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泥沙鬼魅:滑坡与泥石流的防范自救
2120900000018

第18章 警钟长鸣——灾害的经验与教训(2)

1980年5月18日,美国华盛顿州西南部的喀斯喀特岭的圣海伦斯火山突然喷发,并引发了火山堆北坡的岩石滑坡。这大片滑坡发展成一个28亿立方米的岩屑崩塌。巨大无比的崩塌体以70—80米/秒的速度覆盖了图特尔河北支流一段长24千米的谷地。在圆丘状的火山锥麓和面积约60平方千米的谷地中,碎屑物平均厚度达45米。河谷中形成了好几个新湖。最先堵塞的埃尔克罗克湖,在1980年8月以前水深9米,湖水容量30万立方米,8月27日经过一场大暴雨冲击而坍塌,冲毁了沟道和大量设施,虽无人员伤亡,但其他损失不少。最令人不安的是这次火山滑坡中形成的斯皮里特湖,是一个库容达3.3亿立方米的巨大堰塞湖,它严重威胁着下游的安全。一旦堵塞体决口,淹没的水深可达20米,足以把图特尔河和考利茨河下游的沿岸城镇全部淹没。为预防溃坝带来的劫难,州政府投资2000万美元,开挖了一条长2590米、直径为3.4米的自流泄水隧洞,使湖中水位下降,湖水容量稳定在2.59亿立方米,以此来保障下游的安全。四川雅江县唐古栋大型滑坡雅江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南部,东邻康定县,南界凉山州木里县,西南靠理塘县,北连道孚、新龙县,面积7637平方千米。雅江,古名“河口”,藏语称“亚曲喀”,因雅砻江由西北向南纵贯全境,后更名为“雅江”。雅江县地处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属大雪山中段西沙鲁里山。西南部是极高山地貌,海拔5000米以上;中部为河谷地貌;东北和西北部为山原地貌。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米以上,山脊超过4000米,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5座。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650毫米。属地质灾害多发地带。

1967年6月8日9时,四川省雅江县孜河区雨日村西南约1千米的雅砻江右岸唐古栋,约7000万立方米土石在5分钟之内崩塌入雅砻只可远观的圣海伦斯火山江中,从滑坡后缘到坡脚高差1030米,最大水平长度1900米,最大宽度1300米,这样大规模的滑坡是国内少见的。形成一个长约200米的堆石坝,左岸坝高355米,右岸坝高175米,坝内形成一暂时性水库,水位不断升高,蓄水达6.8亿立方米,回水长达53千米。坝下游曾断流,200—300千米范围内均出现了全年最低水平。6月17日18时,库水翻坝流出,下午2时溃坝,造成非常规性洪水,在坝下游10千米处水位上涨达48米,流量达6.21万立方米/秒。盐源县金河水位上涨30米,米易县上涨16.6米,会理县上涨12.4米。这一影响一直到1300千米以外的宜宾市。对下游沿江两岸土地造成强烈侵蚀,初步估计因山崩及溃坝后洪水的侵蚀,进入红河的泥沙量即达1亿立方米以上。

据西昌、米易等8个县不完全统计,共毁田地233公顷、房屋435间,冲走牲畜131头、粮食79吨,毁坏公路51千米、桥梁8座、涵洞47座,洼里、沪宁等3个水文站的全部设施被冲毁,死亡人数无法统计。溃决时,正赶上传达“最新指示”,沿江20余个村的乡亲们十有八九都集中在村头晒谷场听广播,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重庆市云阳县鸡扒子滑坡

重庆市云阳县地处重庆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东邻奉节县,西连万州区,北接开县、巫溪县,南界湖北省利川市。云阳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地形近似以东南西北为顶点的菱形。长江由西向东中分县境,境内航段长达68.1千米。县境内盆中丘陵向盆边山地过渡地带,谷、丘、山俱全,海拔高低悬殊,最高为1714米,最低为95米。县境地处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区,季风明显,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145毫米,呈典型的立体气候。在这种地理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鸡扒子滑坡是宝塔老滑坡体的部分复活(约占2/5),位于云阳县城东,发生于1982年7月17—18日。滑坡体面积约0.77平方千米,1300余万立方米的滑体下滑100—200米,其中上百万立方米的土石体及位于其前缘的县冷冻库、饲养场、卫生院等10余个单位的建筑物、设备全部推入长江中。

230万立方米土石体直抵河床并达彼岸,形成一个高达30余米的水下大坝,致使700余米宽的河床被压缩,航道由120米宽压成40米,过水断面由2700万平方米缩减为320万平方米,在当地水位14米多时,滩上的流速便超过原来的青滩最大流速。上水客货轮要在绞滩船或大型拖轮协助下才能逆水上行过滩,严重地阻碍长江航运,致使鸡扒子成为川江上最大、最恶的险滩,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整治费)。鸡扒子滑坡复活的最主要原因是暴雨的触发。1982年7月16—29日,云阳县连降暴雨,过程降雨量和最大日暴雨强度均为近百年罕见,月降雨量达633.2毫米,24小时内最大降雨量240.8毫米,1小时最大雨强38.5毫米。暴雨使全县发生了2万余处滑坡、崩塌和错落,并形成数百处较大的地面裂缝,其中有的长达数千米。这次滑坡使大片良田被毁,倒塌危房数万间,多数公路及通信中断,溪河被堵,长江成滩。

