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焦金流石:旱灾与高温的防范自救
2120800000011

第11章 众志成城抗旱灾(2)

在沙漠下面往往有大量淡水。

以干旱少雨闻名于世的撒哈拉大沙漠之下1300米处隐藏一个巨大的淡水湖,蓄水量达700亿立方米,可以成为抗御干旱的一个水源。

最近,海洋科学家探明世界各大洋底部都有丰富的隐淡水资源。

可以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能够敲开龙王的大门,用海底的淡水来抗御地上的旱魔。

植树造林

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加上一些人的无知和贪婪,大片森林被砍伐,草原被毁坏,水资源被浪费,导致缺水干旱的加重。水的危机仅仅是生态系统失调发出的一个信息,提出的一个警告。如果人类还不猛醒,拒绝吸取教训,不肯进行反思,任凭某些人继续肆无忌惮地对自然施虐,那么不但干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也会衰退以至泯灭。

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在远古时代,地球上一片碧绿,到处都有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中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到近代,毁林的速度更快,由于毁林而引起严重干旱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类该如何对待森林呢?两种选择:一是继续高速度地砍伐森林,其结果是降水减少,河水断流,沙漠扩大,饮水缺乏。再就是接受教训,改弦易辙,保护已有森林,全民动员植树造林,结果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干旱灾害逐渐减轻,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提高。

两种选择,两种命运,你将如何选 择呢?相信有责任心的人都会选择后者而摒弃前者。

森林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在林区,地上是树干、树枝和茂密的树叶;地面有一层厚厚的枯枝落叶、腐殖质、灌木和苔藓,像海绵体一样疏松;地面下有强大发达的根系,伸到土壤的各个层面,使土壤的粗孔隙增多,增加森林土壤吸收雨水的能力。下雨时,树叶树枝截留雨滴,地上海绵体吸收雨水,土层从上到下含蓄雨水,整个森林植被能够吸收保蓄很多的水。据测定,22年生的人工林每小时能吸收300毫米的降水,草地每小时只能吸收10毫米的降水,裸露地吸收不到5毫米。

相比之下森林吸收雨水的能力比裸地要高得多。森林吸收的雨水会慢慢放出,流入河中,成为河流的水源。

所以,为了保证江河长流,为了我们今后的生活少受干旱危害,我们应该积极栽植水源涵养林。日本的水源涵养林总面积为5.4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4.6%,森林的贮留水量达1364亿立方米,为水库贮水量的11.7倍。东京都地区的利根川流域,年降水总量94.1亿立方米,流域内的森林蓄水量为42.7亿立方米,占年降水量的45%,为水库蓄水量的13倍。因为森林具有强 大的蓄水能力,所以能发挥强有力的调节河水流量的作用,能在丰水期把水积蓄起来,枯水期释放出来;把丰水年的降水涵蓄起来,到歉水年再释放出来,做到以丰补歉,正所谓“山上栽满树,好比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广泛种植和严格保护水源涵养林能够削弱长期无雨的影响,减轻干旱造成的损失。

森林有保护城市,保护工厂,保护农田,削弱风沙干旱的作用。

少雨干旱时期,常常发生大风,特别是刮那种又干又热的干热风。树林能够把气流分割并转变成一个个小的涡流,消耗它的动能,从而降低风速,起到防风的作用。在最好的林带结构下,防风的距离可以达到树高的25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严重的风沙干旱区,开垦农田必须有林带保护,林带组成网格,在林网内种庄稼。风每通过一条林带,风速就受到一次削弱,在林带的层层削弱下,大风也就变成了和风。

林带还有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减小农作物蒸腾的作用,所 以能够削弱干热风的危害。在干旱风沙地区,林带能阻挡流沙扩展。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境内,气候干燥,风沙向包兰铁路线进逼,后来栽植防护林,削弱风速,减轻风沙危害。

北京西北方向上有大面积风沙干旱地区,在干旱年份,常常发生大风,风起沙扬,黄土满天,城市环境恶化,更使人忧虑的是干旱沙漠以很快的速度向北京挺进。在风沙紧逼北京城的形势下,人们奋起反抗,大搞植树造林,从而扼制了风沙的势头,减少了风沙天气的发生次数,改善了北京的环境。

