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维模式决定成败:影响一生的20种思维
2108500000028

第28章 精神(2)

“失败的人”用经验/资格作为真有道理的常规尺度

刚刚下了一场大雨,一口废弃的枯井里重新蓄满了水,住在里面的一只大青蛙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呱呱呱”的叫声传出了很远。

“是谁在井里面说话呢?”瓮声瓮气的一个声音传进了井里。

大青蛙一抬头,看到了井口有一个巨大的脑袋,比自己的身体还要大,吓得它止住了叫声,愣愣地看着这个怪物。

“不要怕,孩子。我是住在大海里的海龟,已经活了100年了,按辈分,你好像得叫我爷爷了。”老海龟慢条斯理地说着。

“爷爷?”这个亲切的称呼让大青蛙放松了警惕,开始介绍自己:“我叫大青蛙,是这口井里的主人。你看看,我的房子大吧?”

老海龟使劲儿地探了探身子,想看清楚井里的东西,但是被井口给卡主了,它自己的身体就像井盖一样把井口给盖了起来。顷刻间,井里面一片漆黑,遮住了大青蛙的庞大身躯。

大青蛙赶紧阻拦:“你别下来啊,里面水很深的,会把你淹死的!”

老海龟眯缝着眼睛往井里看了看,之后哈哈大笑:“我们大海里的水比这里多多了,大旱的时候,海水也没见少多少;洪水的时候,海水也不见多多少。我在那里面都游了好多个来回了,玩腻了才到陆地上走走的!”

大青蛙半信半疑:“你吹牛!我一出生就在这里了,今天井里的水是最满的,里面可深了!”

老海龟摇了摇头:“人们常说的‘井底之蛙’是不是就是你呀?你的世界确实很大,但外面的世界也不算很小!”

“道理”是主观意志的解释,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经历相同的事情所产生的感受也多是大相径庭,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各有各的见解,每个人说的都对,但又都不全对。这个时候,越讲道理的人就越不讲道理。

当人们执着于“太阳围着地球转”的所谓道理时,突然出来了“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学说。这个时候,两个阵营开始讲起道理来了,到底谁的道理是真理?最后的结果似乎是哪一个阵营的人多、哪一个阵营的嗓门大就似乎代表着真理,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布鲁诺被跟他讲道理的人活活烧死。

“失败的人”号称“俺是过来人”,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白米饭还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但并不强调自己是一个失败的“过来人”。在声嘶力竭的那个时刻,他们感觉自己像个战士,即使战死沙场也虽败犹荣。他们在抓住一丝可以证明自己成功的证据时都自动化地把鸡毛变成令箭,这让他们很有成功的感觉,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越讲道理就越看不见别人的那片天;越求真理就越能拓宽自己的那片地。

战争是为了和平

“成功的人”是为了终点而上路的

每一天,我们都是要忙些什么的,到底是为何而忙、为谁而战呢?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让自己每一天都愿意全力以赴吗?

也许你的眼眶有些湿润了,内心的眼睛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看到了他们那张充满沧桑的脸……充满期待的眼神……弯曲着、但仍然在承担着责任的脊梁……

也许你发誓:要让自己的父母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成功的样子,让他们欣慰:没有白养你一回!

也许你发誓:要让自己的孩子把你当成他们人生路上的榜样,让他们为你感到骄傲!这种骄傲将转化成他们的自信!这份自信,将承载起你整个家族的未来!

我们美好的现在是前辈们一代一代努力沉淀下来的,现在的你又将做出怎样的沉淀呢?前辈们不吝惜自己的鲜血,难道你还吝啬自己的汗水吗?现在的这个时刻,是释放这些的时候了,你的亲人在看着你,而你又在看着谁呢?是战场上溃败的逃兵,还是全力以赴冲杀的勇士?

到了和过去说再见的时候了,是该有个说法的时候了,你不想再继续忍受碌碌无为的生命了,你将要散发出灿烂的光芒。为了这个时刻,你准备了那么多年……

呐喊吧!让这个世界知道:尽管被淹没了那么多年,我还是可以闪闪放光的钻石,我不是煤炭,我能够为这个世界做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情!

不要辜负你自己,不要辜负亲人的期待!看着这份期待,全身充满了力量,热血沸腾的。你重新拾起了丢在地上的责任,郑重地放在了肩上,你迈出了前进的步伐,冲到了头雁的位置上……

带着还没有泯灭的梦想、带着亲人的期待、带着从头再来的勇气,迈向一个全新的、世界的门槛,在面对挑战的过程里,你内心的眼睛一定要刻骨铭心地、清晰着你的梦想,那是你前进的路标……

你已经不想再迷失自己了,你已经承受不了迷失自己的代价了,遥望着你的梦想,跟随着它的引领,前进!前进!

你知道:每前进一步都为下一次的冲锋储备了能量;你知道:自己多长时间到达才值得忙碌;你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你的亲人在支持着你,你的朋友在关心着你,还有你,和你站在一起!

工作是为了工作

“失败的人”是为了赶路而上路的

西西弗斯因为在天庭触犯了法律,被宙斯惩罚,发落到人间受苦。给他安排的工作就是:推一块石头上山。

每一天,西西弗斯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把那块石头推到山顶,然后回家休息,但是在晚上的时候,石头又会自动地滚落下来。于是,第二天的工作依然是:推一块石头上山。

宙斯想用无尽的失败来折磨西西弗斯的心灵,让他堕落到只有一颗平凡的心,而不再拥有一个叛逆的灵魂。

每一天,西西弗斯想着的是:推石头上山就尽到责任了。他并没有深入研究:石头为什么会滚下来?石头是怎么滚下来的?他觉得:那不是他的事!

