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环境杀手:突发环境污染的防范自救
2105700000008

第8章 突发环境灾害的防治(4)

对于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元素,现在还没有有效的办法将其处理,并使其放射线消失。因此,我们只能将其封闭、填埋等。目的就是利用放射性元素自然衰减的特性,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封闭,从而使放射性强度渐渐地减弱,消除辐射造成的污染。对于放射性的废气,要分为低放射性的废气和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废气来分别处理。前者一般可以通过高烟筒直接稀释排放,后者则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如用碱液吸收去除放射性。对低、中水平液体废物经浓缩处理后,贮存在碳钢或不锈钢容器中,待固化处理。

固化方法主要是水泥固化和沥青固化。我国对中、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方针是“区域处置”。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既如此,就要首先从我做起,先是要树立与提高环境意识,建立并强化生态观念,进而确立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进一步在这些意识、观念和思想指导下用各种具体的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1.什么叫环境意识

通常讲的意识,是指人的思维、感觉等主观反应过程的总和。客观存在决定意识;当然,意识又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存在。所以,存在与意识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意识的简称,它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人与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等客观存在所产生的看法和见解。这些看法和见解包括了感觉、情感、意志、思想、理论等各种观念形态。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环境意识就是指人们对保护环境的看法与见解。

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保护环境的各种活动中产生和不断得到强化的。它首先源自对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后所造成的种种影响及产生的种种恶果进行的反思并进而导致的觉醒。随着对环境变化规律、环境结构与功能等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使得人们的环境意识从树立到提高得以不断强化。

我们每个人只有在树立与不断提高了环境意识之后,才可能自觉地去进行种种保护环境的实践行动,以共同保护我们大家所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人类地球村;才可能实现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共同持续发展。因此,环境意识是实现保护我们依存的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基本条件。

2.环境意识所包含的内容

环境意识从没有到树立和提高,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也就是有一个从毫无环境意识到有环境意识,从仅具浅层的环境意识到有深层环境意识的发展过程。通常认为,环境意识至少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即:环境价值观、环境行为观、环境科技观、环境伦理观、环境污染观、环境人口观和环境资源观。

环境价值观。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物种,是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拼搏中,以及与其他物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求得了生存与发展,因而人类长期以来逐渐萌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人是最伟大的,是大自然的征服者与主宰者,而环境则是无任何价值的,可以“任我所取、为我所用”。环境意识产生后才改变了这种看法。浅层环境意识已认识到环境的外在价值,即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与物质基础,因而它对人类而言是有价值的。深层环境意识则更进一步,不但肯定它对人类具有价值,而且认识到自然环境也具有内在价值,即自然环境对于地球的生命、对自然环境本身的存在与持续发展也具有价值。

所以深层环境价值观才是真正的环境价值观。正是由于人类进步产生了环境价值观,才导致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对于地球生命以及对于自然环境本身的存在与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才可能导致人们关于人类与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与觉醒。

环境行为观。在环境意识产生之前,人类对于环境的行为往往肆无忌惮,既任意索取、恣意挥霍,又任意弃置、放浪形骸,从而导致始于19世纪的一次又一次生态灾难与生态危机。环境意识产生后,认识到人类对环境的行为要有节制性,在向大自然索取时要限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持大自然环境的平衡。这是浅层环境行为观的认识水平。而深层环境行为观认为,要保护环境,光消极的节制还不够,要发挥人类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与启动人类的伟大智慧去创造新的行为方式。比如,在环境意识产生之前,人类猎杀动物是毫无顾忌的,往往食其肉之后,将其毛皮制裘制革,将其骨骼、器官入药,人类的这些环境行为是一些动物物种濒临灭绝乃至已经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环境意识产生之后,人类便将各种野生动物划分成若干个保护等级,最珍稀、存活数量最少的属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是绝对不允许猎杀的,如大熊猫、中华鲟、华南虎、长江白鳍豚等等;虽目前存活的数量稍多,但也是不许捕杀的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如穿山甲等等。这些都还是属于节制性的环境行为,因此还属于浅层的环境行为观。深层环境行为观就不满足于上述限制捕杀的节制性,而是在限制性环境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类的创新精神,或是想方设法先人工饲养而后野外放生,让其恢复野性和繁衍;或是设立自然保护区,让其在广阔的保护区域里自然繁衍;甚至设法进行“克隆”,以挽救濒危物种。显然,这些浅层环境行为观再加上进一步深化的深层环境行为观所导致的环境行为,对于保护环境中生物物种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和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环境科技观。传统的科技观念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创立新理论、发明新东西和制造新产品上面,并不注重它们的环境效果,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与破坏显着加剧的重要原因。

