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放下就是幸福
209700000048

第48章

第8章第6节人生境界两重天

摆脱贪念,正视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计较;踏实做事,规矩做人,找到人生最低境界,再去追求人生最高境界

人生的境界有高下之分,如何才能达到人生的至境呢?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真人真智慧,有大师曾经讲到,庄子对此提及了三点,将我们带入一个真实的神话境界,将人的生命价值说得十分清楚。

什么叫真人?“不逆寡”,即顺其自然,一切不贪求,摆脱常人贪多的通病。“不雄成”,走出自大的机械心理,得道的人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一切的成功都是自然,看淡成败得失。“不谟士”,“谟”就是谋,打主意。所有人都是在打主意,想办法赚钱,想办法找门路,想办法学道,都在那里打主意,都是做生意的思想,都是自己欺骗自己。

这三点是人生心理状况最严重的地方,做到了真人,即摆脱这三个问题。人会打主意,真人不打主意;人会觉得自己了不起,真人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人会贪多无德,不好的地方不住,钱少了不干,或者你看不起我,我就生气,真人则不会这样。

听听下面一个人与智者的对话,你会有更深的感悟。

一个人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智者说:“无损于人。”当他第二次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时,智者说:“无求于人。”当他第三次问智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时,智者说:“无愧于人。”

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你三次的回答不一样?”智者回答:“你三次来问我时的情况不一样。第一次来时,你身上还有许多魔障,贪多逆寡,一不留神就会做出损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你得先保证自己是一个好人,即使不能有益于人,至少也不要有损于人。第二次来的时候,你还不能自食其力,凡事经常求助于他人,一心为自己盘算,这不仅会造成他人的负担,也会给你造成心理压力,不当社会的包袱还不够,你还得想想,自己是不是社会的祸害。第三次来时,你已经丰衣足食,而且可以帮助别人了,但自大自得会使你对成败得失耿耿于怀,面对他人的急难如果袖手旁观,你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第三次我说最高境界是无愧于人。”

此人有些不满:“你回答的全是人生最低境界,可我问的是人生最高境界。”智者说:“没有最低境界哪有最高境界?为什么关心最高境界的人这样多,关心最低境界的人又是这样少?”智者的反问,让他哑口无言。

有位老人说,人生其实很简单,就跟吃饭一样,把吃饭的问题搞明白了,也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搞明白了。

聪明者为自己吃饭,愚昧者为别人吃饭;聪明者把吃饭当吃饭,愚昧者把吃饭当表演。聪明者在餐馆点菜时既不点得太多,也不点得太少,他知道适可而止,能吃多少就点多少,他能估计自己的肚子;愚昧者则贪多求全、拼命点菜,什么菜贵点什么,什么菜怪点什么,等菜端上来时又忙着给人夹菜,自己却刚吃几口就放下了,他们要么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胃口,要么就是为了给别人做个“吃相文雅”的姿态。

聪明者付账时心安理得,只掏自己的一份;愚昧者结账时心惊肉跳,明明账单上的数字让他心里割肉般疼痛,却还装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英雄气概,俨然是大家的衣食父母。聪明者只为吃饭而来,没有别的动机,他既不想讨好谁,也不会得罪谁;愚昧者却思虑重重,既想拼酒量,又想交朋友,还想拉业务,他本来想获得众人的艳羡,最后却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不是招致别人的耻笑,就是引来别人的利用。吃饭本是一种享受,但是到了愚昧者这里,却成为一种酷刑。

吃饭跟人生何其相似!人生在世,光怪陆离的东西实在太多,谁也无法说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值得追求,哪些不值得追求,哪种模式算是成功,哪种模式算是失败。

唯一能说明白的也许只有三点:第一,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不要麻烦任何人为你代劳,也不要抢着为任何人代劳;第二,要多照顾自己的情绪,少顾忌他人的眼色,太多顾忌别人,把自己弄得像演员,实在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第三,凡事最好量需而行、量力而行,不要定太高的目标。就像吃饭,你有多大胃口、多少钱,就点多少菜,千万不要贪多求全。

人生的道理,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摆脱贪念,正视自我,不自欺欺人,不斤斤计较,踏实做事,规矩做人,先找到人生的最低境界,再去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

生命的进行就如同参加一次旅行,背负的东西越少,越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我们一定有过年前大扫除的经历吧。当你一箱又一箱地打包时,一定会很惊讶自己在过去短短一年内,竟然累积了这么多的东西。然后懊悔自己为何事前不花些时间整理,淘汰一些不再需要的东西,否则,今天就不会累得你连脊背都直不起来。

大扫除的懊恼经验,让很多人懂得一个道理:人一定要随时清扫、淘汰不必要的东西,只留下自己最有用的日后才不会变成沉重的负担。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人生路上,每个人不都是在不断地累积东西?这些东西包括你的名誉、地位、财宝、亲情、人际关系、健康、知道等;另外,当然也包括了烦恼、苦闷、挫折、沮丧、压力等。这些东西,有的早该丢弃而未丢弃,有的则是早该储存而未储存。

洛威尔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年他和一群好友到东非赛伦盖蒂平原去探险。在旅途中,洛威尔随身带了一个厚重的背包,里面塞满了食具、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衣服、指南针、观星仪、护理药品等。洛威尔对自己携带的物品非常满意。

一天,当地的一位土著向导检视完洛威尔的背包之后,突然问了一句:“这些东西你都有用吗?”洛威尔愣住了,这是他从未想过的问题。洛威尔开始问自己,结果发现,有些东西的确不值得他背着它们,走那么远的路。

洛威尔决定取出一些不必要的东西送给当地村民。接下来,因为背包变轻了,他感到自己不再有束缚,旅行变得更愉快。

生命的进行就如同参加一次旅行,背负的东西越少,越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你可以列出清单,决定背包里该装些什么才能帮助你到达目的地。但是,记住,在每一次停泊时都要清理自己的口袋,什么该丢,什么该留,把更多的位置空出来放自己正在需要的东西。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得做“清扫”。念书、出国、就业、结婚、离婚、生子、换工作、退休……每一次挫折,都迫使我们不得不回头细看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不过,有时候某些因素也会阻碍我们放手进行扫除。譬如,太忙、太累,可是,心灵清扫原本就是一种挣扎与奋斗的过程。你只有告诉自己:每一次的清扫,并不表示这就是最后一次。而且,没有人规定你必须一次全部扫干净。你可以每次扫一点,但你至少应该丢弃那些会拖累你的东西,这样的人生,才会变得轻盈、明确、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