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人生好心态
209400000041

第41章 解密创新心态

第十章 创新心态——打开思维的空间

第十章第1节 解密创新心态

创新是对过去的颠覆

过去的守旧观念来自传统社会。“过去”是与“传统”相对而言的,在传统社会中,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稳固的金字塔,社会主体是单一的而不是多元的,所以极少发生横向之间的竞争。没有竞争,当然就不需要创新,人们已经习惯于依照“老规矩”办事。

传统社会对于人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是极端仇视的,因为创新将会破坏传统观念,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布鲁诺因为坚持“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新学说而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津浦铁路在刚修建时也被拆了好多次,因为很多人把火车头当成“怪物”,担心这头“怪物”会破坏本地积存数千年的“风水”。

想要创新,就要颠覆陈旧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敢不敢大胆思考,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总是按照权威的言论或现成的理论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抑制自己的创造性。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打破常规的决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敢打破常规者,他的事业将注定不能有大的发展。只有变化,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意思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往往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这也就说明了“成大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墨守成规。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论革新》中这样说道:

“毋庸置疑,约定俗成的惯例,虽然并不十分完善,但是适用的。而且,那些长期联系在一起的事情,看起来彼此之间相辅相成,而新事物则是很难与它相融的。新生事物固然因为它的特长显示出很好的功效,但是因为它与旧的环境不协调因此难免会招惹麻烦。还有,新生事物就好像客居他乡的外来人,羡慕的人多,而追随的人少。”

历史流转不停,如果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而是一味恪守旧俗,那么,这本身就会导致混乱。顽固坚持旧传统的人就会成为现实的笑柄。有志于改革的人,最好是以时间为榜样。时间流逝,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间的一切,而表面上的一切却似乎并没有改变。假如不是这样,新事物出现得太突然,那么就难免会遇到强大的反对力量。”

创新是一条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道路,对一个胆怯的人来说,往往会望而生畏、却步不前;而对一个创新者来说,创新首先碰到的是敢不敢走、敢不敢想的问题。

天文学家勒莫尼亚,从1750到1769年,先后12次观察到天王星,完全有条件获得重大的发现。但他受当时“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这个观念的束缚,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使这颗行星多次“被看见而未被发现”,直到1781年才由赫舍尔加以认定。

这个例子说明主体受到某些观念或心理影响不敢大胆思考时,就会“视而不见”,否认事实,甚至颠倒黑白,根本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发现。

创新,其前提是必须颠覆过去,打破常规,不要被过去的权威所迷惑。

权威在某些问题上具有权威性,并不等于对所有问题的看法都是正确的。许多权威,包括爱因斯坦、爱迪生在内,都在某些问题上犯过错误。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在核物理学方面是个权威,他虽然清楚地了解原子核内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又说:“那些指望通过原子核衰变而获得能量的人,都是胡说八道。”后来人类利用原子能的事实,证明他错了。权威,仅仅说明是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比别人看得深透,其成果要大于别人,但权威只是人制造出来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真理。所以,我们一旦发现错误,就应勇敢指出,这样才能有所发展、创新。有意思的是,大多数的权威,都是在打破它以前权威的基础上而建立的。

不要被过去的思维所束缚。

思维受到了某些常规、传统、偏见或书本上的某些理论的束缚,就不敢大胆思考了。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列发现了氧气,但由于他受传统“燃素说”思维框框的束缚,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理论,因而把即将到手的成功给丢了。被固有的思维所框住的人,就像契诃夫小说中“装在套子里的人”那样,因循守旧,害怕变化。他们的思想僵化,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结果错失了很多机会,被时代抛弃。打破思维定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时时更新你的思想,便不会被过去束缚住,而成为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新新人类”——创新人才。

创新是对未来的创造

试想,1000年前的人们看到现在的世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一定会觉得上帝对我们太慷慨了,要么怎么会为我们创造出这么多神奇而美妙的东西;如果告诉他们这些全是他们的后代创造出来的,他们一定觉得不可思议。事情就是这样,当莱特兄弟的邻居们看着他们一次又一次试图坐着那个古怪的东西飞上天时,一定觉得他们俩疯了,不是么?连当时的许多有声望的学者都断言:比空气重的东西不可能飞起来。他们何曾想到50年后普通人也可以坐着飞机周游世界。

当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的第一部电话机在费城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时,一位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声称:这东西只能当玩具,不会有实际用途。如果他知道100年后的今天,电话已经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的必需品时,不知作何感想。

未来就是这样在人们不断的否定中被创造出来,以致今天的人们对任何新东西都习以为常,就算克隆技术这样的惊世之举也没有令我们茫然失措。

创新,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未来世界。只要人们在头脑中所能想到的,都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可见,创新是对未来的创造。

创新的目的是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和变化。不论人们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这种变化总是要出现,总是要进行的。当人们认识了这种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时,就能够主动地适应它;但若无法认识,便会被变化所抛弃,受到变化的惩罚。这种认识不应该在受到惩罚时才产生,而应当在这种变化已经呈现趋势状态时,就应当把握它。由于人们的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创新观念是对客观变化的一种能动反映和反作用。

创新是对未来的创造,着眼于预见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世界的发展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所有的人都认识和把握的,特别是变化在人们的感知中,还表现为零乱的和无序的状态时,很多人往往不能梳理这些零乱的思维,无法将它们上升为理性认识。创新观念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其着眼点就是要从客观世界零乱和无秩序的现象中归纳、升华其规律性和趋势性。如果能够把握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趋势,在客观世界发生了变化的同时,就主动去调节自身的行为,就可以做到少受惩罚和不受惩罚;当客观世界每发生一定变化,人们就已经认识它、感知它,则人类行为的盲目性就会大大减少。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人们能不能把握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如果说观念创新是人类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话,那么这种适应的着眼点则是把握未来的趋势。

创新的落脚点是观念与世界变化的吻合。世界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人们为了能够适应世界的变化,就要不断变化。所以,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过程既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变化,也要用客观世界的变化及其规律来检验其正确性。因此,科学合理的观念创新应当是客观世界变化的更新反映,应当以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的内涵,应当归纳于创新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变化,是人类主动适应客观世界变化的体现。创新的目的是人类为了主动适应未来世界的变化。

创新就是找出新的改进方法

在这个日益多变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都在呼唤着创新,希望运用创新来改变人生,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呢?

什么叫创新?《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

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求求你让我进去,我只想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而已。”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进门后,这位穷人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于是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你不难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在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个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那么他的下场肯定是被轰走。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

创新并不是天才的专利,创新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只要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接着,我们来看看,怎样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相信能把事情做好,要有这种信念,才能使你的大脑运转,去寻求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

当你相信某一件事不可能做到时,你的大脑就会为你找出种种做不到的理由。但是,当你相信——真正地相信,某一件事确实可以做到,你的大脑就会帮你找出能做到的各种方法。

人们为了取得对尚未认识的事物的认识,总要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寻找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去分析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用以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运用创新能力,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观念,形成一种又一种新的理论,作出一次又一次发明和创造,都将不断地增加人类的知识总量,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认识越来越多的事物,为人类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和“幸福乐园”的飞跃创造条件。

创新就是不满足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是努力探索客观世界中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规律,从而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开辟新的领域,打开新局面。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人类的实践活动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在创新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就必然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具有创新能力。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作出贡献,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创新能力在实践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并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积极从事创新,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更加巨大的成功,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创新已经不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完全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活动,都可以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迸发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