滑坡0.3公顷以上者数千处,3.3公顷以上的106处,大型、巨型滑坡十余处,其中鸡扒子滑坡是其中最严重的一处。鸡扒子滑坡启动的前夜恰是暴雨高峰期,在暴雨的作用下,位于老滑体上的天然排水沟——石板沟沟壁土石因泡水发生滑塌,排水沟被堵、排水失效,大量地表水流沿老滑坡体西部后缘裂隙灌入坡体,使坡体中的土石泡水软化,强度大大降低。同时,地下水位急剧抬升,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静水浮托力猛增,为老滑坡的复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17日晚上8时滑坡开始向下蠕滑。18日凌晨2时,部分老滑体开始剧烈滑动,并将滑体前缘部分推入江中,最大滑速达12.5米/秒。鸡扒子滑坡还有一重要的诱发因素,即在滑坡发生前,老滑体前缘因江水冲刷和人工取土、采石形成了高达百余米的江边陡坎,沿坡的复活正好发生在这个遭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的最严重部位。老滑体未遭破坏的地段在这次大暴雨中则安然无恙。

甘肃东乡洒勒山滑坡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北靠永靖县,西接临夏市,南连广河、和政二县,东邻临洮县,距省城兰州100多千米。东乡县三面环水,夹于黄河及其支流洗河、大夏河之间。县境内大多是黄土梁峁丘陵地貌,沟壑纵横,层次复杂,山坡无明显走向。

这一地区又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仅为250~350毫米。由于地形地貌、气候等条件,使东乡成为滑坡比较严重的地区。

东乡县城东北方向有一条巴谢河,河水顺着山谷由西向东流去。

巴谢河边有个新庄村,村子北靠洒勒山、南依巴谢河,村边公路是东乡通往兰州的交通要道。村北的洒勒山海拔2283米,自然坡度为40°,相对高度差有300多米,是一座看似很平常的黄土山。然而就在这座山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滑坡。1983年3月7日,一位东乡族老人从山下苦顺村探望出嫁的女儿回来,当他翻过了洒勒山,跳过已开裂的地缝,突然听到一阵巨响,老人惊得双腿发软,过了一阵回头一看,刚刚走过的洒勒山头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山那边的苦顺村也不见了,身后的房子、树木、小路全都没有了。老人的脚下,成了一片黄色的“海洋”。

与这位东乡老人所经历的同时,洒家河坝上一户农民正在河畔耕地。

突然,一阵闷雷声把他们从劳动中惊醒。当他们向洒勒山望去时,只见山上尘土飞扬,整个山体塌落下来。他们忙丢下农具拼命跑,黄土已冲到脚下,差一点就被黄土掩没了,可田地、耕牛、农具全埋在厚厚的黄土之中。

滑坡发生时,正在洒勒山上干活的七位农民还不知怎么回事,就和脚下的土地一起从山顶滑落下来。

其中一个人紧紧抱着身旁的一棵大柳树,人和树随滑坡向下冲了500多米才停了下来。他竟然毫发无伤,可与他同时干活的6人却全被黄土所覆没。

洒勒山的滑坡体下落达300米,又顺势向南推进1600多米,直冲到巴谢河南岸,将河道堵塞。巴谢河上很快积成一个大水潭。新庄村整个被向南推移了800多米;而苦顺村则滑入一座小型水库中,巨大的土方一下子就将水库填满,剩余的库水全涌入下面的王家水库,上游6700余亩土地从此无法灌溉了。

东乡县到广河县的公路有1000米的路基被大滑坡冲得无踪无影。

滑坡发生时,正在这一段公路上行走的十几个人全葬身在土海之中。

附近6个生产队35名正在田间耕作的人被滑坡无情地吞噬。洒勒、苦顺、新庄、达浪等几个村庄有数十人死亡,有4户全家遇难。500多间房屋被毁,损失大牲畜150多头,羊280多只。滑坡冲过的2平方千米地面上的建筑物荡然无存,3000多亩良田被毁。

洒勒山滑坡规模巨大,所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关注。除了国内许多科研院校、有关部门的专家到现场考察与研究外,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的许多科学家也多次来到这里考察。

洒勒山滑坡体也就是垮塌下来的土石岩体,东西宽800米,南北长900米,滑坡体体积3100余万立方米。在山的侧面形成一个长800米、高220米,坡度为40°—70°的滑坡壁,在滑坡壁前还形成深60米的滑坡洼地和高70米的滑坡山丘。经科学家的估算,这次滑坡向下滑动的速度为20米/秒。