森林还有增加降水量的作用。

森林吸收深层的水分,通过蒸腾把水汽散发到空气中去,提高空气的湿度。当暖湿气团与冷干气团的交锋地带移到林区上空时,林区有很多的水汽输送到云层里去,促进云的加厚和降雨的发生。很早以前,人们就观察到林区的空气总是雾气沼沼的,像是土地在向上冒湿气,也有人称它为地气。当天上有云移到林区时,地气连上了天气,很容易下雨。而在没有森林的地区,因为空气湿度小,向云层输送的水汽少,不容易下雨。人们测定,在地形、地势相同的两个地方,一处为林区,另一处为草地,林区的全年降水量比草地多11.8%,下雨的日数多35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山的针阔混交林区,10月至次年5月的降水量为林区以外的2~2.7倍。印度南部平原地区,由于大搞植树造林,年降水量比以前增加了150毫米。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水旱灾害,中国政府于1998年决定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13个省(市、区)、174个县实施退耕还林(草)。

农民退耕,国家给粮食和现金补助,栽植的树苗和技术由林业部门无偿提供。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后来又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砍伐这里的树林。

可以预期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大幅度提高,森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会减少减轻水旱灾害的发生。

防止沙化,不让河流干渴防止沙化,不让河流干渴土地沙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包括土地的物理退化、化学退化与生物退化,防治和修复土地沙漠化的关键在于防治土地退化。我国沙化土地不断扩展、治理速度慢,有气候干旱等自然原因,更有防治工作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低的人为原因。目前,防治土地沙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1.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最原始又有效地防止土地退化的有效技术手段,通过减少对土地的耕作次数,增加地表秸秆残茬覆盖,来增加土地有机流失,减少风蚀、水蚀,缓解沙尘危害。

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发现,免耕方式比传统耕作技术增加土地蓄水量10%,减少土地蒸发约40%,耗水量减少15%,水分利 用效率提高10%。还有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小麦秸秆全程覆盖耕作技术,可以使自然降水的蓄水率由传统耕作法的25%~35%提高到50%~65%,使土地储水量增加60~120毫米。对秸秆覆盖田间试验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麦田土地储水量比对照多69.3毫米;玉米田拔节初期进行覆盖处理,土地储水量比对照多69.3毫米。澳大利亚的研究证明,残茬覆盖可减少水土流失90%,减少风蚀70%~80%。

残茬覆盖也可有效地防治风蚀,覆盖处理比无覆盖地表含水量增加15%左右,地表粗糙度显着增加,提高了防治风蚀的能力,其中,覆盖量较大时,相对于无覆盖减少总风蚀60%以上。

2.退耕还林还草

虽然保护性耕作等农田保护措施在防止和恢复耕地土地退化方面作用显着,但是对于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盐碱化、沙漠化严重,而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以及不适于再作农田的耕地,则要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加以恢复,培肥地力。在我国常见的有乔灌草、乔草、灌草、乔灌和乔木5种植被层次结构模式,保水效能 的差异顺序是乔灌草>灌草>乔灌>乔草>乔木。显然,乔灌草、灌草和乔灌是退耕还林还草的首选。

在黄土高原,沙棘、刺槐人工林对土地的培肥效应较好,会对土地肥力水平会产生大幅度地提高。与无林地相比,5年生沙棘会使80%的土层有机质、全氮元素、有效氮元素、有效钾元素分别提高41.1%、60.4%、109.7%、5.8%;5年生刺槐林会使地表浅层土层有机质、全氮元素、有效氮元素、有效钾元素分别提高74.3%、123.6%、285.3%、42.4%。

同时,与裸地相比,牧草能显着增加环境的湿度和减少地表的太阳照射,提高光能利用率。在坡度相同的情况下,中高山区人工草地比农田的水土流失量可减少74.4%。

3.围栏封育技术

围栏封育是草场土地退化主要的修复技术之一。一般情况下,对于生产力没有受到根本破坏的退化草场,采用封地育草,就可以达到恢复草场生产力的目的。

草原围栏在畜牧业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经典的、普遍的草地利用的保护措施。在英国、美国、新西兰、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实现了草地围栏化,而且向着电围栏的方向发展。一般情况下,退化草场生产力没有受到根本破坏时,采用封地育草就可以达到恢复草场生产力的目的。虽然围栏具有简单,经济,不需要更多耗资,草场的总产量可以得到迅速恢复以及土地水、养分、有机质等含量也能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的优点,但是要实现草场质量和生产力的全面恢复,则需要很长时间。原因是单纯的封育措施只是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免受破坏,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能力还受到土地紧实度、肥力高低、水分多少和其他多种因素的限制。

