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放下就是幸福
209700000036

第36章

第6章第6节往事如烟,让仇恨随风飘散

仇恨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觉得口渴难耐

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带来包涵谅解,这是包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要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包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寓理于此。

在犹太人的《圣经》中有一则约瑟夫接纳他的哥哥的故事。

约瑟夫是雅各的第十一子,遭兄长嫉妒,在年少时被卖往埃及为奴,后来做了宰相。有一年因为饥荒,他的哥哥们到埃及来寻求食物,约瑟夫见到了兄长。当约瑟夫发现自己的哥哥们时,在众多仆人面前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他大声叫起来:“所有的人都走吧!”

众仆人都离开了,这时约瑟夫对哥哥们说:“我是约瑟夫,我的父亲还好吗?”他的哥哥们无法回答,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了。接着,约瑟夫又对哥哥们说:“走近些。”当他们走近,他说:“我是你们的兄弟约瑟夫,你们曾经把我卖到埃及。”兄长们还是不敢相信。但是,当他们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时,他们看着眼前的弟弟如此威风、如此荣耀,更是吓得说不出话来了。但是,这时他们听到约瑟夫说:“现在,你们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而感到难过,或谴责自己,那是上帝为了救我的命把我早些送来的。老家发生饥荒已经两年了,接下来还有5年时间所有的土地将颗粒无收。上帝把我早些送过来,是为了让你们继续存活,以特殊的方式搭救你们的性命。所以是上帝而不是你们把我送到这儿来的,他使我成为法老的父亲,所有财产的主人,整个埃及的统治者。”

在约瑟夫的话中,他把自己的少年的苦难看成是上帝救自己的命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宽以待人、化敌为友的处世为人之道。

一个心中常想报复的人,其实自己活得也并不快乐。因为他的精力几乎全用在报复这件不愉快的事上了,而且就算成功他也会有种失落与悔恨交织的情感。《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先生,由于小时候受到其他人的嘲弄,发誓报复。当他回归山庄时便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最后许多人因此而痛苦地死去,但他那苍老的心却突然感到一种可怕的孤独,这就是对报复的报复。

既然我们都举目共望同样的星星,既然我们都是同一星球的旅伴,既然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那么就让我们忘仇恨,好好享受生活吧。忘记仇恨就是快乐。人人都有痛苦,都有伤疤,经常去揭,会添新伤。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如果没有忘却,人无法快乐,只会淹没在对过去的懊悔、痛苦和对未来的恐惧、忧虑与烦恼之中,人的大脑与神经会因不堪重负而错乱,心也会被人生必经的一切坎坷啃噬,永远没有喘息的机会;如果没有忘却,人们可能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小摩擦而终生没有朋友、没有伴侣;如果没有忘却,那么我们除了在既没有多少记忆也不需要忘却的婴儿身上看到最天真的欢愉之外,不会再看到洋溢着幸福的脸。

忘记仇恨就是潇洒。宽厚待人,忘记仇恨,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必然很累。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人难得在滚滚红尘中走一遭,何必自寻那么多的烦恼呢?

仇恨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觉得口渴难耐。实际上,忘记仇恨还是爱他人、爱世界的一种方式。人人都有不足,事事都有缺憾,但是瑕不掩瑜,只要我们忘记仇恨,不刻意追求完美,我们就能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拥有丰富而美好的真实生活。

把握进退,人生之贵

起,就直上九霄,伏,就如龙在渊;屈,就不露痕迹,伸,就清澈见底。漫漫人生路,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踏越千重山,或是为了破万里浪

“进”与“退”都是处世行事的技巧,是“圆”。“方”则是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把握中庸,便有了进与退的判断标准,是进是退都有章法。该进的时候不进会失去机遇,该退的时候不退会惹来麻烦,甚至是祸害。

依方圆之理行进退之法有一层意思,就是妥当地进退。“进”不张扬,直奔要害;“退”不委屈,妥善收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既能功成名就,又能远灾避祸是修身处世的秘诀。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时世的盛衰和人生的沉浮也是如此,必须待时而动,顺其自然。这就意味着,为人处世要精通时务,懂得“激流勇进”和“急流勇退”的道理。

