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泥沙鬼魅:滑坡与泥石流的防范自救
2120900000014

第14章 防范未然——泥石流灾害的防治(2)

应急预案也不是万能的,应急管理也不能以不变的预案应万变的突发事件。德国对应急预案实行动态管理,每次应急演练后,都请专家对预案进行评估并修改完善。美国政府在日常的应急管理中,选择实际案例建立各类突发事件的案例库,及时更新应急预案。所以,当发现原来的应急预案标准过低时,应及时更新应急预案,提高设计标准,做到动态管理。其次还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保证科学编制应急预案。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和动态的灾害风险评估机制,是编制科学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要对以往泥石流灾害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以往人们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和经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事件进行推测和预测。因此,应建立我国灾害分析程序与动态模拟模型,进行灾害承受能力与灾害控制能力分析,估算灾害的强度与频度,为编制泥石流灾害应急预案和相关应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必须进行合理策划,做到重点突出,反映出本地区的主要重大事故风险,并合理地组织各类预案,避免预案之间相互孤立、交叉和矛盾。

2.泥石流灾害的应急预案一般需涉及的六个方面

应急机构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成,按突发性泥石流灾害预案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物资、装备的准备;泥石流灾害的等级和影响分析;泥石流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3.编制泥石流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掌握上年度雨情、环境地质状况、灾情、调查统计资料,及本年度中央气象台和防总发布的年、季、月雨情形势分析和趋势预报资料。

本年度防灾区内最新环境地质状况调查报告。

本年度各防灾区灾害形势(时、空、量)的预测评估,编制本年度灾害形势预测图。

根据本年度灾害形势预测图与辖区内被保护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共同编制本年度防灾、减灾措施。

建立健全雨情、地面形变等动态监测站网和群众报险接待点,及时处理险情信息,暴雨过程中实施24小时值班制,专职人员汛期巡检体制等。

组建以当地政府为主的临时防灾指挥中心,指挥防灾全面工作,具体工作落实到人。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定雨量、水位、裂隙变形速度等灾变信息的各级限界值,为防灾指挥中心提供决策依据。

划定应急安全避难区和出入安全区的通道,在现场设置醒目标志和夜间照明设施。

制订人员、财产转移方案和被保护区群众转移的组织动员、防灾避难教育。

防灾期间的通信、交通、安全保卫、医疗、抢险救灾、防灾物资的贮备、供应等保障系统组织协调预案。

灾前对有关人员进行专业防灾培训,在重点地区应举行实地演练,完善防灾避险工作。

特险地点应编制抢险救灾预案,组建临时抢险工作队伍,开展科学排险和抢救工作。

汛期结束后,开展年度防灾检查总结、查隐患点和开展工程复旧与防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生态工程不容忽视

该方案是采用恢复草被和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在荒漠、荒山和植被被严重破坏的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流域内科学的生态系统。生态工程以求恢复生态系统功能,调节地表径流,减小或尽量减小水土流失,达到逐渐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削减泥石流规模。

生态工程在预防和减轻泥石流活动及实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类方案适用于坡度较为平缓,崩塌、滑坡相对较少,以片蚀为主,局部沟蚀提供泥石流土源的水力类泥石流以及一般的坡面泥石流。如,云南省南涧县县城后山泥石流的治理和云南省梁河的垒杏山泥石流治理均采用此类方案,效果较为明显。建议提倡林、乔、灌、草综合营造,严格管理,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林体系。目前在我国部分泥石活跃地区,已启动二类生物防治工程,其主要措施有:

林业工程:封山育林,在各大流域上游营造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及科学的林带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营造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如长江上游生态防护林。

农业工程:在25°以上实施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压缩垦植面积。在山区实施科学的农业耕作和灌溉体系,保护水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山区农业体系。营林类型与树种应根据地域特性和植物生长特性进行科学选择。

水源涵养林:宜选用高大乔木,形成复层林。

水土保持林:宜采用耐旱、深根性、耐贫瘠、易成活的树种,如,马尾松、白桦、柳、山杨。

在堆积扇、阶地、滩地营造开发性水土保持护滩林:宜以乔灌木、混交林、林果混交、林农间种、林药间种等多用途立体经济林。

综上所述,通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的了解,可预测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理措施,从而减小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劳动人民在防止和抵御泥石流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小流域治理,植树固坡,修建排水沟,疏通水流以及修建拦挡坝和跨越泥石流的工程,分别有效地抵御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减轻了其危害的程度。但是从长远考虑,必须树立人为防范和工程措施并重的防灾、减灾思想,来抵御泥石流的危害。在此,也同时呼吁全社会应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不要乱采,滥伐

