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2089000000030

第30章 文化艺术篇(4)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其中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造就自主、自由的人。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其中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还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来抨击封建纲常礼教。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和文学的形式两个方面的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文中作者指出写文章要言之有物,不能做无病之呻吟,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后来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主张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鲁迅的另一篇作品《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新文化运动顺利进行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曙光”。李大钊还发表了另外一篇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文化革命。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启发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引发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13.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理论经济学分为市场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其中市场经济学的鼻祖人物是亚当·斯密,他创作的《国富论》闻名于世,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石。

1723年6月5日,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就去世了,他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长达60年。斯密童年体质孱弱多病,又无兄弟姐妹,一生未曾娶妻,。幼年的斯密所表现出的超人记忆和热爱读书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天才式人物。斯密在卡柯尔迪度过了中小学时代。他的大学生活是在格拉斯哥大学度过的。在校期间,道德哲学教授哈奇森以渊博学识与高尚人格给斯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奇森也非常重视斯密,介绍他与当时正在写作《人性论》的哲学家大卫·休谟认识。1740年,斯密有机会到牛津大学深造。在那里,他致力于钻研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古典著作,认真研究了《人性论》等当代和古代伟大思想家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古典哲学与当代哲学的基础。1759年4月,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随后他加强了对法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763年他在格拉斯哥大学作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这次演讲可以看做是他后来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雏形。1763年11月,斯密进行了为期近3年(1764年2月至1766年10月)的欧洲大陆之行。在此期间,斯密整理自己的材料,开始了他的经济学著作的写作。这本书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国富论》。他历时6年,最终于1776年3月9日完成了这部经济学巨著。在他有生之年,《国富论》不断修改、增补,一共出版了四版。1790年7月,斯密在爱丁堡与世长辞。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经济学上的经典之作,其内容极为丰富,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书中他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概括了古典经济学在它的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先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该书的中心任务是弄清楚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他认为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而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正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兼顾好个人和社会、生产者的利益,而避免牺牲掉某一方面的利益。围绕着这个主题,斯密系统地发挥了关于价值、市场、竞争、经济目标的分析、经济政治学、财政学等一系列观点,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建立起一座经济理论的大厦。《国富论》这部著作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矛盾性,他看待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二重性的,而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他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努力使个人经济和社会利益保持一致”。在这部著作中,斯密还提出了税收应遵循公平、稳定、便利和经济四原则。这些原则,对以后的财政学一直作用很大。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是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前夕的集大成的经济学家,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国富论》提出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构成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商品经济运行的原则。以后的经济学家和经济政策的决策者,都不能跳过亚当·斯密这座高山。《国富论》一书成为了第一本试图阐述欧洲产业增长和商业发展历史的著作,也成为了开展现代经济学科的先驱。它也提供了资本主义和自由贸易最为重要的论述基础之一,极大的影响了后代的经济学家。

14.佛教的诞生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本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他的父亲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国王净饭王,母亲是玛耶。相传玛耶喜怀贵子、回娘家生产的途中,她路过一个花园便下车游玩洗浴。没想到就在她洗浴完澡后,手扶树枝的同时,生下了一个男孩。他便是乔达摩·悉达多。父亲非常疼爱他,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后来随后他由姨妈抚养长大。乔达摩·悉达多从小天资聪慧,他接受过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还进行过严格的武艺训练,并且他还荣获了当时印度的最高学问。悉达多的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整个释迦族乃至迦毗罗卫城的后起之秀。但是悉达多不甘心一辈子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他从小善于思考,对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充满疑惑:同样是人,有的人生下来便是婆罗门,拥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的人却是首陀罗,尽管勤奋努力仍然饱受欺辱。婆罗门和首陀罗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其根源究竟在哪里?悉达多一直在寻找答案,但却始终无果而终。长大之后,乔达摩·悉达多亲眼目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人生的悲苦交加,这一切使他开始消极厌世,感到人生无常。父亲发现悉达多的异常后,让他娶了邻国王女耶输陀罗为妃,并且他们生有一子。父亲希望通过成家立业来阻止他悲观弃世的念头。但是父亲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有一次,悉达多偶遇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他们的谈心让悉达多深刻体悟到人生的无奈:人自从出生那刻起,就开始接受生、老、病、死所带来的无限痛苦与不幸。于是他下定决心帮助数度众生摆脱苦难。

一天夜里,他告别熟睡中的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走出国城,开始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生涯。不久,他遇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他将自己的衣服送给了乞丐,自己穿上乞丐破旧不堪的衣服。他顿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了。正是人有太多的欲望才会找来无限的痛苦。要想摆脱苦痛就必须抛弃情欲和妄想。而为了摒弃欲念的羁绊,他开始和许多能人贤士求教,但他都未获真谛。随后他开始与苦行者同修。这一修行长达6年,最后他骨瘦如柴,但是仍然一无所获。他意识到苦行虽然能够克制人生理上的欲望,但却不能驾驭人的思想和心灵,一个人只有保证在身强力壮的前提下才能够为自己所寻求的真理而奋斗。于是他放弃了苦行,来到了尼连禅河准备洗去身上的污垢。但是长时间的体力消耗使他晕倒早河旁。一位好心的牧女路过此地,让他喝了一杯牛乳,从而使他得以恢复元气。他来到菩提伽耶的一颗菩提树旁,铺上绿草,盘膝而坐。经过长达49天的闭目沉思,他内心豁然开朗,终于大彻大悟,觉悟成佛。

