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人生好心态
209400000014

第14章 要想进步,先倒掉“杯中的水” (2)

第三章第2节 要想进步,先倒掉“杯中的水” (2)

他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教授把试卷分发下去。当学生们注意到只有五道评论类型的问题时,脸上显出了自信的笑容。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试卷。学生们看起来不再自信了,他们的脸上是一种恐惧的表情。教室里一片寂静,教授手里拿着试卷,面对着所有参加考试的毕业生。

他扫视着眼前那一张张焦急的面孔,然后问道:“完成5道题的有多少人?”

没有一只手举起来。

“完成4道题的有多少?”

仍然没有人举手。

“3道题?2道题?”

很多学生都把头埋得深深的,他们用静默回答了教授的提问。

“那1道题呢?当然会有人完成1道题的。”

但是整个教室仍然很沉默,在这种沉默无声的气氛中,飘浮着一种深深的沮丧和挫折感。教授放下试卷,“这正是我期望得到的结果。”他说。

“我只想给你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4年的学习,关于这项科目仍然有很多的东西你们还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是与每天的普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然后,他微笑着补充道:“你们都会通过这个课程,但是记住——即使你们现在已经是大学毕业生了,你们的教育仍然还只是刚刚开始。”

这是一次难忘的毕业考试。虽然,在时间的流逝中,教授的名字已经渐渐被人们淡忘,但所有参加那次考试的毕业生,都牢牢记住了教授那意味深长的话。

只要活着,就没有终点,人生每一阶段的结束,都意味着下一阶段的开始。在人生之中,总有无数的东西要我们去学习。大学毕业,只是另一段人生旅途的开始,并非进了大学,就能保证以后的成功。

有很多的大学生,夜郎自大地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理所应当会拥有一个锦绣前程,以为进了大学、拥有了专业知识,就能够为社会、为自己创造相应的价值。除了学生的自身原因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盲目自大。学校没有相应的组织和个人,也就是说没有老师给同学们非常务实地进行相关社会实践课程的讲解和启发,以至于让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大学里抱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毕业时才发现,大学里和社会上相差甚远,但此时,人生已经绕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对一些心理薄弱者造成了一生的打击。

现在的大学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承受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学校与社会的脱节。而社会当中的实践活动恰恰是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生存发展过程。打个比方来说,大学里老师所讲的课就好比在说书,大学生们只是当一个“津津有味”的听客;而社会活动实践,恰恰是一个人扮演这样和那样的角色来进行相应的工作。所以,我们现阶段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就好比在看一场热闹的戏剧,而同学们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戏剧的角色当中去考虑如何扮演、如何操作、如何实践。

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大学里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不足以让我们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中得以顺利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发现,有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很难认清自我,找到自己的相应位置,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法适应,很难在一个岗位当中较长期地发展……

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在社会当中的生存与发展,到底靠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吗?当然不是!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五大素质,即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品德素质。从这五大素质结构来看,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仅仅是文化知识素质当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对一位大学生来讲,要将“大学毕业等于零”的思想铭刻脑中,用归零心态去面对社会与工作,认识到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当中所需要的一个小知识结构。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校里并不具备这种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因此,当我们进入社会以后,才发现自己离社会的素质要求相差太远了。很多同学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将为此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精力上的成本以及心理上的成本!

其实,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等于零,人生处处可为零。一个新的工作、一个新的领域,都要我们抱着一种归零心态,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才能够不被时代抛弃,不断走向成功。

自负是自掘的“陷阱”

许多人总是把自负当成激励自己继续努力和赖以为生的精神动力,事实上,自负是一种精神与心灵上的盲目。综观历史,一些成功人士的失败,无不源于在成就面前的忘乎所以、我行我素、目空一切。

被人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少年得志、豪情满怀、意气风发,他的表现、风度自然也是挺胸阔步、昂首视人。

一位爱护他的老前辈意识到,一位有成就的普通人如此表现无可厚非,但作为国家领导人,这样很危险。于是他将富兰克林约出来,地点选在一所低矮的茅屋。富兰克林习惯于昂首阔步、大步流星,他一进门,只听“砰”的一声,他的额头顿时起了一个大包,痛得连声叫喊。迎出来的老前辈连忙说:“很疼吧?对于习惯仰头走路的人来说,这是难免的。”富兰克林突然有所领悟。

“谦”不是自我压抑,“满”也不是自我张扬,最关键的是站在成功面前,以一颗归零的心面对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成就保持长久。世人皆知的爱迪生的晚年经历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当初那个锐意进取的爱迪生,到了晚年曾说过一句令我们目瞪口呆的话:“你们以后不要再向我提出任何建议。因为你们的想法,我早就想过了!”于是悲剧开始了。

1882年,在白炽灯彻底获得市场认可后,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开始建立电力网,由此开始了“电力时代”。当时,爱迪生的公司是靠直流电输电的。不久,交流电技术开始崭露头角,但受限于数学知识(交流电需要较多数学知识)的不足,更受限于孤芳自赏的心态,爱迪生始终不承认交流电的价值。凭借自己的威望,爱迪生到处演讲,不遗余力地攻击交流电,甚至公开嘲笑交流电唯一的用途就是做电椅杀人!发展交流电技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一度被爱迪生压得抬不起头。

但一朝不等于一世,后来那些崇拜、迷信爱迪生的人在铁的事实面前惊讶地发现:交流电其实比直流电要强得多!

爱迪生辉煌的人生,在接近尾声时却栽了一个致命的大跟头,而且再也没能爬起来,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败笔。

是什么使爱迪生前后判若两人?是什么毁了一个功成名就的伟人?在逆境中,爱迪生保持了惊人的毅力与良好的心态;在顺境中,他却像一些普通人一样,沉湎在自己的成就中,变得狂妄、轻率而固执。从此刻起,他前半生积累的一切成就,全部变成了负数,阻碍了社会进步,也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人应该谦虚,不要让自己的名字像水塘上的气泡那样一闪就过去了。”如果你拥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卓越的智慧,却没有谦虚镶边的话,你就不可能取得灿烂夺目的成就。你要永远记住:“伟人多谦逊,小人多骄傲。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

不要相信能人会永远英明,即便连伟大的牛顿、爱迪生,到晚年都保不住自己的“品牌”。古今中外的很多伟人都难逃“成功—自信—自负—狂妄—轻率—惨败”的怪圈。真正聪明的人,总是在为事业奠定一个物质和制度基础后,平视自己的成就,平视周围的人,而不是仰视成就,俯视周围的人和事,这样的人才可能事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