每一天,西西弗斯庆幸的是:又有石头可以推了,至少今天还不会失业。他想到的是:自己还有份工作来打发时间或者满足温饱。他没有想到的是:赶快完成人间的工作,用出色的表现来赢得自己再度回到天庭的机会。

“失败的人”陶醉在忙碌之中是因为可以看到别人羡慕的表情,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是他们精神上的核心需求。

因为不知道自己为谁而战、为何而忙,他们习惯性地把摇曳在前方的那个身影当成是自己的路标,匆匆忙忙地跟着上路了。他们只顾着低头走路,忙着完成“别人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拿到“自己值得拥有的成果”。到达别人终点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还需要从头再来,重新开始。

因为总觉得是给别人干的,他们期待着“为自己而战”的机会出现时再全力以赴。他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他们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却不知道从中总结规律,让下一次的重复更有价值。他们很少因被人赏识而得到机会;即使机会来了,展示出来的最好表现也只是有心无力,因为炉火纯青的功夫在给别人干的时候并没有历练出来。

因为脑海里没有清晰的导航程序,他们常常把路边的风景当成是目标、把旁边路人的指手画脚当成是参照,这又让他们进入到了别人的跑道,而且跑得不亦乐乎,直到到达终点的时候才稍微有些思考。遗憾的是,他们的思考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为了什么?为了谁?

无形的东西越分越多

“成功的人”分享思想越分越多越多越舍得分

活跃外向、口无遮拦的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和性格稳重、字斟句酌的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在科研上密切配合,在工作中分享智慧,终于在1953年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于1962年共同荣获诺贝尔奖金。在颁奖典礼上,克里克发表演讲时,道出了肺腑之言:“我们两个人,谁也不可能独立取得这项成就。”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主意,我有一个主意,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两个主意。

智慧、爱等思想性的东西是越分越多的,而且还是可以向有形资产转化的无形资产。

没有什么人可以长生不老、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万世不腐,但思想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挥挥洒洒几千年而经久不息。

“成功的人”在还没有外在拥有之前,他们的内在早就已经很富足了。当他们跑到终点、冲破红线的时候,别人看到的是他们成功了,而在这之前的长途跋涉中,他们早就看到(相信)自己成功了。

“成功的人”分享的是思想,脑力激荡间的灵光乍现推动了教学相长,从源头上追溯本质的习惯让他们在现实努力中更容易一次性就做对事情,进而收获到好的结果。

“成功的人”也希望别人成功。他们分享着自己的失败教训,也提醒自己“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他们分享着自己的成功经验,以降低同行伙伴的前进成本;他们分享着自己的成功喜悦,以激励后面的人“我行,你也行!”彼此分享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相互帮衬着走到了高处。

“成功的人”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地输出价值,这些价值组装起来的东西具备着成功的因素。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历,借着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的习惯让他们节省了自己的经营(运营)成本、提高了自己的成功(赢利)概率。

“成功的人”愿意“给”,因为他们“有”。不只是他们有外在成功的现实,更在于他们有已经成功了的内心世界。他们信心满满地向外在展示着这个世界。当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相信起来的时候,这幅脑海里的画卷在现实中就逐渐地清晰起来,之后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肉眼看得见。

有形的东西越分越少

“失败的人”分享利益越分越少越分越不舍得分

多数人关注现实的实惠胜于享受思想的恩惠。他们把劳动的价值用钱来衡量,彼此间都这样计算的时候,也就难免斤斤计较了。匮乏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急于找到外在的什么东西来包装一下自己。当他们的眼神四处游荡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人捂紧了各自的口袋。谁也不想失去,谁还都想得到。

少数人不计较物质的你多我少,更在乎思想交流之后的精神愉悦。这份愉悦的感觉不经意间就让他们找到了更多的出路去看到(得到)利益。他们在乎是否学到了钓鱼的本事远胜于从别人那里多拿了几条鱼。他们不想让别人有损失的感觉,也不想让自己产生乞讨的念想。

物质交换的代价远大于思想交流的成本。

“失败的人”急切地等待着最后的结果,因为他们之前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想要回收的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过程中的闷闷不乐似乎也把更有价值的东西给丢失了。越来越多地看到不好的结果,让他们在付出的时候更加地优柔寡断患得患失。

当手中拿着一个苹果的时候,他们害怕跟别人分享,因为参与分享的人越多,自己得到的也就越少。这会让他们更加感受到自己失败了的感觉。他们不知道“成功的人”会聚在一起,一边咀嚼着分配到手的很小的一块苹果,一边分享着使苹果增收的种植经验,这让他们得以在下次分享的时候能拿得出更多的苹果来参与分配。

“失败的人”害怕别人的结果比他们更好,所以偶有心得的时候也不愿意分享。这些没有经过群策群力论证的所谓经验在现实的实践中大多沦为了失败的教训,承受着巨大成本的他们更多的感受到风险与失败,平添着内心的痛苦与压力。他们害怕分享这些痛苦,实际上他们更害怕的是被人看不起。实在忍不住宣泄的时候,蔓延开来的多是抱怨、牢骚的精神病毒。

散播出去的病毒确实也打倒了自己的一些竞争对手,却也让自己的身上黏着了更多的毒性,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失败的人”外在不多,内在也很少。他们舍不得分享有形的东西,因为越分越少;他们舍不得分享无形的价值,因为他们不知道越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