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人生好心态
209400000017

第17章 解密平和心态

第四章 平和心态——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第四章第1节 解密平和心态

平和是拥有一颗水波不兴的平常心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关键是你要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世界总是凡人的世界,生活更是大众的生活。我们在平和的心态中寻找一份希望,驱散心中的阴霾。

平和就是对人对事看得开,想得开,不斤斤计较生活中的得失,超脱世俗困扰,远离红尘诱惑,视功名利禄为过眼烟云,有博大的胸怀。这样的心态,不是看破红尘心灰意冷,也不是与世无争、冷眼旁观、随波逐流,而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拜伦说:“真正有血性的人,绝不乞求别人的重视,也不怕被人忽视。”爱因斯坦用钞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牌给女儿当玩具。莫笑他们的“荒唐”之举,这正是他们淡泊名利的平常心的表现,是他们崇高精神的折射。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也震撼了我们的灵魂。

日本有个白隐禅师,由于他对宠辱的超然,爱到了人们的尊重。

有一对夫妇,在住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白隐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般。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所有的责难与难堪,对他来说,就如微风一般,风过无痕。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人是为自己而活,不要让外物的得失而扰乱了自己的心。白隐守住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平和,外界的非议对他来说,也就无足轻重了。

平和贵在平常,对待外物得失的超然只是其外在表现,真正平和的是一颗心。内心修炼至宠辱不惊的境界,不仅会正确对待得失,更会在人生大痛苦、大挫折前波澜不惊、生死不畏,于无声处听惊雷。因为胸怀万物,生活永无大喜大悲。利不能诱,邪不可侵,心能昭日月。上不负天,下不愧人,桓颓其奈我何?旦夕祸福,知天达命,不违自然。从最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至真至美。绝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小人常常得志,不以为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得意能几时?无端欺我,是他有病,我无恙也。知苦不苦,识甜愈甜,是中有真意也。

宠辱不惊,超脱了眼前的荣辱得失,心清如水,是人生一大智慧。从失意处觅希望,从万全处见危机。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常思人之美,不以一眚掩大德;常思己之过,医好心病心生乐。得意不自持,失意不自失,不因为荣辱兴衰而扰乱一池清心;他人之恩,自是铭心;他人之过,却是云烟,不要为他人的作为而倾斜心中的天平。一颗平常心,是荣是辱,俱不过烟消云散,守得天开见月明。

宠辱俱平常,人生境界实不平常。事事平常,事事也不平常。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下,都能做到宠辱不惊,那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就如孔子所赞美的,不是个圣人,也是个贤人。 以平和的心态坚持踏踏实实地做事,坦坦荡荡地做人,并不因为工作的琐细而拒绝平凡的生活,并不因为名利的诱惑而放弃做人的原则。见识人生百态,品尝人间百味,积累丰富的阅历和诸多的感慨用于指点后人,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笑对一切,即使失败了也不要一蹶不振,只要你奋斗过、拼搏过,就可以无愧地对自己说:“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语)这样就会赢得一个广阔的心灵空间,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从而把自己的人生提升到一种宠辱不惊的境界。

“难得糊涂”是平和的座右铭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言论莫过于“难得糊涂”四个字。

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他写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上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到此地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鹤发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非常罕见。郑板桥对其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建议老先生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一段佳话,一段趣谈,成就了一种智慧——糊涂经。

我们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都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交相处。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难免会发生问题。有人说:“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就会有弱肉强食。”虽然话有偏激,但不无道理。

你要与人和平相处,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和前途,你就需要一本糊涂经。所谓糊涂经就是外表糊涂,内心清明的大智若愚。

所谓糊涂,就是:不用想太多,不用想后果,纠缠于思考是人生的负担、枷锁。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糊涂的人往往更快乐,幸福会追着他们走,他们不必费尽心机争取,可以随意享受阳光的热情。

太过理性的人则是追着幸福跑,用尽全力也抓不住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幸福。

可笑的追逐,就如无声的宣判,如终审不能上诉,人生就是这么无奈,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顺从。

人们大多数处在痛苦之中,生命里充满矛盾与挣扎,在放与不放间徘徊、流连。

每跨出一步,意味着什么,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人未动心已远,何止一个累字了得。

不要太过理性,糊涂一番又何妨?想得开,放得下,朝前看,这样才能从琐事的纠缠中超脱出来。假如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都寻根究底,去问一个为什么,这既无好处,又无必要,而且败坏了生活的诗意。

参透这本“糊涂经”,就要懂得“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的信奉者,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和平主义”的信仰者。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对所谓的“和平主义者”这样写道:

“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大智若愚,唯有其“若愚”,才显其“大智”本色。其中的“若”这个字在这里很重要,是“像”的意思,而不是“是”的意义。

将智深埋于心中,面对过于复杂的世事,简单做人、简单做事,将复杂抽出生命。

“难得糊涂”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糊涂”一下,无疑能增强心理承受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楚和心理困惑。有了这层保护膜,会使你处乱不惊,遇烦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生活事件。

培养自己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遇事总能满足,烦恼就少,心理压力就小。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难得糊涂的随遇而安之法去对待生活,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聪明的人能从吃亏中学到智慧,悟透人生。这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旷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

这本“糊涂经”是一种平和超然的心态,是一种人生智慧的哲学。

一种经历。“难得糊涂”是饱经风霜、历经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的真谛。

一种境界。“难得糊涂”是心中有大目标的人生,对细枝末节不屑一顾,只着眼于大方向,为全局负责,能做中流砥柱。

一种资格。“难得糊涂”是名利淡泊、宁静致远,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

一种智慧。“难得糊涂”是在纷繁复杂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间风云变幻、处事轻重缓急、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一种气度。“难得糊涂”是超凡脱俗、胸襟坦荡、气宇轩昂、洒脱不羁、包罗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