经济不断发展,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违反了自然规律,进而会导致一些地质灾害,泥石流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1.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及采石等引起泥石流发生的事例很多。

如四川冕宁县沪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在1972年一场大暴雨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10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又如甘川公路两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2.不合理开挖

大多数泥石流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他建筑活动时破坏了山坡表层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再加上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滑不要乱采,滥伐坡、崩塌,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

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沟才可以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中。

3.滥伐乱垦

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土体疏松、山坡失去保护、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性。

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也很容易诱发泥石流。

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着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1000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来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坏,造成了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拗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在1976年发生了泥石流毁坏了下游的村庄、公路,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

所以,要防治泥石流,就不要滥伐乱垦,保护土地合理开采。

预防泥石流的措施

在发生泥石流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泥石流的规律采取预防措施,切忌随意和莽撞行动。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很有必要。泥石流与崩塌、滑坡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具有流动性。

泥石流除了可以流动以外,它还具有浮托能力和搬运能力,这是流水所不能比拟的。有一篇报道说,某地在发生泥石流的时候竟然将一个人搬运了1公里多,最后那个人安然无恙。由此可见,泥石流的确有很强的浮托能力。泥石流的威力既然如此强大,那么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呢?

1.改善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发生多数是因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引起的。一般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较低、影响范围也较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

可以通过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首先应该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这样既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2.房屋不要建在沟口、沟道上

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多村庄建在山麓扇形地上。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房屋不要建在沟口、沟道上。

山麓扇形地是历史泥石流活动的见证,从长远的观点看,山区的绝大多数沟谷今后都有可能会发生泥石流。

因此,在村庄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应该离沟岸过近。

如果之前房屋建在沟口沟道上,应将其迁移到安全地带。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槽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

3.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为了方便,许多人都把冲沟当作垃圾场用,但是却忽略了一点,即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将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大量的固体物质来源、促进泥石流的活动。

当弃土、弃渣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可能在沟谷中形成堆积坝,堆积坝溃决时必然会发生泥石流。

对于这种现象要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在雨季到来之前,最好能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4.加强防灾意识

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当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时,应该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尤其是在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闪速通过。

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地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的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其山区气候变化无常。

因此,即使在雨季的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可以为防范泥石流灾害提供重要信息,大家都应养成每天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

泥石流灾害的避险

人们无论是居住还是从事社会活动等都要尽量避开泥石流多发区,尤其是居住选址要慎重选择建筑位置,坡道或沟壑附近都要尽量避免,穿越泥石流多发区域时,最好选择泥石流最少的季节和时间通过。

在夏季暴雨多发期,也是泥石流的多发期,游客是受泥石流困扰最大的群体,而夏季又是选择去山区游览的最佳时间。因此,如果去山区游览,游客一定要注意天气预报,千万不要在大雨天或将有大雨的情况下进入沟谷。

除了暴雨,初春融雪,地震和大型施工活动也是诱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

预测泥石流虽然很不容易,但也不能忽视,因为发现泥石流的前兆也是极为重要的。另外普及泥石流相关知识,掌握逃生手段也是非常必要的。众多事实表明,慌乱不利于逃生,遇到泥石流时,要镇静,观察泥石流的走向,确定最佳逃生方向。不要顺着泥石流可能倾泻的方向跑,要向泥石流倾泻方向的两侧高处躲避。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有谚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遇到危险千万不要“爱财不要命”,若在房屋内不要执着于细软,若在户外不要舍不得随身重物,性命比什么都重要,别忘记还有句谚语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切财富都可以再创造,如果命没有了,再多的财富又有什么用呢?

但是有可能的话,逃出时可以多带些衣物和食品。因为一旦灾难发生,通讯和交通都有可能处于瘫痪状态,使救援工作陷于困境。泥石流过后的天气往往很阴冷,饥饿和寒冷也会危及生命安全。泥石流发生后,并不意味着灾难和危险已过,因为前面我们提到过有些泥石流具有间歇性特点,所以要确认泥石流完全结束后才能返回。经过刚刚发生过泥石流的地区时,也要特别当心,不仅要注意两旁堆积和滚落物,还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动静,最后是绕道找一条安全的路线。

一些依山傍水的村庄,风光固然美丽迷人,但也是存在一定的危险,因为这些村庄所处的位置很容易受到山洪和泥石流的侵害。这种情况下,就要修建一些防范措施,以保证建筑物及村镇的安全,并有完善的防御措施和避难场所。

泥石流还可能引发其他灾难,如之前我们提到的次生灾难——洪水。若是不能采取及时的泄洪措施,则要迅速疏散人群,躲避到危险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