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2089000000032

第32章 文化艺术篇(6)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上述所有法律文献的统称。由于这部《民法大全》的核心部分是《查士丁尼法典》,所以《民法大全》的代称便是《查士丁尼法典》。它不仅是东罗马帝国的第一部法典,更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们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查士丁尼法典》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作为一部完备的法律体系,它既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的市民法和适用于所有人的自然法,也包括用于调节罗马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国家关系法。它明确规定了权利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其相互间有关亲权、财产权的法律关系,即民事法律关系。罗马民法分为“人法”和“物法”两部分,前者规定了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后者规定了各种财产权,即物权、债权和继承权。

公元12~15世纪,欧洲出现了学习罗马法的热潮。其中德国最积极。德国马克西尼安一世于公元1459年,发出通告“宣布帝国法院的审判以共同的法律为基础,由十六名法官共同执行”。法官中,八名必须是精通罗马法的博士;另外八名则必须是被罗马法赋予其特权并对其感兴趣的贵族阶级。1896年颁布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部重要的法典,它便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编撰的。

在法国,罗马法起初并不受欢迎,并且曾被禁止。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16世纪起,罗马法出现在法官断案的场合,并成为具有权威性的准则。闻名于世的《法国民法典》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并且它成为大陆法系中民法典的经典之作。

在英国,贵族们对于查士丁尼集所有特权于一身非常不满,因此他们抵制采用罗马法。但是12世纪罗马法依旧成为英国法律进修科目的普遍讲义。虽然英国的法律制度直接来源于原始的日耳曼法的“私法”部分,它没有接受罗马法的形式,但是它仍受罗马法的影响。

19.神秘的《蒙娜丽莎》

世界上最神秘的笑莫过于蒙娜丽莎的笑。不同的参观者在不同的角度所体会到的蒙娜丽莎的笑是不一样的。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稍显严肃,有时又好像显得悲伤,有时甚至还能显示出讥嘲和揶揄。

《蒙娜丽莎》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达·芬奇出生于1452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芬奇镇的安奇亚诺。他是一位佛罗伦萨贵族和乡间女子的私生子。他的童年就是在乡下度过的,或许正是那时侯就已经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恋。儿时他聪明伶俐,兴趣广泛,尤其是他画的画,栩栩如生,生动逼真,被人们称为“绘画神童”。父亲发现他有绘画的天赋后,便将他送到佛罗伦萨,师从艺术家韦罗基奥。达·芬奇先天的绘画才能,再加上后天的良师指导,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达·芬奇在公元1503年到1506年间,集中精力,历时三年创作了闻名遐迩的绘画杰作《蒙娜丽莎》。这幅巨著采用模糊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相结合,表现出了达芬奇对女性美和人的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而蒙娜丽莎的笑则表现了中世纪被压迫和窒息的人性的觉醒和复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塑造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微笑的蒙娜丽莎眉宇之间表现出内心难以掩饰的欢愉,空灵含蓄,富有神秘色彩,十分耐人寻味,令人回味无穷。达芬奇通过极高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如果说《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最著名的肖像照,那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则堪称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最后的晚餐》表现了他对创造典型人物和戏剧性场面的手法。

20.《梦的解析》的出版

众所周知,犹太人的智慧无人能敌,举世闻名。在近代史上,三位犹太人在不同的领域创造了各自的辉煌,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马克思创造了共产主义;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另外一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心理学家弗洛依德。

弗洛伊德不仅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还是一名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他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间,他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1938年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弗洛伊德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

在弗洛伊德的一生中,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它一共分为七章。其中,潜意识、抵抗压抑和性欲是精神分析的三大基石。第1章为1900年以前有关梦的研究。着重介绍了关于梦的问题的文献,详尽地叙述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有关梦的理论。第2章为梦的解析方法。这一章介绍了对一个梦的分析方法、步骤和注意要点,并详细地分析了一个名叫伊玛的人关于打针的梦。第3章为梦是愿望的达成。在这一章里,弗洛伊德提出了他关于梦是欲望的满足的学说。第4章为梦的改装。也有人译作“梦的伪装”。第5章为梦的材料与来源。他的梦的理论一开始便围绕着潜意识问题,将梦分为“显意”和“隐意”,借着梦者的联想以及释梦者对“象征”的解释,以白天发生的事件为契机,进而追溯到童年的本能欲望。第6章为梦的运作,也有人译作“梦的工作”。我们已经知道,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层次。显梦是梦的表面情节,其内容可以回忆起来;隐梦则是要通过显梦表现的本能欲望。第7章为梦程序的心理,也有译作“梦的过程心理学”。这一章为总结性理论部分,也是本书最晦涩、最抽象的一部分。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对于人类来讲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弗洛伊德20世纪20年代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他的学说接触了传统心理学较为忽视的潜意识,扩大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使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加深了,以至他的学说在文学、医学、哲学等方面都引起了反应。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一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被后人奉为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学的经典之作。

21.莎士比亚的诞生

如果有人问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是哪位,那么唯一的答案只能是莎士比亚。下面的数字和之最便可以说明他在西方文学史上无人能撼的地位。莎士比亚在他短暂的52个春秋中,一共创作了37部戏剧、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诗歌。他是西方历史上作品被上演最多的剧作家,是所有西方作家中作品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作家,他还是作品和人生被改编成电影最多的作家。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他的父亲是个商人,因此他家庭比较富裕。莎士比亚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可惜的是他没有上过大学。13岁时莎士比亚家道中落,他便开始为自己的谋生寻求出路。他18岁时便与邻家26岁的女子结婚,不满21岁时就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后来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当上了演员和剧作家。27岁时,他创作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这一剧本一经上演,大受观众欢迎。莎士比亚因此也赢得了很高声誉,使他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到而立之年他已经蜚声剧坛,四年后成为了英国戏剧界的泰斗人物。1595年,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完成。该剧中,莎士比亚歌颂了自由理想爱情的可贵,深刻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迫害。该剧上演后,剧场里万人空巷,观众被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所感动,看完后泪流满面,不忍离场。1599年,莎士比亚已经很富有,他已经在家乡买了住房和土地,准备老了后回家备用。不幸的是他的两位挚友因改革政治发动叛乱,被分别送上绞刑架和投入监狱。这件事情对莎士比亚很大打击,他悲愤不已,倾注全力写成剧本《哈姆雷特》,并亲自扮演其中的幽灵。后来,他又写出《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一般以广阔的背景和生动、丰富的情节来表现历史和现实的内容,以鲜明的个性显示丰富而深刻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既典型又有个性,比如哈姆雷特的忧郁、奥赛罗的妒忌、李尔王的自负等。他对人物性格的生动具体的描写可以称得上是他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因此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