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施正荣向左,彭小锋向右
212600000008

第8章 上篇

上篇第二章留学之路:阳光总在风雨后

“如果有机会,我觉得还是要到国外去,读书也好,工作也好,尤其是工作,我认为这能让人一生受益匪浅……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学到外国人的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沟通方式,还有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我认为这个很重要。”

第一节公派留学,初闻涕泪满衣裳

20世纪80年代初,出于对另外一个世界的探索的兴趣,一些人开始寻求出国之路,除了公费留学外,许多人在海外亲友的担保下自费出国留学。 “走出去”成了80年代许多知识青年的行动指南。

青年时期的施正荣身处这样一个国内时代背景下,出国的愿望强烈地刺激着他。但是在那个年代,由于很多实际条件的限制,实际出国的人数相较现在而言,实在微不足道。特别是对施正荣这样一个农村背景,在国外也没有亲戚的青年人而言,出国的机会并不是唾手可得的。

施正荣自1986年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毕业后,便留在所里工作,他于同一年参加了出国英语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的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对出国管理得非常严格,放得晚,收得早,名额十分有限,机会非常少。这对于当时的施正荣而言,无疑是一个让他非常苦恼而头疼的问题。为此,他甚至产生过辞职的念头。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出国的机会出现在施正荣眼前。1987年,上海光机研究所准备派一部分访问学者到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由于有出国意向的人特别多,研究所于是决定通过考试来甄选合适的出国留学人员。这对于施正荣来说,无异于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馅饼。他凭借着自己早有准备出国的英语成绩的优势以及出众的考核成绩,顺利拿到了出国留学访问的名额。

1988年5月,施正荣赴澳大利亚留学,第一年从昆士兰大学转入了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开始了他在澳大利亚的求学生涯。

施正荣在和别人谈起出国的想法时,这样说道:“如果有机会,我觉得还是到国外去,读书也好,工作也好,尤其是工作,我认为这能让人一生受益匪浅……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学到外国人的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沟通方式,还有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我认为这个很重要……我是希望有机会到国外去工作一段时间的。现在很多大学生一读完就回国,我认为非常可惜,既然有这个机会到国外去读书,毕业以后应该在国外就业3~5年。我在国外毕业以后工作了10年才回来,只有在工作当中你才能真正学到外国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施正荣的这段出国故事可以给人一些启发。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从宏观上来看,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但机会来临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那么在机会来临之前,你应该做好准备,机会来临之时,你才能抓住?这是每个有志之人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古人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又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谓的“藏器”,所谓的“穷则独善”,指的就是在机遇没有光顾之前,你应该完成对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内在修为的完善,等到机遇来临的时候,你才能够待时而动,才能御风借力而行,才能兼济天下。