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到功成
212500000085

第85章 下篇

下篇第六章第六节 令人尊敬的沉静型领袖

业界曾有这样一个传闻:2004年,当时正意气风发的陈天桥找到马化腾,发出合并两家公司的邀请。陈天桥的意见是:我来做董事长,你做CEO,我们立刻就能够统治中国互联网行业。但马化腾的回答是:我不必跟你合作,两年之后也能称雄中国互联网。

马化腾的回绝颇有底气,传闻的两个主角,就像是中国网络界的两极。陈天桥,作风强硬,霸气十足;马化腾则性格温和,不会轻易退缩。这样的对话,倒很符合两人的性格。

当然,传闻永远是传闻。2006年春节前夕,素少面对媒体的马化腾在某平面媒体的采访中听闻此事,一改平日不温不火的形象,声音不高但用力地说:“没有,绝对没有,我不可能讲这个话,这是瞎传的。”

“城头变换大王旗”,如今的中国互联网,形势变幻无常。在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已经换过多个代表人物:最早,是张朝阳,随后是王志东,然后是丁磊,近两年又变成了陈天桥和李彦宏……每次变换,不止是新领袖的出现,而是一个行业的战略转移。

在这个风云莫测的群体中,1998年就进入互联网行业的马化腾始终是最少被描绘的角色。向腾讯内、外探问对马化腾的评价,所能听到的不过是低调、专注、谨慎等寥寥数语。即便是长期关注网络行业的人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好腾讯,是因为它有QQ,但对马化腾,不是太有把握。其实,深究马化腾的个性,这一切是因为他属于沉静型领导。

巴达拉克教授在他的著作《沉静型领导》中说:大多数卓越的领导者并非公众英雄,他们不是抱持高姿态、为理想而战的斗士,而且也并不愿意成为那样的人;他们也不会充任什么道德讨伐运动的急先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很有耐心,非常谨慎,循序渐进;他们做正确的事情——为了他们的组织,为了他们周围的人们,也为了他们自己——不动声色,毫发无伤。

沉静型领导者,他们的超凡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谦逊与克制。事实上,由于很多困难的问题只能通过一系列长期的细微努力才能解决。所以,沉静领导之道,尽管乍看起来显得步调缓慢,但经常会被实践证明,是使一个组织,乃至这个世界,得以改善的较快途径。

毫无疑问,马化腾是属于沉静型的领导。他创造了一个奇迹:用3个月的时间发明一台“永动机”——QQ,然后坐地生金。

在不温不火的姿态背后,马化腾更是一个富有竞争性的完美主义者。对于那些让他不满的产品,他不会掩饰失望:早年推出的门户“做得很烂”,一度与QQ捆绑推出的邮箱系统,“我自己都不愿用第二次”,无线增值业务缺乏创新则让他“很惭愧”……这种不满足让他很少参与管理。

因不事外交,他只把工作分为两部分:内部看“人的问题”,外部看“未来做什么”。而每天工作的间隙,他会把IT类网站看上几轮,一旦发现什么合适的创新,就想办法移植到腾讯来。除了工作,马化腾爱好并不多,即使婚后,他仍时常加班到深夜。他甚至是企业家中极少乐于表示自己不爱读书者:“管理方面的书,知道了也就够了。不会因为你知道,企业就能变得怎么样,还是得看你做的事情。”

正是在马化腾的沉静领导下,腾讯才成为互联网这个以混乱著称的行业里,相对运营规范的公司之一。腾讯的合作态度相当谨严:他们不是简单地使用对方的资源,而是会非常仔细地与对方讨论,这个产品对用户的价值是什么?双方怎样合作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除去完美主义本色及对工作的沉静,马化腾相当理智,在互联网业内最容易被跟风的一些问题上,他总能保持反大众智慧的思考。

当越来越多的即时通讯软件选择与竞争对手实现互联互通,腾讯却不准备太早顺应潮流。马化腾并不否认前端软件的开放非难事,但让他不作为的原因是:QQ后台的软件非常复杂,需要6000台服务器协同工作,开放带来的不是服务的丰富,反而可能破坏自身的稳定性。

是否应该通过对个人品牌的打造来宣传公司?他说,除了性格,自己保持低调最主要的理由是“没有这个需要”:多数网络公司要靠宣传让中国移动这样的企业用户重视自己,但腾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品牌必须建立在产品和服务上。只有腾讯需要到大学校园里招聘时,创始人的抛头露面才是必要的。

马化腾一直很低调,不喜欢在公司内部搞活动,公司上市的时候连酒会都没有办。这和腾讯的价值观有关:正直、尽责、合作、创新。

凭借这种低调、沉稳的性格,马化腾带领着腾讯一步一步走向辉煌。腾讯已经逐渐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马化腾自然成了受人尊敬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