洒勒山滑坡是黄土重力推移式滑坡。由于这里黄土结构松散,垂直裂隙发育,透水性强,当外部条件使得黄土的强度大大降低时就易产生滑坡。黄土滑坡多发生在黄土高原边缘或河流峡谷的高陡谷坡上,呈多群体出现,且滑坡规模较大、滑速较快。

这次滑坡有着许多早期前兆、短期前兆和顺滑前兆现象。早在1979年的9—10月,洒勒山顶的北坡就出现长近百米、宽1—2厘米的裂缝。裂缝不断发展,到1982年春季已发展到长数百米,宽20厘米。当地政府派人察看后,立即动员处于裂缝区的7户人家搬迁。然而,由于缺乏滑坡知识,这7户人家只是从山上搬到山下,并未躲开危险区,结果仍然成为这次大滑坡的牺牲者。

1983年2月中旬,北坡的裂缝已发展到宽40厘米,而且两侧裂缝已扩展到苦顺和三台子村。3月初,山顶的裂缝已加宽到80厘米,村中的窑洞和水窖也发生了变形。

3月3日晚上,几户人家的房架嘎嘎发响,有人感到山在摇动,听到地下有隆隆的响声,山崖边开始出现裂缝,并向下掉土。3月5日,山沟中的泉水由清变浑,村中的鸡狗乱飞、乱蹦、乱叫,表现惊慌不安,山崖边的掉土现象也在加剧。

3月6日洒勒山顶的裂缝已发展到1米宽,东西两侧的裂缝宽度也达到0.7—0.8米。7日滑坡体前缘出现裂缝和变形,山体上的裂缝开始发生崩塌,有的裂缝向外喷出热气,公路上的桥梁已变形开裂。种种的迹象都在预示着一场大灾难即将来临。虽然当地政府也实施了转移疏散等应急措施,但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的滑坡知识,对大滑坡将产生的严重后果不以重视,结果还是有许多人没有离开危险区,导致了无可挽回的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东乡洒勒山滑坡的发生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就是坡前小水库的修建造成的地下水位上升,使厚层黄土下的第三系泥岩处于长期浸泡状态并不断泥化呈黏泥状,从而降低了泥岩的抗剪强度,因而造成上层黄土的滑动。这次大滑坡灾难给了人们深刻的教训,对自然界的各种异常现象绝不可大意。有些异常现象预示着灾难的来临,一定要以审慎的科学的态度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另外,我们在修建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或建筑工程时,一定要对周边的环境作细致的考察,科学地论证这些工程对自然环境将产生的影响,避免产生人为的破坏,从而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

长江西陵峡大滑坡

湖北省宜昌市长江上游72千米的秭归县兵书宝剑峡出口处,是历史上有名的急流险滩——新滩“鬼门峡”。它由上、中、下三滩组成,长1千米,落差8米。

新滩原名“豪三峡”,这里原本没有大滩,后因山崩滑坡形成一块河滩地,从而得名。史料记载,新滩曾发生过数十次大小不等的滑坡,造成过极大的危害。如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3年),新滩一带久下暴雨,引发大滑坡。“新滩北岸山崩五里,逆浪百余里,江塞,舟楫不通,压居民百余户。”这次大滑坡堵江达82年,直到天启四年(公元1625年)才疏理凿通。

由于新滩地区滑坡灾害非常严重,所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从1974年起,就在滑坡体的不同高度布设准测线和监视点。

1982年,科技工作者发现古滑坡从沉睡中复活了。1983年5月呈现出1300万立方米整体滑移迹象。

1984年底,在很可能发生滑坡的北岸姜家坡一带山体南偏西方向,已具备了整体滑移的边界条件。1985年6月种种迹象显现了一系列大滑前兆。6月9日中午科技人员在观测场测量时,感觉有一种火辣辣的热风从地下吹出。不久,人们便测听到地表石块的滚动声和源层发出的异样响声。6月10日凌晨4时15分,发生一次近70万立方米的局部滑动,这预示着巨大的滑坡灾难正向千年古镇新滩走来。

6月9—11日的三天内,在山体380—400米高程一带,南坡变形体前缘开始鼓胀、剪出,潮湿现象日甚一日,地表急剧加速变形。

后缘广家崖坡脚下坐近5米,变形的坡体上突然增加了羽状裂缝,地表像面团一样被揉褶得很厉害,中部急速隆起,局部出现鼓包,约1300万立方米的坡体从西到东出现阶梯状沉陷的纵向拉裂。在这个时候,观测数据也反映出位移和沉降速度在加快。

滑移沉陷曲线和大滑动前的水平位移益线明显反映危险的临近。

湖北省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接连发出险情预报和险情紧急预报。根据科技人员的预报,从6月10日下午当地政府就组织危险区的群众开始进行紧急疏散搬迁,居民的生活用品和能带的财物被集中到沿江东侧的安全地带。6月11日下午5时,险区实施戒严,新滩镇及周围地区已空无一人。8个小时后,在没有任何明显外因的触发下,大滑坡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