浅层环境科技观在注意创新、发明、开发新产品时,还注重对“三废”的控制和利用,通过控制和利用“三废”达到控制和治理污染以达到净化环境的效果。而深层环境科技观则不满足于对污染的控制和治理,而是强调发展“生态化”的科技新模式,即发展“绿色科技”,以便使科技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和谐,科技发展不但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而且更有利于保护环境。比如,以深层环境意识的环境科技观为基础产生的“绿色化学”,是“绿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化学”

不满足于对化学过程完成后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而是设法在化学过程开始时就注意让它不出现污染从而实现零污染;它不满足于对化学过程中所排放出的“三废”进行再利用,而是设法用新的反应来实现有效利用反应过程中的每一个原子,不产生副反应,不排放出“三废”,做到既不污染又节约资源的具有高度经济性的“原子节约”,从而使“绿色化学”创造了一种新的化学行为。

环境伦理观。伦理,原意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比如,中国封建社会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忠孝节义”等;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虽标榜“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为其道德准则,但实则以“利己主义”、“金钱交易”等为其待人之道。在环境意识产生之后,环境伦理作为一种新的伦理便也随之诞生。环境伦理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世界道德准则,解决的不仅是人与人相处的社会关系问题,而且把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人类与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关系,成为人类与整个自然界间的道德准则。

在这里,浅层环境伦理观与深层环境伦理观的区别在于,前者仅以人为中心,一切离不开人类利益这个目标,人类是惟一得到道德待遇的物种;而后者则超出人类中心主义这个范畴,认为这个地球既然不只是人类的财产,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都生活在地球村这个共同的家园中,那么就必须同时关注构成地球生物圈数以千万计物种的利益,必须把道德原则从人类领域扩大到一切生物与自然界,使新的道德原则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

如前所述,在人们的环境意识产生之前,并没有形成环境污染的概念,生活或生产过程所产生的“三废”随意排放,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更是司空见惯,不但造成环境卫生极差,而且严重危害了环境以及人类自身的健康与生存。这也是20世纪以前人类平均寿命较短的一个重要原因。环境意识产生之后,浅层的环境污染观认为要发展经济,免不了要产生污染,即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同意“先污染,后治理”,并把这当作是“客观规律”。而对于已产生的污染,则主要关注的是污染物排放的监测控制与净化处理,如对污染物排放监测的管理以及对“三废”的再利用等等,以此来保护环境少受污染的危害。而深层的环境污染观则认为环境污染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环保意识,思想重视,政策正确,方法得当,措施有力,采用绿色科技,可以实现“三废”的零排放,杜绝污染,正如前面讲的“绿色化学”那样,也正如现在出现的“绿色食品”、“生态农业”那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保护环境,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统一。环境人口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等传统人口观,因而往往把节制生育与堕胎看成是“十恶不赦”,予以禁止与反对。直到目前人类进入21世纪,仍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在法律上视堕胎为非法。

这使得在20世纪仅一百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约翻了两番,是从十几亿剧增至六十几亿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世界性人口急剧增长所构成的全球环境问题,浅层环境人口观认为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容许负荷已形成了极大压力,因而人口的发展要有节制性,提倡节育以控制人口的数量。深层环境人口观则更多地把人看成是最宝贵的资源,因为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什么都离不开人,“以人为本”,所以既重视控制人口的数量,更重视提高人口的质量,所以除了提倡节制生育外,还提倡优生优育和发展教育以提高人口的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世界人口问题。

(7)环境资源观。我们人类虽然在原始的渔猎文明时期曾匐匍于大自然脚下祈求大自然的恩赐,在农业文明时期能与大自然进行一些抗争,但到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便把自己高踞于大自然之上,以大自然的“征服者”

自居,无节制地滥肆开发与挥霍浪费自然资源。因此,环境意识产生之后,浅层环境资源观主张要限制使用环境资源。而深层环境资源观则认为在节制对资源尤其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倡通过发展绿色科技和进行绿色消费来达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