成佛后,乔达摩·悉达多四处传教,招收信徒,传播教义。他的信徒尊称他为“佛”,相应地称他所创立的教义被称为佛教。由于他出生于释迦族,他又被称为释迦牟尼。其中“释迦”为其族名,“牟尼”代表“圣者”之意,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者”的意思。释迦牟尼长达45年坚持传教,他不管贫富贵贱,年龄性别,广收门徒。他的精神感天动地,他的学说沁人心脾。最终释迦牟尼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四谛和十二因缘在内的早期教义。于是佛教诞生了。

佛教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之所以历经千年、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其能够在精神上给人以力量,心灵上给人以慰藉。佛教源于印度本土,先后传递到整个东南亚国家、中国、日本等地。只要是它所到之地,都会深刻影响当地的文化。公元前1世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高僧唐玄奘成功出访印度并获取大量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佛教解脱生死的涅盘思想、超尘出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众生皆有佛性的心性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现在佛教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会有成千上万对其顶礼膜拜的佛教信徒。

15.黑死病肆虐欧洲

打开历史大门,人类得以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是因为他们凭借顽强战胜了无数困难生存下来。历史上曾经有一种瘟疫夺去了成千上万个无辜的生命。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意大利作家卜伽丘曾经这样来形容这种瘟疫:“遇难者常常是和朋友一起吃午饭,和天堂中的先人一起吃晚饭。”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传染病就是肆虐一时的“黑死病”。

黑死病实际上是一种鼠疫,它的罪魁祸首是黑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病菌。当患者染上这种病之后,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它会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直至导致人死亡为止。它最早出现于公元1330年的中国,并于公元1347~1351年传遍整个欧洲。1347年,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首先出现了黑死病,随后它迅速蔓延到北非、整个意大利和西班牙。黑死病于1348年传到法国;1349年又传播到奥地利、瑞士、德意志和尼德兰;最终1350年传播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在以后的时间里,它又先后于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1390年,1400年发生。据统计,欧洲大约有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可以说,黑死病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死亡人数之多的流行病。

黑死病的日益肆虐,如同一场横扫欧洲的战争,其威力不亚于核武器。当它在欧洲迅速蔓延时,欧洲社会一片混乱,整个国家经济紊乱,濒于崩溃,出现了“葬礼连连不断,而送葬者却寥寥无几”的悲惨场面。对于国家来讲,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劳动力的损失,农业、手工业受到严重削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最可怜的是广大民众。为了逃避灾难,他们居无定所,四处迁移,漂泊流浪。同时社会上名目繁多的寻欢作乐的生活方式相继出现。在罗马、巴黎、科隆等欧洲所有的大城市,舞会宴会持续不断,彻夜不停,人们狂欢达到极致,为所欲为。他们似乎要在人类末日来临之前耗尽世界上的一切财富。少数人一夜之间因继承死者的财产而暴富,就连政府官员也蠢蠢欲动,肆意侵吞国家珠宝。

欧洲人是基督教的虔诚教徒,他们一直笃信基督教。然而黑死病的爆发使得教徒对基督教产生了怀疑,对基督教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因为在肆虐的病魔面前,号称万能的宗教表现得无能为力;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号称救世的教会同样毫无作为。平素道貌岸然的牧师等神职人员纷纷逃离自己的团体,争先恐后地去外逃亡。这时的人们不再相信传统的基督教,同时他们开始痴迷于迷信,将其作为自己新的精神支柱。

16.欧洲文艺复兴

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当时基督教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思维。人们的行为必须严格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服从“上帝”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一旦违背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那时的文学一片死气沉沉,没有任何创新。与黑暗的中世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由的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14世纪末期,东罗马的学者因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而到西欧避难,他们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举办学校专门讲授希腊文化知识。他们发现古希腊倡导的是自由的学风,而中世纪实行的是专制的文化。因此西欧的学者希望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一股“希腊热”席卷而来。这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革命。资产阶级以复兴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古典文化为旗帜,以反封建、反神学为目的,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15世纪盛行于欧洲,它不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它还扩展到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

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综合因素一起作用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资产阶级为自己的发展道路扫清障碍,而教会神学统治和经院哲学的世界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统治压抑人的个性,新文化的发展必须冲破教会的桎梏,打破陈腐的神学世界观,摆脱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束缚。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受到了强大的城市政权的支持。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重用人文主义者,同情并支持资产阶级.。历史上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它一直继承着古代传承下来的文明,拥有丰富的古典藏书和完备的图书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