来讲,这只是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讲,这却是一大步。”的确如此,人类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付出了巨大努力,耗费了太多心血,这一切实在来之不易。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启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随后的1961年,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当时,世界的格局是美苏争霸,当苏联在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作为世界另一极的美国自然不甘示弱,他们便制定了征服月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这个计划十分庞大,它要求美国人必须研制出一种威力超强的火箭使重达45吨的“阿波罗号”脱离地球引力。这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飞船和火箭必须具备高度精确的控制设备,能够为宇航员提供满足长时间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和跟踪设备。美国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从1961年到1967年,先后发射了9个“徘徊者”探路器、7个“勘测者”探测器以及5个月球轨道器。通过它们对月球的全面考察,美国科学家掌握了精准的月球资料,为阿波罗登月计划做了充分准备。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迈向月球的第一步标志着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圆满成功。

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宣布开始到1972年12月结束,历时约11.5年,工程共耗资255亿美元,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企业、研究机构参加,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的成功对世界政治、科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阿波罗计划开创了人类向月球探索的第一步,从此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4.因特网的出现

因特网,英语全称为Internet,它以前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的重要成员。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世界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如果说,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宽频网路时代。

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政坛美苏争霸,处于冷战时期。为了使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部分摧毁的条件下,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美国军方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名叫“阿帕网”(ARPAnet)的军用网。它于1969年正式启用,起初仅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到70年代,ARPAnet已经发展到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15.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至理名言,这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她通过不懈努力先后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位一生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

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于被沙俄占领的波兰的一个教师的家庭。她从小饱受了民族压迫所受的痛苦,尝到了受到社会冷遇的酸楚。但是这些经历激发了她强烈的爱国热情。由于性别的原因,居里夫人根本没有机会踏入俄罗斯或波兰的大学的大门。于是她当了几年的家庭教师,后来离开华沙移居巴黎,到巴黎大学求学。最后居里夫人取得物理及数学两个硕士学位,并成为了母校的一位讲师。

1894年,她结识了皮埃尔·居里,他们因具有共同的志愿而结为伉俪。尽管他们生活得清贫,但是他们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通过学习研究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居里夫妇一起致力于放射性物质的研究。1898年他们发现沥青铀矿石中含有一种放射性远远大于铀的新物质。此后他们坚持不懈,对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物质进行提炼,最终他们从中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新的化学元素。因此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随后的八年里,居里夫人并没有被鲜花与掌声所痴迷,而是继续研究,她又成功地分离出了镭元素。为此她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为了纪念祖国波兰,将自己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物质命名为钋;当她提炼出纯净镭后,并没有将其方法申请专利,而是将之公布于众,这极大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1910年,在丈夫去世后的第4年,居里夫人的历史性巨著《放射性专论》终于完成,从此放射化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诞生了。

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此后,她的女儿和女婿约里奥·居里夫妇因发现人工放射性而双双荣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居里一家两代四口人,三度荣膺诺贝尔科学奖,在人类科学史上谱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一位不被荣誉所腐蚀的人。”的确如此,居里夫人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对功名的淡然态度成为为后人树立了楷模,激励着后人不断进步。

16.麻醉术的发明

现代医生在做手术时,麻醉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麻醉可以使病人暂时失去知觉,减少手术带来的痛苦。我们可以想象在麻醉未发现之前病人在做手术时所忍受的痛苦,每一例手术都伴随着病人撕心裂肺的痛苦呻吟,当时病人因无法忍受做手术时的剧痛而不幸身亡时有发生。那时俄国外科医生皮罗果夫做手术以快出名:平均半分钟可以切去乳房,三分钟可以锯断大腿。而英国医生罗伯特·李斯顿因其手术奇快被称为“李斯顿飞刀”。尽管他们做手术时以快出名,但是他们仍然不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为此,人们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发现一种短时间内止痛的药物。

古代的医生曾经对各种药物的止痛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从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手术麻醉的记载。据说东汉末期,“外科鼻祖”华佗就曾发明了“麻沸散”对病人进行全身麻醉,这可以说是开医学之先河,实在是壮举。华佗的“麻沸散”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一代名医孙思邈和李时珍在他们的著作里都曾提到曼陀罗花,它的麻醉效果可见一斑。另外赵学敏在其所著的《串雅内编》中特意介绍由草乌、川乌、天南星、蟾酥、番木鳖等组成的药房也会起到麻醉的效果。而西方医学也对止痛药做过研究。公元1世纪初,罗马作家塞尔苏斯曾建议将莨菪当作镇静剂使用。公元9~15世纪,欧洲人则采用“催眠海绵”法进行手术。具体过程是:将包括鸦片、曼德拉草、莨菪和从芹叶钩吻中提炼的毒物——混合后浸入海绵之中,随后将海绵晾干。患者需要麻醉剂时只要将浸湿的海绵放至其嘴上即可。病人使用这些混合药物后,会进入毫无知觉的状态。但是这种处方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很有可能会致病人于死地。因此它并不受到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