4.建立防风固沙林草带

沿沙漠或沙地周边建立大型防风固沙林草带。治理沙漠化土地,应根据沙化土地的利用类型和沙化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沙漠与绿洲之间建立大型固沙防护林带。

在沙化非常严重的地区,由单纯种植防护林转向恢复与再建干旱区绿色草原植被和抗沙化植被。防护林特别是阔叶类树木组成的防护林,其蒸腾量、耗水量都比沙化区地带性草原要高出很多,在水分条件的限制下,在干旱区不可能大面积造林,重建当地旱生草原植被,更好地改善土地结构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羊柴和沙鞭的根状茎在地下沙层中可形成密织的网络结构,从而使土地地表得到改善,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羊柴和沙鞭又是牲畜适口的饲料。我国北方的毛乌素、浑善达克等地,飞播羊柴取得了显着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将草制方格覆压在沙漠地带,可对沙丘移动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在方格中种植牧草,其成活率较高。

5.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预防为主是指全面防止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不仅要对天然林、 草原等现有植被进行保护,还要对沙区的水面、湿地进行保护,制止盲目开发,防止产生新的沙化土地。

防治结合的主攻目标应该是控制沙化速度、防治沙化发生。集中使用有限的治沙经费,防止和治理对群众产生直接危害的地段,如村庄、城镇、工矿区的四周,沙漠、沙地边缘,农田、河流、水面的周边,公路铁路两侧等,通过植树种草不断扩大治理范围。综合治理不仅要把点上的沙漠化土地治理好,而且要防止大面积土地沙漠化的发生。

同时,基于东北西部、华北北部相当一部分沙地及周边草原,自然条件比西北干旱区要好,对已治理好的沙化土地在降雨量与地下水条件都配合得较好的地区,进行适度的农林果牧等开发,可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

6.健全体系,完善管理制约手段

健全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政策体系、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体系,完善沙化土地监测网络体系,健全执法体系,实现依法治沙,并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履约及治沙国际合作体系。

退耕地还林补助粮食

黄河和海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200斤,长江和淮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300斤。补助粮食一般为小麦原粮,不同地区确需调整粮食供应品种的由省政府确定,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补助年限:还草补助2年,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

知你道吗

开发土壤水库开发土壤水库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作物用水的主要来源是自然降水。这里的土壤质地良好,土层深厚,结构疏松,对水分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持水性、移动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和吐纳调节功能,素有“土壤水库”之称。

开发好土壤水库,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关键。

经估算,黄土高原100厘米土层可容纳261~338毫米的水分,相当于666.7平方米(1亩)蓄水173~225立方米;200厘米土层内可容纳564~664毫米的水分,相当于666.7平方米蓄水376~443立方米。在常年200厘米土层土壤水库平均贮水量只有230~280毫米,只占库容量的4~6成;枯水期(贮水量低谷期)平均贮水量为210~260毫米,仅占库容量的3~5成,尚有5成以上的库容量有待雨季降水补给;就是丰水期(贮水量高峰期),平均贮水量也只有360~500毫米,占水库容量的6~8成,仍有2~4成的库容量空虚。

土壤水库200厘米土层在雨季可容纳600~650毫米的降水量,全年可接纳800毫米或以上的降水,承载量很大。因此,麦收后应采取增加蓄水能力的综合农业生产措施。

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与季节降 水量、作物生长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年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旱季失墒耗水阶段和雨季(伏秋)蓄墒贮水阶段。

第一阶段又分为冬春缓慢失墒期,从11月至翌年4月上旬,历经150天以上,平均总失墒量为50~60毫米。这时期土壤表层随温度变化而冻融交替,仍进行缓慢的蒸发。尤其在干冬、暖冬和无冬雪覆盖年份,土壤表层蒸发相对变大,土壤湿度变小,干土层加厚,是冬小麦不能安全越冬的原因之一。

因此,秋末冬初及时镇压麦田,是很好的抗旱保墒措施,达到春旱冬抗的目的。

早春,在土壤处于“返浆期”,此期多风少雨,土壤毛细管水运行活跃,蒸发量大,故应及时结合耧施化肥,镇压耙耱麦田,中耕松土,切断毛细管作用,提墒保墒。在第一阶段的春末夏初严重失墒期,从4月至6月底或7月初,土壤水分由上至下处于消耗亏空阶段,平均总失墒量为70~80毫米。此期,正值小麦拔节、抽穗、灌浆期,需水量大,然而降水量却少,要靠土壤水库的贮水量来补给,其失墒竟占水库全年失墒量的50%以上,是一年中失墒量最大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