在古代,有不少真正的权谋家都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在开创伟业,大展宏图,实现夙愿之后,简单地“一退”,避开了灾祸。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越国范蠡在越王勾践身为人奴之时,鼎力效忠。在忍耐了漫长的屈辱之后,越王勾践终于得以东山再起,一举灭掉了吴国,重建越国。而立下赫赫功劳的范蠡在庆功宴上,却悄悄带着西施,乘一叶扁舟离开了。

临走前,他曾托人送过一封信给他的好友文种,信上说: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越王这个人能容忍敌人的欺负,可不能容得下有功的大臣。我们只能够同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他共安乐。你现在不走,恐怕将来想走也走不了了。可惜,文种没有听其劝告,最后被勾践逼死。临死对天长叹,痛悔自己没有听范蠡的话,而落得被杀的结局。

与文种相反,范蠡带着西施和一些财宝珠玉,弃官经商,改名换姓,跑到齐国去了。几年后,成为百万富翁,后人称其为商圣陶朱公。

范蠡和文种的一退一进,正好说明了“退”的机会含义。范蠡的“退”,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机会,而文种的“进”,其结果却是死路一条。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谴其咎。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它的意思是:始终保持丰盈的状态,不若停止它:不停地磨砺锋芒,欲使之光锐,却难保其锋永久锐利;满屋的金银珠宝,很难永恒地守护住它;人富贵了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心理,反而容易犯错误。功成名就则应隐退,此乃天理。它提醒人们功成名就、官显位赫后,人事会停滞,人心会倦怠,业绩也不会进展。应立即辞去高位,退而赋闲。否则,说不定会因芝麻小事而被问罪,遭到晚节不保的厄运。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最懂参悟保身之道。

攻下金陵之后,曾氏兄弟的声望,可说是如日中天,达于极盛,曾国藩被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曾国荃一等伯爵。所有湘军大小将领及有功人员,莫不论功封赏。当时湘军人物官居督抚位子的便有十人,长江流域的水师,全在湘军将领控制之下,曾国藩所保奏的人物,无不如奏所授。

但树大招风,朝廷的猜忌与朝臣的妒忌随之而来。曾国藩说: “长江三千里,几无一船不张鄙人之旗帜,外间疑敝处兵权过重,权力过大,盖谓四省厘金,络绎输送,各处兵将,一呼百诺,其相疑者良非无因。”颇有心计的曾国藩应对从容,马上就采取了一个裁军之计。他在战事尚未结束之际,即计划裁撤湘军。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便已拼命筹钱,两年之间,已筹到550万两白银。钱筹好了,办法拟好了,战事一结束,便即宣告裁兵。不要朝廷一文,裁兵费早已筹妥了。

同治三年六月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七月初旬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25000人,随后亦略有裁遣。世上的一切事物,认真去琢磨,都有其规律可循,月不总圆,花不总红,物极必反。曾国藩深谙此道,所以,当他功成名就封为一等侯爵,世袭罔替之时,他怕树大招风,引起朝廷猜忌,怕人说他拥兵自重,所以,自己先行一步自我裁军。这一计谋,果然奏效,朝廷没有了顾虑,曾氏家族也求得了安定。

荀子说,人生如果到了如《诗经》中所说的,“往左,你能应付裕如;往右,你能掌握一切”这样的境界,就不会枉为人生了。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起,就直上九霄,伏,就如龙在渊;屈,就不露痕迹,伸,就清澈见底。漫漫人生路,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踏越千重山,或是为了破万里浪;有时低一低头,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也是为了响成惊天动地的风雷。如此的低一低头,即便今日成渊谷,即便今秋化作飘摇的落叶,明天也足以抵达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明春依然会笑意盎然傲视群雄。

综观世界历史,大凡能成就伟业者,无不是深谙进退规则之人。退而不隐,强而不显,大智慧者往往掌握了进退方圆的秘诀,为众人敬仰。知晓进退,懂得方圆,是我们能于历史的潮涌中得以应万变的法宝。许多成功人士一生不败,关键就在于用绝了为人处世之道,进退之时,俯仰之间,都运用自如、超人一等,让左右暗自佩服,以之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